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此教倒中,教师并没有满足于词典上对“雪中送炭”一词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领悟“雪中送炭”。这样,把词语训练和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了具体的情感、体验,他们在涵咏中养成语感。由此发展起来的语言能力具有整体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一、认知、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 ,会用“情谊”、“雪中送炭”造句。2.引导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 ,继续学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一般方法。3.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思想感情。背诵课文。二、情意目标想像课文叙述的情境 ,体会中朝两国军民在共同浴血战斗中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并从中受到感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准备一、学生课前预习1.自学生字词 ,重点掌握“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代价、情谊”的意思。2.熟读课文 ,初步概括大娘、小金花、大嫂分…  相似文献   

3.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几个重点词语、句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扣住它们来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就累得昏倒路旁了”这一部分回忆了大娘为给战士们送打糕昏倒路旁的事.教学时,我抓住“这真是雪中送炭”这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 指名学生读了这部分课文后,我首先提出:“‘这真是雪中送炭呀!'中的‘这'指的是什么事?‘雪中送炭'本来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弄清“这”是指送打糕这件事.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去炭给别人生火取暖,比喻在急需要的时候给人以支持和帮助.接着,我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把  相似文献   

4.
词语教学是1~6年级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联系上下文 ,借助生活积累 ,在语言环境中“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句的意思和作用。这是因为 :一方面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词语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 ,词语的运用最重要的特征是依赖语境 ;另一方面 ,一个词用得对不对 ,好不好 ,都要凭借整体语境来判别 ,离开了语境 ,便很难鉴赏词语运用的审美价值。[课例1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再见了 ,亲人》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时 ,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 :谁能说说“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生 :雪中送…  相似文献   

5.
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师:请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班班通”的出现显得如“雪中送炭”.通过“班班通”可以优化教学目标,改善教学环境,采用现代化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部分实现教学目标的功能.使中学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成为一种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7.
陈力 《青年教师》2007,(2):31-32
点拨的“点”是指给学生某种启发陛指示,“拨”是指为学生拨开学习上的迷雾。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一些疑问、产生一些误解,思维被阻塞等现象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点,使他们思维通畅、拨云见雾、豁然开朗。点拨的关键是要找准学生的真实情况,把握好时机,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点拨,就像雪中送炭,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点拨艺术。  相似文献   

8.
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师:请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生:朝鲜大娘是在战士们已经饿到了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他们送去了吃的。师:是呀,课文是这么说的。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是“雪中送炭”,你能说说吗?生:“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在大雪冰封的时候,给许楼村的瞎眼大娘送去救济粮,这就是“雪中送炭”。生:长征时,红军首长把自己的棉…  相似文献   

9.
词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字典自学词语的能力,更要教给学生自“悟”的方法。一、结合课文情节“悟”。词语运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因此理解词语必须首先考虑语境,引导学生自“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这个成语,可先让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设问:师: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的“雪”指的是什么?生:“雪”指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  相似文献   

10.
数学解题方法一般分为通法与巧法,通法着眼基础,巧法着眼提高.对学生来说,前者是雪中送炭,后者足锦上添花.在目前的数学解题教学中,大多师生对通性通法推崇有加,而对特技巧法敬而远之,甚至谈“巧”色变,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套用解题的固有套路与程式死算硬推,思维毫无创新色彩,“韧”性有余而“灵”性不足.这就违背了数学教育根本价值.尤其在解析几何方面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经常听数学老师说:“不繁就不叫解析几何”,这里要给通性通法“泼点冷水”!在解题教学中我们既要着眼基础,守住通法,雪中送炭,锤炼学生思维之“韧”,更要适当提高,催生巧法,锦上添花,激发学生思维之“灵”.  相似文献   

11.
倒溯式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当教师听到正确答案时,不能以此满足,应要求学生去反思思维过程,倒溯思维的形成路线,以达到训练目的。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围绕对“雪中送炭”这一成语的理解展开的倒溯思维: 师:“雪中送炭”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中指在志愿军急需的时候,朝鲜大娘送来了打糕。 师:对,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意思的? 生:我查了成语词典,先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取暖。  相似文献   

12.
对待学生,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尤其是对所谓的困难生,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痛苦中及时送去安慰的人。——窦桂梅  相似文献   

13.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词语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折射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整合。 案例一: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4.
严霞 《湖南教育》2006,(2):32-33
案例: 我在学校课改年级上一节研讨课,课程进度刚好到了《识字一》,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歌》和关于四季描写的12个四字词语。教材上有四幅插图,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一般情况下,大家是不愿拿识字作为公开课内容的,觉得枯燥,难以出彩,况且主要是教学词语。但备课时,我反复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脑中浮现出一年四季各自富有特色的景物:春天——“春光明媚、大地复苏、鸟语花香”:夏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绿树成阴”;秋天——“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五谷丰登”;冬天——“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雪中送炭”。我想,得让学生在读着这些词时也有这样的感觉。此时,学校正在举行“仿真社会”的活动,我决定借鉴竞争的形式,来构建词语教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探寻一些可行性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公共美术课教学来说已势在必行。“审美、欣赏法”、“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法”、“目击法”以及“实用型成就法”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良好,可以为高校公共美术课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急搭“明桥”,“雪中送炭”。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愤”、“悱”之时,教师及时给以点拨,把学生所急需的桥,即刻架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直接上桥过河。例如《纪念白求恩》课后练习三要求学生画出课文第二段中议论性语句。初一  相似文献   

17.
雪中送炭或是锦上添花──对中国教育改革之已见(日)横山宏已故的毛泽东主席曾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过文化有两种,是“雪中送炭”或是“锦上添花”。在考虑中日两国的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问题时,请允许我借用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话来谈一谈我对今日教育的看...  相似文献   

18.
“马太效应”是个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更要谨防它的消极作用。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顺水推舟,更要雪中送炭,义不容辞给予学生爱心和帮助。使我们的教育迈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每年要出一期“高中物理试题精要汇编专辑”,在多年的使用中,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试题精要”的特点 1.刊时雪中送炭。“试题精要”每年在第1期或第2期刊出,此时正是高三年级新课结束,师生为强化训练选题犯难之时,体现了刊物的“实用性。” 2.“精”字名副其实。我们常说:要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教师就必须泡在题海中,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有目的地精选习题,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而“试题精要”又能将教师从题海中解救出来。刊物不仅具有  相似文献   

20.
一堂好的班会,就是班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起“纠偏反正”的作用:一堂好的班会,就是班级的“十六大”,可以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我认为高中主题班会应把握这样四条原则:实事求是、雪中送炭、趁热打铁、锦上添花。把握好这四条原则,班会课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学生就会喜欢班会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