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荆棘鸟》中颇具争议的拉尔夫这一人物形象。拉尔夫的尘世之爱,展现其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自我;拉尔夫的现实之爱,展现其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自我;拉尔夫选择天国之爱的必然性,展现其人格结构的自我和超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冲撞。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评述弗洛依德“人格结构”说出发,首先探讨人格结构三要素“本我”、“自我”、“超我”均衡发展的文化背景,然后对中西人格结构以及赖以形成的文化背景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人才人格结构的缺陷,并提出修补我国人才“人格结构”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诗卉 《英语广场》2022,(23):54-57
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探寻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一生中的精神探索历程,并分析其长篇小说《复活》中的主人公喀秋莎·马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人格结构发展历程。两位主人公一生都经历了纯真善良、放纵堕落、忏悔复活这三个阶段,他们的人格结构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互相斗争,但最终都实现了向超我的转变。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洞悉人物内心,探寻其心路发展历程,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理解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芳 《现代语文》2007,(5):70-71
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塑造的一个非常精彩的人物形象。本文试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他进行解读。指出其毁灭在于过度扩张超我.过分压抑本我,否认本我存在的合理性,从而导致人格结构的失衡,主体的坍塌。  相似文献   

5.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对言莫言小说《娃》的主人公——姑姑的人格结构进行分析,在姑姑的青年、中年和晚年各个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超我”“本我”以及二者的相互冲突.而这种特殊的人格结构也分别在“家族纽带”“国家纽带”以及“‘本我’回归”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姑姑”的人格结构分析揭示出每个个体只有超越“超我”的强迫,活出本真的自我,才能解除心灵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出发,从其人格结构说分析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主人公古德曼·布朗的心路历程。通过分析布朗在其森林之旅中的所见所闻,本文旨在探讨布朗人格结构中超我、本我和自我之间不断斗争,最终本我战胜超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从而表达了对清教思想压迫下的布朗式人物的同情。  相似文献   

7.
《莫扎特和萨利耶里》是普希金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830年,依据萨利耶里毒害莫扎特这一传说而写。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结构理论里指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小说中三者之间的碰撞,造成了萨利耶里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茹艺 《海外英语》2012,(19):196-19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自我”、“本我”和“超我”,并提出作品是作家白日梦的观点。《安娜·卡列宁娜》作为托尔斯泰的一个白日梦,三个主人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恰好暗合了作家自己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的关系:安娜代表“自我”、渥伦斯基代表“本我”,而卡列宁代表“超我”,是作家自己人格三个层面的关系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10.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英国寡妇莉莉娅与意大利小伙吉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情节。在此过程中,作为主人公之一的菲利普在两种文化的交锋中,开始了一段心路历程,人格结构在不同的阶段也产生了动态的变化,经历了从压抑本我、盲目偏执的超我到完善自我的转变的过程,最终实现了人格结构的完善。菲利普人格结构完善的心路历程的背后,也是福斯特本人对当时英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及对意大利开放文化的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最后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中女主人公心理刻画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文中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来分析康妮,剖析其心理活动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因素,并深入地揭示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依德关于超我与本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北村的小说《周渔的火车》进行了研究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雷雨》中的人物,论证了本我、自我、超我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达到人格的平衡和健全。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三重理论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面阐释了人的人格结构和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三者必须相互制约达到平衡,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才能正常,反之,则会导致心理变态和精神扭曲,从而产生异常行为,引起人生悲剧。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探析正好为小说《八月之光》中男性角色的异常行为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艾米莉·勃朗特在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向世人展现了两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粗犷、自由、相互依伴的童年生活使两人彼此深爱,但此后的经历使他们的情感世界爱恨交加。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对人物性格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两位主人公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在近乎扭曲、变态的情感体验中不断碰撞、斗争,矛盾急剧恶化,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7.
程芳  沈再新 《铜仁学院学报》2012,14(3):11-14,23
人格结构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也是人类学用来解释族群差异的概念。本文分析了散杂居背景下贵州省大方县八堡乡苗族的人格结构。该乡苗族都包含了消极与积极的人格结构中的一些因子,但其消极因子占主要部分,具有内倾的人格结构,强调人的自然性气质。  相似文献   

18.
根据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哪吒人格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并对哪吒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进化过程进行分析梳理。从而进一步理解哪吒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因其作品对宗教主题的深刻见解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仔细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不难发现其中的主人公大多精神异常,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为例,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通过对小说中几位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其各自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造成这种人格结构失衡的原因,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其作品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构成,这三部分人格结构以自我作为中介,受到本我的驱使和超我的控制,它们相互冲突又协调统一,构成了完整的人格。我国公民建设起步较晚,存在着意识淡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掣肘着公民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参与者与主导者,其公民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我国文明的发展程度。在学生和谐统一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应正视本我,发展自我,引导超我,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独立自主、规范约束与遵守公德等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