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自己写的新闻中,采用了一种“中性”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在新闻中并不充当“法官”和“教育者”的角色,而是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她采写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连该工程师所在厂的领导也惊呼:万万想不到记者会用这种方式。因为在这篇六七千字的通讯中,没有只字是批评他们的,包括当众宣布那位出走的工程师是“叛徒”,新闻中也只是写道:“厂党委书记某某的盛怒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新闻从材料到  相似文献   

2.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自己写的新闻中,采用了一种“中性”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在新闻中并不充当“法官”和“教育者”的角色,而是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她采写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连该工程师所在厂的领导也惊呼:万万想不到记者会用这种方式。因为在这篇六七千字的通讯中,没有只字是批评他们的,包括当众宣布那位出走的工程师是“叛徒”,新闻中也只是写道:“厂党委书记某某的盛怒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新闻从材料到结构都是“中性”的,厂方无懈可击,原打算告状的想法,也只好打消了。  相似文献   

3.
魏宏伟 《记者摇篮》2005,(6):30-30,33
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监督不可或缺的“利器”.为党和国家所重视,被百姓们寄予厚望。人们强烈的关注着这类节目,把他们看作帮助自己实现愿望、伸张正义的载体。然而,也正是由此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替人民说话”的愿望,让记者们很容易模糊自己的身份.走人报道的误区。其中,“新闻审判”的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这颇有点像“飞去来器”现象:在一片呼唤我国法制建设的声音中,记者们可以说是最为卖劲的一群,可当法制真正一步步走来,并且把法也“冶”到记者们头上时,这群人中的一部分对这种“效应”却没有充分的准备。甚至一些当惯了“喉舌”的人,很不情愿将自己同普  相似文献   

5.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6.
镜头一、老总不“当家” 往年订货会的第一天,出版社社长大都会在自己的展位上“督阵”,所以记者们都很容易采访到各社的老总。但这次会上,采访这些老总,成了记者们难以完成的任务。原因是,老总们都去参观同行的展位去了。几家社的发行业务人员反映,社领导并没有看重自己社订货的码洋数,反而叫他们多了解些兄弟社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长年为植树造林鼓与呼的我国新闻工作者,今年将在我国北方建造第一个“中国记者林”。这是中国记协在全国新闻界开展的一项绿色工程。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王大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记者林”活动从今年植树节开始,号召全国55万新闻从业人员每人捐种一颗树,提倡以单位名义种植本单位“记者林”。同时欢迎各界人士在“中国记者林”中捐种自己的树。这项活动以捐款方式植树,捐种一棵树5元钱,个人捐种一颗以上者,发“中国记者林”纪念卡一张,捐款100棵以上者,在种植地立捐种者名牌。我国将建造“中国记者林”  相似文献   

8.
励精图治攀高峰———记北京市城乡建设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本刊记者魏振刚公元1996年3月25日,密云县古北口镇中心小学象过节一样欢乐异常,广大师生们更是兴奋不已。这是北京市城乡建设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在这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庆祝自己十周岁的“生日”:拿出10...  相似文献   

9.
当了4年多的驻站记者,本人常听到记者站小兄弟们这样的慨叹:“我们不如编辑部记者发稿方便”、“遇到采访,我们也不如编辑部下来的记者受重视”云云。果真如此吗?不然。地位是你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这一句,诗人道出了自强不息立身世间的满怀豪情。驻站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豪情。唯如此,才能把报道工作做好,为自己和所在的记者站谋取较高的地位。胸怀全局才能天高地阔偏居一隅,驻站记者采写的新闻很容易由于受地域之限,驻站记者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出现新闻不新、没有深度…  相似文献   

10.
黄博 《今传媒》2006,(3):50-51
“知道什么是孤鬼野魂吗?——就是我们驻站记者呀!”1997年秋天,我进入《中国青年报》成为陕西记者站一名驻站记者时,老记者们这样调侃着传授他们的驻站感受。当时的我很不理解——驻站记者怎么就是孤鬼野魂呢?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越发觉得用这四个字形容驻站记者非常形象、贴切。不过现在再来看,其含义已大不相同,“孤鬼野魂”除了“孤独”以外,更多了一种独立、独行、我思、我魂的境界。在古汉语中,“孤魂野鬼”是前后互文,也可以写成“孤鬼野魂”。写自己的驻站感受,我更偏爱“孤鬼野魂”——孤鬼有野魂。“孤鬼”要做“全鬼”孤魂野鬼,孤…  相似文献   

11.
今年10月,芬兰总统科伊维斯托和夫人应邀来华访问。随行的芬兰记者在10月13日的《南芬兰新闻》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饿狼扑食》的消息。文长仅100多字,照引如后: “中国人十分友好,可是他们的某些习惯让人看不惯。比如他们在饭桌上毫不谦让。“当芬兰记者星期二来到外交部为他们准备的自助晚餐桌前时,中国自己的记者们早已吃掉桌上一半的食物。每次添上新菜时,中国人都成群地涌上前争抢。“一位常驻中国和远东的记者说,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也很普遍。饭菜装饰得很美观,可人们并不欣赏它,而是习惯于赶快把它抢到手。”西方记者用手中的笔把中国同行描绘成“成群”、“扑食”的“饿狼”,我作为新闻界的一名老兵,读后如同一杯苦酒下肚,心里很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2.
冲出“关系网”深入采访王冬严现在,新闻报道常有失实现象,影响很坏。这些失实报道是怎样产生的呢?我想,记者与通讯员凭空杜撰的不多,大多是由于记者和通讯员采访不深入。现在,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单位领导很愿意通过新闻媒介炫耀政绩,往自己脸上贴金擦粉。为...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已成为新闻媒介不可缺少的一翼,面对当今林林总总的报纸刊物,注重“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已成为一种趋势,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第三只“眼”亮起来呢?几年来在众多新闻界编辑记者老师们的热心辅导和自己对新闻报道的挚爱与努力下,先后发表了200  相似文献   

14.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15.
艾丰曾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这样的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自己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记者兼专业学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自身做“全”了学者型记者。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分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亮明身分,文字记者通常靠所在单位的介绍信或记者证;广播电视记者除介绍信或记者证外,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用的话筒就注明“CCTV”。这样做,既表明记者的身分,又防止假冒记者招摇撞骗。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在通常情况下都运用这种方式。隐性采访则相反,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分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今天我国新闻…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一种很荒诞的感觉,《双层大巴为何从宜昌出走银川》一文见报后,我突然想到了《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故事:一个皇帝在街上赤身裸体地招摇过市,大伙却一个劲地喊:“这个皇帝的衣服真漂亮啊!”还是一个小孩子讲出了真话:“他什么也没穿!”可笑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童话故事却一再地在上演.作为一名党报记者,难道我们真的连一个小孩子都不如?  相似文献   

18.
我对记者这一行业一直很向往。当我在电视里、报纸上、广播中听到、看到感人的报道,便会由衷地佩服被老百姓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他们的作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人们心中产生凝聚力,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新的信息。随着自己进入新闻单位从事档案工作,读的、看的、听的多了以后,便渐渐变换了看新闻的角度,开始用档案人的眼睛看新闻。  相似文献   

19.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4,(12):23-24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所说的“气”,既是一种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思维的特征。在面对纷繁世界观察和思考的时候,以一种物我两忘、荣辱皆抛的思维姿态,凭临于万物之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积极的思维,我认为就是记者很需要的那种“浩然之思”。  相似文献   

20.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