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新闻由于理论性、专业性强,加上新闻本身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写作的难度较大,往往写得枯燥、干巴、狭窄,缺乏诱人的活力。要治好这个“常见病”,办法固然很多,但对教育新闻实行“软化”,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软化”就是用生活气息浓厚,接近性强的报道去代替那些生硬的报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避“硬”就“软”,选题趋向社会化 在当今教育改革大潮中,教育的内函丰富多了。我们应当把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去观察、研究教育报道,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突破似乎只有教育部门才会出教育新闻的观念。尤其是不少即使是写学校也都是一些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硬性报道,把报道面限得十分狭小。特别是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经济新闻的改革日渐加速。其核心在于使经济报道的“单向灌输式”、工作味弱化,增强其贴近性、可读性与服务性。要使经济新闻告别行业性、程式化、公文化的弊病,就要在选材、角度、写法上力求突破与创新。楚天都市报曾刊发一则消息,内容是旅客在武黄高速公路上掉了车,而随身巨款还在客车上,路政工作人员紧急相助为旅客赶回了放款的包。记者采写时没有采用“大红榜”、“感谢信”的方式,而是用现场感极强的动作、语言,还原事  相似文献   

3.
刘楠 《新闻爱好者》2010,(2):122-122
经济新闻是关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系列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是对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伴随着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关切度日益提高,受众对经济新闻的关注也日益增强.经济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闻尽管不乏优秀作品 ,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程式化、说教型的训导式宣传方式 ,以及简单化的经济新闻 ,仍然不时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广播电视上。经济新闻太硬、太单薄、太呆板 ,受众抱怨 ,记者和编辑也苦恼不已。要让受众“喜闻乐见” ,就必须讲究宣传方式、提高引导艺术 ,必须软化经济新闻 ,让经济报道更生动活泼。一、增强接近性 ,使经济新闻与受众“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每个人的利益越来越紧地与市场联系在一起 ,受众对市场、对经济的关注度也就随之加强。面对这种新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和市场经济的改革环境,以及新闻业务的改革使经济新闻的软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报道主题平民化、政策宣传实际化、报道视角人性化、报道形式通俗化等方法使经济新闻软化,同时在软化经济新闻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经济新闻报道娱乐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时机等方面,尽力体现读者意识。今天新闻界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从一个方面说,  相似文献   

7.
“问题新闻”写作的一般形式有两种。一是通讯的写法。如今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推出的专题报道《从2240元到215亿元:一场“执法为民”的战役》,就拖欠建筑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作了深入挖掘,并把这一问题提高到执政党“执政为民”的高度来看待,认为这是政府打  相似文献   

8.
9.
硬性经济新闻通常反映经济生活动态,报道经济发展成就。枯燥的数字、呆板的叙述、繁琐的论证成为它的象征。其实经济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完全可以采用社会化的角度,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软化,增强可读性。社会化、大众化、通俗化是各种新闻报道的追求目标,经济新闻可以从社会性角度对硬主题、硬题材进行软处理。从“头”做起硬性经济新闻的软化首先需从标题的软化做起。过于严肃的标题一开始就拒受众于门外,更无从谈其它。拟标题是门艺术,讲求能吸引读者,未必一定要是全文总纲性的概括,有时只要提到主题就可以、…  相似文献   

10.
纯动态新闻与深度报道相对,常常被称为“硬新闻”。领导参加的政务活动及重大会议,因涉及大政方针、重大决策等内容,形式便“硬”起来:记写出的稿子往往高高在上,语气冰凉刻板。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程式化、冗长、乏味、令读望而生厌。  相似文献   

