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要求小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左右会写。由于在生活中口语的积累,学生已掌握了不少汉字的音、义,识记生字的字形也就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不精细,对结构复杂的字形不容易记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实践和思考,创造性地开展了识字教学。一、生活环境识字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路牌名、站台名、超市的名称、物品标价牌、电视节目(如广告…  相似文献   

2.
金平 《成才之路》2010,(13):I0017-I0018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从阅读和写作。儿童识字的过程总是先知字形.然后读出字音。了解字义。教儿童识字,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和汉字本身的特点,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在教学中要把汉字的音、形、义紧密地结合起来,一个个汉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很有规律.仿佛一个亲密的家族,认识一个汉字,就会带出很多字来。因此。学过的汉字要力求在阅读和写作练习中经常出现。反复运用.使学和用结合起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书写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3.
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它既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科学习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识字教学研究对于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通过汉字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与社会历史,还能够让其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此外,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识字教学,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认识与掌握隐藏在汉字音、形、字、义等之中的奥秘,加强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基于此,本文下面将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识字教学进行研究初探。  相似文献   

4.
正识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小学生毕业时会写2500个汉字,需要认识3500个汉字,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和运用汉字。传统的识字教学法比较枯燥无趣。学生对识字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学习的效果也较差。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在识字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小、接受新鲜事物能力  相似文献   

5.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约为3500个.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下面.我就结合平时教学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一二年级中,识字教学是最基础的部分。教师应当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抵触的心理,帮助学生借助喜欢的方式认识汉字,学习汉字。此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识字与生活联系到一起,助推学生更有效地识字。结合实践就汉字的音形意方面,具体讲述感官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国民素质的体现中,识字仿佛是最基础的配置。在小学语文低年段的教学中,识字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奠定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识字教学,帮助学生高效地认识汉字,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以创设趣味教学、读写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作为三个中心点,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扩展学生的识字空间。  相似文献   

8.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正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是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识字与写字教学是汉语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它的质量好坏关系到整个汉语教学的成败。《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要"对学习常用汉字和词语产生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要"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18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  相似文献   

10.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带给学生认字的快乐,使学生对枯燥的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识字是学习语文及其他课程的基础,不认识汉字,那么学习基础课程就无从谈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切实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识字量。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加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呢?笔者结合这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浅谈以下几点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12.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一、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1600-1800个汉字,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识字教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和了解,发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标志,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衰。小学识字课堂不能仅仅是要求学生认识并记忆汉字就可以,而应该将识字与国学结合、与传统文化结合,在理解汉字的基础上理解我们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深刻把握识字教学与传统中优秀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的关系与联系,创新教学教法,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全面优化小学语文识字课堂。  相似文献   

14.
<正>识字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学生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进行阅读和作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尤为重要。然而,识字又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事情。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认识事物时不够细致,这给识字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1,(13):53-54
汉字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表音文字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因此,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健全,汉字的认知以及书写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汉字的理解也不多。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有鉴于此,文章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来谈一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相似文献   

16.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信息量的获取,因此,新课标要求在小学阶段认识汉字3500个左右。而在小学1 ̄2年级,教材就安排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占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50%以上。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哪些具体策略提高识字效率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感受汉字魅力,树立识字愿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唤醒学生乐意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字与写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方法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 ̄1800个,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占小学阶段识字量的50%还要多一些,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纪的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上,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了趣味性,才能不断吸引儿童的无意注意,激发儿童的认知欲望,因而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成功与乐趣,真正喜欢识字。  相似文献   

19.
<正>汉语是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汉语课堂教学中,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1800个,掌握其中的1300个。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4000条,掌握其中的3000条。在蒙古族小学2~4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000个,识  相似文献   

20.
杜庆国 《考试周刊》2012,(12):36-36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识字教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