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题从儿童视角的角度切入文本,来研究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独特方式。儿童视角表现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童年母题的外在形式,表现作家的童心和对自然的热爱,使其文学作品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呈现勃勃生机的灵动意蕴。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小说中的人物多是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作者擅长以温情的笔墨描写他们的酸甜苦辣,使得许多读者倾向于重视其作品中温情的美,而忽视了从作品情节的安排布局角度,关注温情在小说中作为作品表现手段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致力于探讨迟子建笔下的乡村世界,发现:这里的人生是残缺的、悲剧性的,而迟子建以月光与酒式的生命哲学应对这生命中本有的残缺,使生命回复到初始的圆融状态。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至今已达到四百余万字,涉猎了许多题材,她的底色至今仍保留着,作品中描写的小人物的庸常生活、人化自然、神性的空灵和温暖与爱意四个方面是不变的底色,这些汇集在一起,建构了她的平和从容的文风。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的一系列童年散文,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显现乡间劳动的温暖和忧伤,充满童真童趣,勾画了纯朴、敏感、灵动十足的童年形象。她的童年散文是对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委婉抨击。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是黑龙江省走出去的知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特色为人们所熟知,她笔下的人物众多,但是始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在地域特色之外我们更能够发现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那就是作品中温暖的情调和悲悯情怀,这是她作品中始终如一情感,本文试图探讨迟子建小说中的温暖与悲悯。  相似文献   

7.
刘楚 《文教资料》2009,(18):104-106
迟子建的文本中充满了死亡的书写.现实中经历的人生惨痛,使她站在一个心灵受创者的角度,去观照那些被损害的不幸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共同的体验中获得精神的认同.在人与"灵"之间、生与死之间,她的作品愈显深刻,反衬出生存的艰辛,也折射出人性的美好.  相似文献   

8.
霍媛 《文教资料》2011,(4):18-19
迟子建是当代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其小说语言也颇具特色。本文通过论述ABB式形容词的修辞功能,探讨迟子建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儿童视角的运用是迟子建小说叙述的一大特色.迟子建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来自其叙述视角,在这些别具一格的儿童叙事中,自然富有了灵性,人性之美得到充分体现.儿童视角的运用营造了一个灿烂的童话般的世界,使作品在叙述风格上更具张力,给读者创造了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0.
死亡意识是迟子建化不开绕不去的一个浓郁情结。想象性与现实性、暴力性与温情性、空灵性与充实性是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双声话语表现,超越了绝对的界限而达到有机统一。究其成因,主要有萨满教原始思维的浸淫、道家的人生哲学和以神话为前提的多元艺术融合。作为表现及成因的延伸点,死亡意识的价值也相应在宗教、伦理和美学三个方面具有拓展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题从儿童视角的角度切入文本,来研究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独特方式。通过儿童视角来表现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童年母题的外在形式,表现作家的童心和对自然的热爱,使其文学作品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呈现出勃勃生机的灵动意蕴。  相似文献   

12.
迟子建的小说在叙事艺术上着意经营,尤其是对童年视角的运用特别富于美学意味,由此形成了她的小说的独具特色的情调模式,使她的小说亲切而耐读。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迟子建创作及其人生经历,找到迟子建早期小说中悲悯情怀的表征及其演变,另外从整体上把握迟子建早期小说对“悲悯情怀”的践行和坚守,并尝试从中发掘“悲悯情怀”推演出的种种丰富蕴涵.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从八十年代中期登上文坛后,学界对她的研究从未停止。迟子建小说研究的三十年,大体可分为80年代后期及整个90年代的文学批评、新世纪前十年的文学批评以及2010年之后的文学批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反映了文学批评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5.
对失去的大自然的哀叹,对人性堕落的批判,是迟子建小说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她的这种忧患心态属于前工业社会的农业文明价值观,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保守主义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论题从童年母题的角度切入文本,来研究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独特方式。自然与儿童的物人交感是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童年母题的外在形式,表现了作家的童心和对自然的热爱,使其文学作品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灵动意蕴。  相似文献   

17.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有着一系列残缺人物的形象,然而与一般印象中的弱势、悲惨的残缺人物不同,迟子建笔下的残缺人物却有着某些异于常人的特质,显现出神圣化的特点.本文主要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残缺人物形象的神圣化特点以及由此展现的迟子建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自登上中国当代文坛以来,迟子建执着地书写着她熟稔的黑土故乡。绘画般的自然景观描写,饶有风味的奇风异俗叙述,满是人间烟火气息的人物刻画,释放出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迟子建在走进地域的同时又注意走出地域,根植于黑土地又超越黑土地,从而使地域观念与当代意识形成了统一,达到了地域意识与时代精神的同步共振。  相似文献   

19.
童年经验对于一位作家创作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余华小说中常有描写"血""死亡"以及暴力的内容,并带有鲜明的海盐特色,这与其童年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海盐的风光、医院的生活以及"文革"的体验都能在余华的小说中找到影子。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童年,一个由童年体验所造成的童年世界。这是人人都拥有的一份宝藏,是社会的慷慨的馈赠。“童年之所以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的知识积累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而且更因童年体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不可逾越的中介。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的事实表明,个体童年体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规范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