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过,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金庸武侠小说以其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而广受欢迎。另一方面,金庸武侠小说却境地尴尬,尤其在中小学里,更是背负着骂名:不少老师或家长担心金庸构造的虚幻武侠世界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耽误学业甚至走火入魔,严厉禁止他们阅读。这是一种误解,金庸武侠小说所蕴含的各种教育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这无疑是一大浪费。金庸武侠小说的一大贡献,是深刻地强调并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主要是儒、道、释三家)。这也是其教育意义所在。这三家思想分别在《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中得到主要体现。儒家内求弘扬主体精神,外则治国平天下,提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射雕英雄传》背景为南宋末年,主要讲述宋、金、蒙古间的纷争,主人公郭靖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率宋兵据守襄阳的英雄故事。读之令读者如痴如醉,荡气回肠。郭靖是服膺儒家的典范,他天性愚纯,木讷口拙,但是勤奋肯干,兢兢业业,在大是大非上立场坚定,笃厚忠诚,爱国爱民。他自己身体力行,精忠报国,而且还影响身边的人,如他的妻子黄蓉,在丈夫影响下放弃归隐的生活,助他守襄阳城。更值得赞颂的是郭靖身上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宋灭亡已经是大...  相似文献   

2.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与小说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雅俗共赏、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变换自如的叙述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小说语言细节处的精雕细琢,是金庸武侠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这些特色表现了金庸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具魅力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3.
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谈论武侠小说创作的文字不多,且不系统,散见于一些访谈录或作品序言、后记.通过它们,可归纳出金庸关于武侠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也是主要的看法,即:人物核心及性格观;情节跌宕与个性观;背景历史真实观;创作创新变化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追求,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实现,使金庸小说得以全面提升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武侠小说以江湖为侠客活动的背景和空间,金庸的作品,拓展并强化了江湖的表意功能,体现出武侠小说的民间立场和它与世俗社会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通读过金庸武侠作品的读者不难发现,金庸武侠世界里的主人公在做出一番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伟业之后,有半数以上选择了退隐。这是为什么?金庸为何对退隐的结局情有独钟?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的探究,我们发现:现实的太多无奈,英雄末路的感怀,置身江湖的身不由己和对人性的深深绝望,正是作者的这种思想意识的深刻体现,而传统儒道思想的渗透支配,更是其退隐意识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华人中拥有大量读者群的金庸武侠小说,其故事背景发生在我国的各个不同地区。小说中所涉及的地域十分广阔,而对于大量的金庸武侠小说迷来说,能够身临其境,是很令人向往的一件事。对于金庸武侠小说中涉及的不同地域背景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并对这些地域进行相关旅游线路的规划和设计,希望能够为这些地域今后的旅游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对其旅游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庸武侠小说的道德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爱为中心,重义轻利,具有诚实、勇敢、讲信用的高尚品质。这一理想人格扬弃了儒家,尤其是孔孟的伦理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它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缺乏现实的社会基础,最终走向了破灭。  相似文献   

8.
金庸武侠小说在全世界华人中引起强烈影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其读者之众多、持续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读者文化跨度之大,使金庸小说充满了许多不易诠释之谜。本文试从诗歌的层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在金庸研究中,学界侧重于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轻于对金庸与外国文学及文化的研究。金庸小说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其小说在展现出“民族性”的同时又展现出了“世界性”。将发掘其武侠小说的内在魅力与探索其武侠小说的外来影响相结合将有助于“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 ,是可以从多方面来审视的 ,本文仅从文化意蕴来进行一些考察。金庸武侠文坛的地位是因其作品的实际价值而确定的 ,他的作品既超越了前辈 ,也超越了同辈武侠作家的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 ,他的作品实际突破了“武侠”的园囿 ,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 ,我们通过作品来对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的文化精义进行一番透视 ,儒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道家的游心于自然 ,佛家的明世旷达都在其中有深刻的体现 ,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层次。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逐渐在历史中分化演变以至于显出封闭、保守、狭隘的一面 ,等级观念、宗亲观念成为阻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因素 ,金庸以自己的方式对此进行了否定 ,构成了本文的第三层次  相似文献   

11.
刘贤汉 《学语文》2000,(3):30-31
自1955年以《书剑恩仇录》涉足江湖,至1972年以《鹿鼎记》封刀归隐,历近二十年时间,金庸共创作了十五部中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十二部,依次为:《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侠客行》及《鹿鼎记》,中篇三部,分别为《白马啸西风》、《鸳鸯刀》与《越女剑》。  相似文献   

12.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大众意识层面的通俗文学,实际上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科书"。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以"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的道家思想为依托,实现了传统道家文化的全面升华及其与儒家的完美融合。金庸武侠小说呈现的"道家意境",是其理想的人生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人生和为人处事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金庸武侠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浓郁的任侠尚武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义侠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追求的伟岸人格的理想与儒家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复次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渴求英雄的心理和故事型审美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金庸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浓郁的任侠尚武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义侠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追求的伟岸人格的理想与儒家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复次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渴求英雄的心理和故事型审美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论金庸新武侠小说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新武侠小说的理想人格将儒家的进取、道家的飘逸以及群宗的超脱等人格精神和谐地熔铸一体,凝成独特丰实的内质。金庸不再仅是表相描摹,而是着意于人物灵魂的刻画,凸现了人物的主体性审美思维,因而与传统武侠小说比,具有更深厚的美学意蕴。但由于偏重从人道主义视角刻画人性的善恶美丑,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人物形象的观念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金庸的作品在华人读者中影响面甚广,其受欢迎的程度持久不衰。誉高而毁至,随后出现的一些不满、批评和论争的声音亦不足怪。那么如何看待论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诸如通俗文学与雅文学之关系、文学批评应遵循的原则、批评家的心态等文学理论批评的问题,以及如何探讨并评价金庸武侠小说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乃是当今文学研究者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儒家家说是中国传统化的主流,如果说儒家学说与人格是集团的、社会的、政治的,那么道家学说与人格则是民众的、个人的、隐士的。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塑造表现了对儒家人格与儒学人性论的反动,而对道家学说与人格则表现为极大的认同,同时金庸小说还极力展示人性的正邪善恶同体共生及其相互转化的复杂性,从而形成并表现人本主义人性论,张扬人性。  相似文献   

18.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从本质上说,吴文化就是“水的文化”,其重要特征有四:一是柔美,二是雅致,三是圆融,四是有序。金庸武侠小说中内含着吴韵,具有吴文化上述四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不仅是因为其塑造的绚丽江湖,更是因为充溢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金庸做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潜意识里就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进行参照思考,并将这些人生领悟蕴藏于作品之中,沿着由儒至道、由道入佛的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这个衍变融合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思想上,更是金庸做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