11.
刘增兵 《新闻窗》2006,(6):35-36
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经济新闻呈现急速发展的态势。各种媒介纷纷开辟经济专栏或专题节目,也纷纷抢占这个当前新闻报道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2.
苏杭 《记者摇篮》2006,(9):57-57
让硬新闻“软些、再软些”,寻求新闻的大众性、多样性、可视性的结合,已经成为现今新闻人的共识。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笔者感到,要达到新闻的“软化”,实现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还必须有附着力、观察力和译制力这“三力”作支撑,从而真正实现“三贴近”。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新闻是新闻大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然而,科技新闻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远不如社会新闻、文化娱乐新闻等其它新闻家族成员。不少读者对科技新闻的印象是:“圈内人”不爱看,“圈外人”看不懂。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新闻偏离了科技圈内和科技圈外人士共同的兴趣点。科技新闻常常因其专业性强、内容深奥、难以写活而容易被广大读者认为生硬,给予“知识性强、可读性差”的评语。因此,化硬为软,已是改进科技新闻报道的当务之急。如果我们在科技新闻采写中不注意“软化”,不能变生硬的专业内容为通俗明快的语言,必然会进一步影…  相似文献   

14.
常颖 《记者摇篮》2012,(3):16-17
把硬新闻软化让观众更易接受已经被媒体人广为认知,然而在我国的新闻业界,硬新闻软化却存在着一些误区:硬新闻的软化有衍变为娱乐化的现象,有走向娱乐化的趋势。因此,要想发挥硬新闻软化的作用,就必须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不良倾向、规避现在已经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  相似文献   

15.
软化经济新闻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社会新闻相比,财经新闻的专业性往往使其很容易陷入“难写、难懂”的两难境地——从记者的角度说是难写,从受众的角度讲是难懂。尤其读者对象为普通大众的晚报,其可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目前经济报道的生硬而言,经济报道的“软化”看似一个技巧问题,实则是一个视角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读者意识问题。由于我们赋予了新闻过多的职能,使新闻功能发生了一定的错位,而这种错位又被不同社会层面及其部门的功利主义所利用,导致目前的许多经济报道成为一种部门或机构工作操作程式的一种翻版,读来味同嚼蜡,读者望而生厌、这种又干又硬的经济报道一直是媒介头痛的一个难题。“软化”这类报道,实际上是如何寻找工作性与趣味性结合的最佳接D。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达到“软化”目的的途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有平民视…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科技新闻。这些科技新闻除珍闻和趣事以外,很大一部分由于新闻中的专业术语生僻难懂,可读性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为关键是要“软化”科技新闻的“硬”材料,将专业术语变得浅显易懂,让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更接近社会和读者。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8.
正会议新闻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党报重要版面的"重头戏"。如何做好会议新闻的报道,一直是困扰各媒体新闻记者的一个问题。因为一篇好的会议新闻不只是人们想象中——开个会,拿份材料,回报社抄抄材料,最后检查一下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名单有没有漏报,排序有没有错误那样简单。面对同一个会议,如果记者泛泛地报道会议,就会流于形式,流于空洞的说教。这些陷入"程序化"的报道,往往千篇一律,稿件标题甚至是内容都很容易与其它媒体"撞车",结果就是让  相似文献   

19.
正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一种道理都来源于生活,任何一种高深的道理也都可以还原为生活中的简单事理。艰涩难懂的经济新闻同样蕴涵了经济生活中诸多重要的道理,要软化同样可以套用这样的还原法则,将其还原为浅显明白的通俗哲理。以下着重谈一些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以软化经济新闻的操作技巧。以人切入故事切题故事,因其内容丰富生动,情节曲折感人,使人们在阅读时有越看越想往下看的欲望。试想一下,将这一模式套用到新闻写作上,记者写起来有趣,读者自然也愿意读。新闻软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全党全国工作战略重点转移的一大产物 ,经济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 ,在人们新闻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 ,以指导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经济新闻 ,却显现出了主题裸露、形式老套、语言涩硬等弊端。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 ,成了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从笔者的实践体会看 :把经济新闻写“软” ,从内容到形式 ,都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是革除上述弊端 ,增强其可读性的重要途径。一把经济新闻写“软” ,不仅不会削弱其必须具有的指导性 ,相反能为实现这个主要功能提供有力的保证。请看下面事例 :199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