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威 《职业技术》2010,(2):73-73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他们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更加不容忽视。较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等一系列的心理救助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2.
马旭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4):105-107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更加不容忽视。较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等一系列的心理救助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奈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改革后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也在不断加大,其思想心理问题日渐突显.正视经济困难原因,找准问题的根源,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工作,对做好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灵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5):21+23-21,23
当前,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中,存在着重物质帮助轻思想教育的现象。高校应遵循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在做好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自立自强品格教育,诚信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5.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于帮助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办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作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实际困难和主要问题,并对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罗伏生  肖祥 《文教资料》2009,(9):223-225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困难对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怎样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改革后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也在不断加大,其思想心理问题日渐突显。正视经济困难原因。找准问题的根源,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工作,对做好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 ,导致自身经济难以为继 ,面临许多教育资源与机会缺失的在校大学生。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逐步建立 ,贫困大学生的问题逐渐变得尖锐起来。认真做好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努力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担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高校共青团组织 ,关注贫困学生 ,引导贫困学生健康成长是加强团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必须高度重视 ,积极探索 ,常抓不懈。大学生里共青团员的数量一般在 80 %以上。高校共青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员的群众组织 ,各…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与辨证思考,强调要克服只从经济层面单向度地理解贫困,贫困的本质及其造成贫困的决定性因素是贫困者“头脑中的贫困”。高校也应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对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再认识,正视存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头脑中的贫困”现象。“扶贫先扶志”,相对于经济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头脑中的贫困”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从“经济扶贫”到“教育治贫”就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先飞”意识;做好开发式能力资助,帮助贫困生“丰满羽翼”;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培养贫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大学生有偿求学的比重增加,我国高校中的贫困生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如何做好资助困难学生工作以及引导他们正确地成长,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我们认识到,在对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精神引导,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教育困难学生“怎样做人”放在突出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办学方向,才能更好地帮助困难学生成长。一、在经济资助的同时,注重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我校曾有位来自贫困老区的学生,由原中学推荐,是希望工程在全国首批…  相似文献   

11.
李建新  马国艳  陈瑞 《文教资料》2013,(14):149-150
做好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问题。做好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是贯彻落实教育制度和方针的重要保障。作者结合自身从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精神贫困"表现为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自卑、自暴自弃、自我封闭和学习失败等心理.导致大学生"精神贫困"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和同辈群体等方面的原因,解决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应从进行经济救助、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3.
张华 《考试周刊》2012,(7):158-159
高校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因此,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相应的报酬,解决基本生活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是帮助每一个贫困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热爱劳动等良好品质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因而,新时期、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和探索有效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焦虑心理‘虚荣心理,而经济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又与他们就业面试的成功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更难。本文从分析经济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入手,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探索如何帮助经济贫困大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培养积极品质,挖掘潜能,提升就业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5.
对贫困大学生精神资助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过程中,在加强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层面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重视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成人,更为重要的帮助他们成才,乃至成功。  相似文献   

16.
对200名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经济状况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主要来自农村,比例约占在校大学生的20%,特困生约占6%。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困难和心理伤害。经济困难表现为生活费短缺、交不起学费、完不成规定的学习计划等;心理伤害表现为忧虑、自卑和封闭。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建议从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制度、鼓励勤工俭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给贫困大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郑林 《文教资料》2014,(9):142-143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已经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但仍面临着重视经济资助,育人作用缺失;缺少育人组织和平台,资助育人缺乏内容和形式创新;不能发挥贫困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其全面成长的三方面困难.上海市高校大学生慈善义工队的工作模式,促进了资助育人的组织平台建设,并进行了管理探索,能够发挥贫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全面成长,丰富和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从“获得帮助”到“回报社会”,从“经济资助”到“精神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跨越,实现了资助的全面育人功能,为国内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考模式.本文展望了高校大学生慈善义工队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职院校的困难学生就业工作,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性资助理念,使其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相结合,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路径,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经济资助上,而是让贫困生在校期间从各方面的能力上去提升自己,实现有效就业,真正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  相似文献   

19.
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发现,伴随着他们经济贫困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贫困——心理贫困.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特征及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扶困”工作,对帮助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贫困女大学生体现出来的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精神,有助于她们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较好发展;但如果贫困女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扬自身优良品质,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就很容易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虽然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和贫困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于贫困女大学生群体而言,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较贫困男大学生要紧密得多,应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