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卷"跟"券"是两回事 人民网曾刊登一篇《腐败这张网,谁能看得清?》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现在查处的腐败分子后面这张网上梁王窦太后似的人物不乏其人.可你知道他是谁吗?就算你知道他是谁,你又能把他怎样?你以为你干了件好事,稳操胜卷,可人家表面上说你几句好话,心里可能对你恨得要死."文章中成语"稳操胜券"误写成了"稳...  相似文献   

2.
<正>康熙错用怙恶不悛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有这么一段故事:微服私访的康熙与凤儿小姐在押镖途中遇上一伙劫镖的强盗,双方交手,强盗大败,康熙欲将他们押送官府处置,而自幼行走江湖的凤儿小姐深知,天下盗匪四起,皆因生计所逼,便力阻康熙,并以银两赠予强盗。康熙不悦,怒斥凤儿:你这是怙恶不悛啊!怙恶不悛,是指坚持作恶,不思悔改。怙,依仗,这里是坚持的意思;悛,悔改。例如《宋  相似文献   

3.
正望尘莫及用得毫无道理某出版社的一个责任编辑说: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至于出书的其他环节,就望尘莫及了。望尘莫及意思是望着前面人、马奔跑扬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在他人后面。例如老舍《赵子曰》十七:你由欧阳的一片话,会悟出这么些个道理来,你算真聪明,我望尘  相似文献   

4.
正"淋漓尽致"的误用"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讲话表达得详尽、透彻。淋漓,液体往外渗或往下滴的样子,这里形容畅快、尽兴。例如清·无名氏《杜诗言志·草堂》:"然吾观其前一段叙乱处,叙得何等简洁,便是史公绝妙笔法;中一段描写乱人情景,何等淋漓尽致,便是《三百》惩戒法旨。"汪曾祺《皮凤三楦房子》:"大概是因为通过这些  相似文献   

5.
正"设身处地"与"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和"身临其境"本是两条不同的成语,意思相差很远,但是因为都有一个"身"字,"境"和"地"意思又相近,所以常常被用混。且看从互联网上摘录的两个句子。其一曰:"高清晰度电视形象逼真,有消费实力的朋友可以在世界杯到来之际,把它搬回家,让你设身处地体验世界杯。"这里的"设身处地"该用"身临其境"。其二曰:"只要你身临其境为我们想想,就会同情我们的处境,不会对我们这样求全责备了。"这里  相似文献   

6.
<正>"火中取栗"者并未得利"火中取栗"典故最早见于《伊索寓言》,后来法国诗人拉·封登把它改写成《猴子与猫》。寓言说:狡猾的猴子哄骗头脑简单的猫替它从炉火中取栗子,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的栗子,都被猴子吃光了,猫不但没吃着栗子,还烧伤了爪子。后人就用"火中取栗"比喻冒着风险替别人卖力,自己吃了苦头,却得不到一点好处。例如郭沫若《郑成功》:"我们目前自  相似文献   

7.
正"犯而不校"的"校""犯而不校"语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意思是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例如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茅盾《清明前后》:"我对于两种人,向来是犯而不校的:  相似文献   

8.
正置若罔闻与熟视无睹商品这个东西我们天天见它,有些人却置若罔闻,不去研究它的规律。这是把置若罔闻同熟视无睹混为一谈了。置若罔闻,意思是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置,放着;罔,无,没有;闻,听见)形容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予理睬。例如《红楼梦》第十六回:宁荣两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置若罔闻。冯德  相似文献   

9.
<正>名不虚传与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的意思是名声符合实际情况,不是徒有虚名。用于褒义。例如宋·华岳《白面渡》诗:系船白面问溪翁,名不虚传说未通。《红楼梦》十五回:北静王笑道:名不虚传,显然如‘宝’似‘玉’。郁达夫《南游日记》:立在瀑布下流的溪旁,向上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的一个奇景。这个成语也常常被误用。比如:每一名中学生都应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学好全部课  相似文献   

10.
正"视而不见"不是"看不见""视而不见"语出《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视"是看,"见"是看到。虽然睁着眼睛看了,却什么也没看进去。后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对看到的事物漠不关心、毫不重视。例如唐·韩愈《明水赋》:"视而不见,谓合道于希夷;挹之则盈,方同功于造化。"老舍《新文艺工作者对戏曲改  相似文献   

11.
正"不可理喻"不是不可理解某报刊载了一篇题为《卖子求贵法不容》的报道,其中写道:"龙截住了张,不依不饶地强拉张到附近的派出所‘评个理儿’,结果使这桩不可理喻的‘卖子奇案’浮出了水面。"这里的"不可理喻"用得毫无道理。"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讲道理。例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有  相似文献   

12.
正楚楚动人用在哪里?在报纸上曾经见到这么一段文字: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这里的楚楚动人用得欠妥。楚楚动人形容姿容娇柔秀美,令人动心,  相似文献   

13.
正天然的景物怎能巧夺天工?从媒体上看到这样两句话: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嬉戏,有的像双龙衔珠,有的似莲花盛开……真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自然造化。巧,精巧;夺,胜过;天工,天然。形容  相似文献   

14.
<正>风雨如磐不同于风风雨雨风雨如磐原指风雨像大石头那样压下来(磐,大石头),形容风雨极大。梁启超《中日交涉汇评·交涉乎命令乎》:愁病之躯,斗室独坐,林莽深绕,风雨如磐,豪客枉临,而欲呼救,声嘶力竭,谁则听闻。后多用以比喻黑暗势力的沉重压迫。鲁迅《自题小像》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宗道一《凌青与  相似文献   

15.
正不是物件怎能爱不释手?最近在互联网上见到不少错用爱不释手的句子,如:(1)是什么魅力使他的音乐让许多人爱不释手呢?(2)对某人作品非常喜欢,每见好句则爱不释手,玩味思索,恨不为自己所出,故遣词造句间多有化用。(3)某地区成功的阅读教学经验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肯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此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6.
"不刊之论"无不"刊登"义"不刊之论"原作"不刊之书",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典范性著作。汉·扬雄《答刘歆书》:"是县(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也作"不刊之典""不刊之笔""不刊之训"等等,意思都差不多。后来多用"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当,无懈可击。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证近代之师承,  相似文献   

17.
正"炙手可热"不可滥用"炙手可热"这个成语现在媒体广泛使用,诸如"昂达雷霆×800系列亮相,炙手可热""上海二手房交易市场炙手可热""这些大衣绝对是炙手可热的产品""‘知识经济'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亚洲歌坛一颗炙手可热的新星""炙手可热×××,是当之无愧的盟主了"等等,  相似文献   

18.
正"不名一钱"与"不值一钱""不名一钱"就是没有一文钱。此成语出于西汉邓通的故事。据《史记·佞幸列传》记载:邓通原是一个船工,曾为汉文帝吮吸痈疽的脓血,受到恩宠,被赐官职。一次文帝派人给他相面,相面人说他将来必定会饿死。文帝说,朕要他富,他就不会穷。于是赏他一座铜山,让他自己去铸钱。邓通因此发了大财。景帝即位后,免去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闲居,并不许他继续铸钱。但邓通仍私自铸钱,不久被人  相似文献   

19.
正"运斤成风"与力气无关"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这里是把"运斤成风"错误地理解为力气大了。"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说的是郢都  相似文献   

20.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不孚众望bùfúzhòngwàng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常常被混用。请看网上两例:1沪指深综指不孚众望创新高。2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但由于近来他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孚(fú):令人信服。不孚众望就是不能使人信服,不能达到众人所期望的那样。负(fù):辜负。不负众望就是不辜负众人的希望。这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