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气副词"还"具有多种功能,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直接来源,其语法化机制亦有所不同.语气副词"还"源于运行动词"还",进入连动式的V1位置和前后小句意义相对的复句是其语法化的句法基础,它的语义基础是"方向上相反--与心理预设相反"的转化,从语用角度来看,语气副词"还"的产生是为了加强言说者的语气,表达言说者的主观倾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程度副词"绝"产生和发展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到了极点的"形容词义是其产生的语义基础,联合结构是其产生的句法环境,两者共同促进了程度副词"绝"的产生。程度副词"绝"始见于西汉,中古时期进一步发展,近古进入发展的兴盛期,现代汉语时期进入衰退期。在现代汉语时期,程度副词"绝"由于受到另一程度副词"极"的冲击,补语功能衰退,基本上被"极"取代。  相似文献   

3.
“旋”是战国晚期出现的副词,它由义为“旋转”的动词“旋”语法化而来;动词的次类变换、语用环境的变化是副词“旋”产生的主要因素。副词“旋”继续语法化,产生多种意义和功能,它的发展方向是源词影响的结果,也与语境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53-59
"端"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副词,最初因与"专"通假而出现"特意"义副词用法。东汉时由"端正"义形容词"端"发展出表"适值"义的情状副词"端2"。南北朝时期,表"果真"义的"端3"和"究竟"义的"端4"均已萌芽,到了宋代使用广泛。元明之后,"端"的所有副词用法均逐渐减少。副词"端"各类用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显示了汉语语义发展的某些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5.
“殊”在先秦就已经语法化为副词,最初是“特别”义程度副词“殊1”,它是由表“不同的”义的形容词语法化而来的.随后又发展出“根本”义否定性副词“殊2”“还”义情状副词“殊3”和“竟然”义语气副词“殊4”等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差"是西汉时期出现的副词。最初作为程度副词的"差1"分为两类,即表轻度的程度副词"差11"和表高度的程度副词"差12"。"差11"是由"选择"义动词"差"和"差别"义名词"差"语法化而来,到了现代汉语中,只作为文言词语使用。"差12"到了清代,几乎已经不见用例。从六朝时期开始,由"差12"发展出的表"毫"义的否定性副词"差2"被广泛使用,发展至现代汉语,已不见用例。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又"和"还"这两个副词具有使用频率高和表示重复义的共同特点。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的角度来观察"又"和"还",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对二者的用法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8.
"其实"最早出现是作为一个短语,由于语义的泛化而由短语到实词,由实词到评注性副词。文章认为,"其实"副词化是在元代才形成的,是在主观化机制的作用下虚化的结果。"其实"副词用法形成以后,旧用法仍然存在,新旧并存。  相似文献   

9.
虚词的义项分合在学界一直存在分歧。研究虚词时,研究者常把句义归为虚词的意义,造成虚词超负。通过语用预设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副词"还",发现"还"字句都存在一定的预设,具体预设内容一般由语境决定,且整句话表达了与预设相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前人所总结出来的"还"的义项进行再考察,可以发现:那些所谓"还"的义项不过是由具体句式或句义造成的,并非"还"的固有意义,"还"仅用来表达"反预设"之义。这解决了"还"的义项分合问题,从而为超负的"还"减负。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语言现实,通过探讨评注性副词“还”的连接功能,以语义为基础进行描写,得出评注性副词“还”具有不同的连接功能的原因sh其语用表达的需要和高频使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存在两类表达语气义的副词:一类是“完全语气副词”,即语气义是副词本身表达出来的;另一类是“准语气副词”,语气义是副词与某一语义背景中的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表达出来的。“还”是一个典型的准语气副词,本文分析并探究了它的语气义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作动词用的“竟”在历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其他用法,但一些用法陆续被时代淘汰,而作为副词的“竟”在明末的《型世言》中则用法多样。通过历时角度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竟”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跨类副词,乃至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13.
副词"还"表达主观量时,受肯否和语序变化影响。双量式的"还"表达主观量时,肯否的变化会引起主观量大小的颠倒,而语序的变化则不一定引起主观量大小的颠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不受语序变化影响的有关"还"的句式,并分析其原因,总结其规律。  相似文献   

14.
王静 《现代语文》2014,(12):38-40
副词“终究”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状中式偏正短语词汇化为一个高度融合的词、意义逐步抽象化的过程。本文拟从历时角度考察这一语言现象并探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上来看,现代汉语表限制性的时间副词"一同"最初的源结构应该是一个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一"修饰"同",既然"一同"是由偏正短语演化而来的,那么"一同"作副词使用是从何时开始的?又是怎样从偏正短语发展而来?本文主要就此进行考察并探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与语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用法复杂,表义抽象,个性非常强,有的副词虽然属同一小类,但在使用上可以有很大差别。常用副词“还”的义项纷繁、用法灵活,因此我们引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语言实例,从语法分布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对该副词作了详尽描写,特别是对该副词的基本意义和派生意义作了具体详尽的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7.
副词“还”经常用于反问句,帮助形成反问语气。本文对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的11集台词和《雷雨》中的“还”类反问句作了统计分析,认为反问句中副词“还”有4种意义:动作或状态持续不变;增量;元语增量;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8.
正"还"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用法非常复杂的多义副词,从语义、语用、认知角度观察"还"的义项纷繁复杂。"还"义项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从基本义、中心义向其他方向延伸。《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列举可了"还"的六个义项。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还"的主要用法归纳为四项。《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刘月华等,2001)列出7种意义。其中第7种"表示感情"一项分出:表出乎意料。用于反问加强语气。杨玲(1999)认为  相似文献   

19.
"再"字古今词性、意义不同,现代汉语的副词"再"是从古代汉语的数词"再"演变而来的。而"再"何时由数词演变为副词,却少有学者论及。据调查,副词"再"至迟在南宋已产生。  相似文献   

20.
"精"是北方方言特有的一个程度副词,它由名词演变为动词、形容词、副词,体现出了典型的语法化特征。本文在充分调研汉语语料的基础上,从历时角度,分析"精"由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及路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视域对其语法化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