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根据Sonstroem的训练与自我价值感模型,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会导致身体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在这当中,对身体能力的评估以及活动的兴趣导向会激发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本文依据中央七号文件精神,从完善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出发,提出通过加校体育活动来完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进而通过提高了的身体自我概念又促进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最终达到完善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身体自尊与心理满意度量表为研究工具,并结合体育锻炼情况对83名职业学校学生身体自尊与心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经常参加锻炼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和身体状况显著优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均有非常显著性正相关,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相互之间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正相关。情感平衡与负性情感呈非常显著性负相关,与正性情感有非常显著性正相关。负性情感维度与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素质有显著性负相关。职业学校学生身体自尊与心理满意度具有密切关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身体自尊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考察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具体情境能力(自我效能感)、环境能力(能力信念)和整体能力(认知体能),对心肺功能、课堂身体活动水平和毅力/努力的预测效应。研究对象为217名中学生,每隔一天进行一堂40分钟的体育课。研究通过沿用已久的调查问卷评价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自我效能感、能力信念、认知能力信念和毅力/努力,使用计步器测量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以及采用递增速度有氧耐力跑测试其心肺功能。通过相关分析,得出能力信念与三项指标显著相关:首先,运用回归分析得出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心肺功能影响显著,此结果也反映出中学生课堂的身体活动水平。其次能力信念与中学生的毅力/努力呈显著相关。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中学生心肺功能和身体活动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能力信念对中学生毅力/努力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实证研究了减肥训练对学生身体自尊的积极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减肥训练对学生身体自尊有显著的影响,表现在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同时发现减肥训练对男女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实验前男生在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方面略高于女生,而女生在身体状况、身体素质方面略高于男生。实验后男生在各因素上都略高于女性,因此可以粗略判断减肥训练对男生身体自尊的影响可能略大些。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科学》2019,(4):114-120
提升大学生身体活动和有氧体适能水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以甘肃省6所高校的1188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朋友支持身体活动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身体活动问卷和有氧体适能的测试,运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朋友支持、自我效能感、身体活动和有氧体适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朋友支持正向预测大学生身体活动和自我效能感;2)自我效能感在朋友支持与身体活动之间起中介作用;3)朋友支持通过两条路径即朋友支持→身体活动→有氧体适能和朋友支持→自我效能感→有氧体适能来提升大学生的有氧体适能。建议:1)学校可组建各种体育社团,组织以朋友为基础的各类比赛,鼓励朋友相互激励参与体育锻炼,充分发挥朋友支持系统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身体活动来促进有氧体适能;2)改善大学校园体育锻炼环境,使大学生熟练掌握多项运动技能,锻炼环境的可达性、运动技能的可选择性可有效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身体活动和有氧体适能。  相似文献   

6.
身体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身体锻炼、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等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身体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差异不显著,男生高于女生;锻炼强度对"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时间对"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最著;身体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六、七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身体自尊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探讨身体锻炼对初中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男生与女生的身体自尊具有显著差异,男生高于女生;锻炼强度对身体自尊的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具有显著作用;每次锻炼持续的时间对身体自尊的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四个维度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频率对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具有显著性差异;运动量对身体自尊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体育锻炼     
G806.HL006 9905103身体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式[HL,中.A]/李京诚∥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997年11月18-20日.-112-113(BJ)体育锻炼∥行为∥理论∥模式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分析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的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式、身体活动参与的心理学模式认为:身体锻炼活动的参与使个体身体能力提高,并导致个体产生积极的身体自我评估又使整体自尊提高。高自尊和高身体能力感进一步加强了身体活动对个体的吸引力。健康信念模  相似文献   

9.
运用身体吸引力量表、身体价值感量表、一般自尊量表和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对西安和乾县的1237名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行为及其自我评价的影响调查,运用Spssll.5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有锻炼行为的中学生在各量表上的自我身体评价水平均比无锻炼行为的中学生高;(2)过少的锻炼对身体吸引力评价没有多大的改变,没有锻炼活动的中学生在身体吸引力的评价上与每周锻炼1-2次者之间不存在区别;(3)合适的锻炼时间能够增强中学生时自身的评价能力,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在31 min-45 min 之间对中学生比较合适;(4)学历、性别与地域差异等对中学生自我评价均有不同影响,地域差异是导致中学生自我评价水平不同的可能原因之一,学历与性别不会影响中学生对一般自尊与一般生活满意感的评价,身体吸引力和身体价值感的评价存在性别与社会环境因素取向,男生对身体吸引力与身体价值感的关注度高于女生,初中生对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的评价优于高中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身体自尊量表对38名篮球选项课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篮球专业学生身体自尊的各个维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显著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篮球运动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身体自尊。练习前后身体自尊总分及各维度都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的显著性,男生表现为提高自我价值感、运动力和身体吸引力,女生表现为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状况。  相似文献   

