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是美国非洲裔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她用前人未曾选择过的角度和思路,通过鲜活的描述,开美国非洲裔女性文化领域之先河,成为一代黑人女性文化先锋。托妮·莫里森以女人、黑人、作家多重身份、多重视角,通过女性主义文学,继承、发展并扭转了读者对传统文化深层思维模式的认识,将读者对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边缘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整合,让人们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就这一领域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托妮?莫里森突破了以往的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矛盾描写女性种族意识,而是强调通过内心矛盾的刻画,推动黑人女性主义文学进入了真正的自我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黑人文化身份的自我建构是托尼.莫里森作品的重要主题,其早期作品展示了美国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从单向依附、二元对立到和解对话的历程,探讨了双重意识下黑人寻求自我文化独立时与白人文化从对立到和解并相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实现其独立完整的文化身份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6,(3):86-89
运用福柯的话语权理论,分析托尼·莫里森《天堂》小说中隐藏的宗教话语权。同时指出压抑性和生产性是共生的,即在这压抑下又蕴藏着无限的生产性,从而揭示黑人在重建自己家园时,所采用宗教话语的实质,并探究新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4.
《天堂》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莫里森在这部作品里挑战了父权制社会,向我们预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必然走向衰亡的趋势,指出天堂应超越种族和性别,男人应该尊重女性,与女性一起共同建立和谐幸福的人间天堂。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在其四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坚贞不渝地进行着非裔女性主义书写。她的九部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黑人女性在性别、种族、文化层层罗网之下的历史性的宏大叙事。文章运用黑人女性主义和叙事学理论,以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叙事主题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分析莫里森九部小说在主题上的叙事关联,在明晰其创作思想的连贯性的同时,分析她对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探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爱》中的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寻求,并最终改善自我,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以及黑人妇女之间的姐妹情谊。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的《天堂》刻意描写了两个性别对立的社区:作为父权中心的鲁比镇和修道院。本文以身体叙事为论述角度,剖析小说中修道院妇女怎样利用自己的身体实现其主体性,怎样对身份进行改写,并重获身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天堂》中的圣经原型元素,展示了莫里森对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暴力政治和非裔美国人现状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莫里森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浓郁的黑人文化底蕴,再现了黑人女性遭受种族、文化、父权等的压迫和歧视,反映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探讨了奴隶制、文化及父权社会对黑人女性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黑人长时间处在多元文化社会生态的底层,经历了痛苦的身份认同和国家的融入过程。黑人文化至今在实现走向美国主流文化的梦想。纵观美国的文化发展史,真正使黑人文学为大众所认知,可追溯至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而为黑人文学争得一席之地的托妮·莫里森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为享誉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凭借《宠儿》一举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切关注着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和身份危机。在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该文对莫里森的首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了解读,并指出处于白人世界边缘状态的黑人女性一直以来受到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多重压迫,尽管她们努力地去迎合着白人的种种价值观,却始终被白人蔑视和忽略,从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化身份认同关系到个体的自我归属和精神命运,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分裂会导向主体的焦虑感和无根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身份具有流动性,差异性、断裂性的特点,传统文化身份的恒定性,单一性受到了挑战。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感受到黑人对族裔文化传统的遗忘导致自我缺失,通过黑人族裔文化身份历史流变的书写,寻求白人语境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和建构。  相似文献   

13.
14.
《天堂》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莫里森在这部作品里挑战了父权制社会,向我们预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必然走向衰亡的趋势,指出天堂应超越种族和性别,男人应该尊重女性,与女性一起共同建立和谐幸福的人间天堂。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宠儿》为她赢得了1988年的普利策奖,被公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小说根据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黑人母亲为了不让孩子遭受苦难而亲手杀死自己女儿的故事。《宠儿》充满了女性主义色彩,它不仅揭露了奴隶制下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压迫,更体现了在艰苦条件下黑人女性的不屈奋斗和自我成长过程。本文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黑人女性苦难的生活经历和不屈的斗争,进而阐述她们的悲剧原因和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18.
托妮·莫里森倾向于在作品中表现创伤和创伤性的体验,在她的两部重要作品<宠儿>和<天堂>中,无论是对集体种族的创伤记忆的表现,或是对以女性为主的创伤性体验的言说,都流溢出了浓浓的创伤情结.但是,在此之上,托妮·莫里森能够及时地向人们指明走出记忆、走过创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为难得.  相似文献   

19.
著名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爱>自2003年发表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探讨小说中的黑人女性主义生存观,即黑人妇女以追求女性自我身份为精神内核,为实现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下的自我解放和生存而斗争,并最终改善自我,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天堂>不仅在小说的主题上展现了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当代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为冲破"叙事困境"所做的努力.尽管距离黑人女性理想的生存天堂和黑人女作家向往的自由书写天堂还很遥远,但莫里森通过各种文学技巧的娴熟运用,突破黑人女性无以言说的境地,呼唤黑人女性将支离破碎的声音变为齐声呐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