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灿若星河的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农民疾苦的悯农诗。这类诗歌,在经济异常发达的唐宋时期达到高峰,许多优秀诗人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在这类诗歌中,对比手法是其显著特色之一。对比手法更好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仅把不同人物、不同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而且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特殊成就的。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相似文献   

4.
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用诗歌来说理。一般说来,哲理与诗歌,就像油与水,难以捏合上。浮油能蒙在水面,叫人看不到水的清滢透彻美;诗中要讲大道理.就显得干瘪苍白,装腔作势,令人生厌。但也不乏情理并茂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漫谈哲理诗     
诗,是抒发感情的艺术。如果诗中揭示一种哲理,这就是哲理诗。古往今来不少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已经成为人们传诵的警句了。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是叫人们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是说明事物的错综复杂,观察事物要全面。  相似文献   

6.
诗歌作为唐宋文人主要使用的抒情文体,全面反映了当时文人各方面的生活状态。如科举考试就和诗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从科举考试入手,来分析诗谶和当时文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历代诗评家谈论唐宋诗之不同的人不少,例如严羽、杨慎、锱绩、谢榛、翁方纲、王士祯等都曾涉及到这个领域,但总嫌过于笼统、简略。近人缪钺在《论宋诗》一文中论述较详,但没有系统地归纳、概括。我认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可概括为三方面:一、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二、唐诗自然,宋诗深折;三、唐诗蕴藉,宋诗直露。唐宋诗之区别大致如此,至于说孰优孰劣,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墙上写诗为显摆任何一种事物,要想流行,非得有渠道不可。唐诗的流行,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歌馆酒肆,一个是墙壁。比方说,王之涣和他的伙伴们去喝酒,酒肆都是备好笔墨的,吃着喝着,提笔写一篇《凉州词》,吩咐给歌女唱。歌女一唱,《凉州词》就传开了。当时的长安,往来商人游客不计其数,不过,让这些诗流传开的,主要还是各地进京赶考的文化人。考不上,回老家,这些诗就被带到家乡了;考上的,到地方当官,诗也被带到地方去了。诗就通过这种  相似文献   

9.
唐宋诗的比较自古未绝,最著名的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而论宋诗者多沿用严羽批评苏、黄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辩》)来诟病宋诗,实际上无论宗唐、宗宋亦或是“唐音”和“宋调”均无高下之分,只不过是体现了两种诗境上的不同美学风格,即唐诗美在情辞,宋诗美在俗事。本文意在通过唐宋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比较来阐明此特点。  相似文献   

10.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杜甫《望岳》 [赏读]诗题中的“岳”即指五岳之尊的泰山。《望岳》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两句是诗的尾联。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诗意是,只有登上泰山的顶峰,你才看得见群山在它脚下显得多么矮小!诗句流露出不怕困难、藐视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有所作为的雄心和气概。现在也可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非凡的抱负,立志要超越众人,领导群伦。  相似文献   

11.
榕湖景区新添了数十块桂林山水古今诗文碑刻 ,笔者翻检文献 ,略将榕湖景区唐宋诗碑刻鉴赏如下 ,并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疑难字词、有关典故等相关的问题 ,也做了粗浅的梳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李白巴蜀诗总43题52首,其可粗分为青少年蜀中生活诗、出川后写到巴蜀的诗、流放夜郎至三峡及遇赦回棹诗三阶段,题材上可粗分为政治抒情、抒怀访道、写景咏物、交游赠别、爱情五大类型。李白巴蜀诗内容、题材、风格、体裁皆有自身演变发展轨迹可寻,李白巴蜀诗变原因有三:崇仙尚道、兼具儒学信仰所致;个人不幸的经历遭遇使然;自身写诗能力提高的结果。李白巴蜀诗不仅对其自身思想、性格的形成,及其一生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对唐宋诗的演变发展多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流光溢彩、耀眼夺目的瑰宝。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两者既有联系,互相影响,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因审美心理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方法各具特色。探讨其创作心理与审美知觉,有利于深刻认识中国诗歌发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论唐宋诗中“海”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中意象十分巧妙而丰富,本文通过对唐宋诗中有关"海"的诗歌意象的梳理,从而体会在中国独特地域视野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视角下,那一时期世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态,以及唐宋诗中"海"的意象所表达出来的诗人思想情感意蕴,并在对"海"意象进行文化和审美的双重分析中,体会其局限性及所造成的时人的隔绝心理。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这个诗的国度里,歌咏春天的诗篇可谓多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春郊草木明,秀色如手揽","雾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陆游)……这些千古流传的名篇佳句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旋律唱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如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春之声,令人陶醉、令人赞叹、也令人深思:为什么人们司空见惯的春天景色到了诗人笔下就显得千姿百态,格外动人。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滁州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手工制造业技术明显进步、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等级逐渐提升,成为江淮一带的重要州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讼纷纷的唐宋诗之争在历代宋诗选本中都有所反映,选宋诗,或站在尊唐的立场上,通过编选宋诗而行贬抑宋诗之实;或站在尊宋的立场上,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晚清的宋诗派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它们的宋诗选本诗的理解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唐宋女性讽谕诗具有刚柔并济、真朴自然、忧郁凝重的审美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有今昔对比,托物言志和以古讽今。抒情方式采用假设、反问等间接性语气,言说方式含糊不定、优柔寡断,呈现了抒情主体在封建社会既要表达自我又在压抑自我的矛盾处境。  相似文献   

19.
《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旨在研究有清一代包括近代近三百年唐宋诗之争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描述清诗历史,阐释清诗得以自具面目的重要原因。本书研究不局限于宗唐宗宋的理论之争,还要把诗歌创作所反映的唐宋之争的具体形态也纳入研究视野。本书避免就诗论诗,尽量摸索清楚唐宋之争的背景与原由,揭示出其与政治动荡的关系,与汉学、宋学之争的关系,与文学其他体裁的关系,与诗人遭际及学力、个性的关系,等等,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考察唐宋之争的本质。本书把清诗分为顺康雍(上编)、乾嘉道(中编)、同光宣(下编)三个发展时期,重点探讨每一时期唐宋之争的各自内涵,以及前后时期的异同和发展、变化,描述出其动态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