11.
研究对象:对西安市5所中学初一、二年级21个班的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女生为调查对象,年龄范围在11-15岁之间(共570人,平均每班27人)。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谈话访问法、测试法、实验法。结果与讨论1.步行活动课程的目标—结构研究者提出:体育教师能够影响到学生成人以后的活动方式,倘若他们不断向学生强调灌输一些活动的体验,如说明参与不同步行活动内容所包含的自我价值感、能力要求、快乐体验以及选择权,以供学生平等自由的选择,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步行锻炼的兴趣。研究者为了有利于学生的选择,为了了解学生对步行锻炼的态度,在体育课操…  相似文献   

12.
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主体作用机制分析及其培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指出:自我效能感通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及情绪反应,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态度、自我认知评价及行为表现,直接决定着学生活动时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评价。并针对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出合理有效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研究初中生主观锻炼体验、身体自我效能感和体育参与之间的潜在关系,以期为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和体教融合政策的落实提供实践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的主观锻炼体验水平、身体自我效能感和体育参与程度三个变量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三者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很高且各路径系数显著,在“主观锻炼体验→身体自我效能感→体育参与”形成的中介路径中,间接效应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为[0.038,0.133];直接效应置信区间是[0.208,0.628],两种效应都不包括0,表明初中生身体自我效能感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建议在体育教学中,创新体育教学形式,设计趣味性与集体合作类的教学内容,及时对学生的进步予以奖励,促进学生形成舒适的运动情绪体验,进而提高身体自我效能水平,促进初中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教练员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标定向是描述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采用何种动机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将个体的目标定向分为两种,即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目标定向的不同主要依赖于个体对能力来源的认识不同,任务定向的个体主要认为运动能力是后天的,而自我定向的个体主要认为运动能力是先天的。不同目标定向的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认识上有很大不同。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目的认识上的差异,以及目标定向与体育活动目的的关系。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236名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为141人,女生为95人,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教学实验法,研究体育隐蔽课程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结果发现:体育隐蔽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有显著性效果,且男生身体自尊水平显著性高于女生,说明体育隐蔽课程对促进大学生身体自尊有显著性作用。建议各高校大力开发体育隐蔽课程,调整体育课程结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身体意象与自我效能对女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津市四所高校三年级在校大学生共600人为研究对象,以量表测量和问卷调查为手段,探索了身体意象与自我效能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并不直接决定锻炼行为,而是要通过自我效能感对于体育锻炼行为起作用。当身体意象高时。低的自我效能感将导致低的锻炼行为,高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高的锻炼行为;相反,当身体意象低时,低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高的锻炼行为,高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低的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7.
以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4个分量表为研究工具,对276名广州市普通中学的高中生和普通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都会受到性别与年龄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对青少年的身体价值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达到体育人口的锻炼标准,体育活动才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吸引力和一般自尊产生显著的影响;身体吸引力可以用性别、年龄、锻炼程度进行预测,身体价值感可以用身体吸引力、性别、锻炼程度进行预测,一般自尊可以用身体价值、年龄、身体吸引力进行预测,生活满意感不受锻炼程度的影响,无法用一般自尊、身体自我概念、锻炼程度、年龄及性别等自变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选择的主要工具是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用以得出高等院校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同时选定体育活动的参与行为指标,就两者的相关性展开分析。采取的方法是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2种,通过相关性分析,来判定利用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能否得出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行为。结果表明,这些体育活动参与行为,都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概念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探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的作用机制,即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是否会通过目标自我一致的中介作用,对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产生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样本来自于湖南8所高校的1624名体质健康问题突出的大学生.结果表明:(1)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目标自我一致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自我一致、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正向影响;(3)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正向影响;(4)目标自我一致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自主性动机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控制性动机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身体自我描述问卷”为研究工具,研究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被试为香港某大学的56名学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周的体育锻炼之后,男性被试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以及整体身体自我三方面的自我概念较锻炼前有显著性提高,女性被试在协调性、身体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我、外貌、力量、耐力(体能)以及整体自尊等方面的自我概念较锻炼前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