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     
《教育》2012,(1):15
全球104个国家建立孔子学院2011年11月8日,瑞士第一家孔子学院在日内瓦莱芒湖畔成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语释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汉语热"热遍全球。截至2010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达到1亿。作为推广汉语教育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建设孔子学院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国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0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7所孔  相似文献   

2.
从六个方面梳理和回顾了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以来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认为学习汉语人数有序快速增加是必然趋势,此外在孔子学院向纵深发展、本土汉语教师培养、中外联合编写教材和学科建设四个方面也将有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建立,使汉语教学世界瞩目。提高教师知识层次,让汉语教学进一步"本土化",争取最佳教学效果,也成为国家决策、专家论证的热门话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外国学生的培养便是实施汉语教学"本土化"的重要举措。而作为"新生事物",实施的情况怎样?效果如何?就土耳其汉语教学与土耳其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来看,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能用学习者母语为媒介语教学的教师,缺少符合学生特点和学习习惯的母语教材,缺少通畅的"本土化"实习渠道及毕业后的成效监督等。  相似文献   

4.
王妹妹 《文教资料》2011,(10):197-198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学习汉语的热情日益高涨。为了较快满足世界各国这种学习需求,让外国人能在自己国家学习汉语,我国相继推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国际推广的办学模式.其中孔子学院便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全球“汉语热”的大背景下.孔子学院建设的推进过程非常快。但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孔子学院也遇到了许多瓶颈问题,如师资不足、办学场地不足。以及学生分散等问题。本文试图从网络教学的特点看其在孔子学院发展中将起到的重要作用。以给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软实力建设和输出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语言一文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汉语国际推广是中国参与构建世界文化大格局的客观需要.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文化国际推广、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机构。从2004年至今在全球已建立440所,分布于六大洲.注册学员达65万人。如何在孔子学院规模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着力构建起一套成熟定型、系统科学的孔子学院课程体系,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汉语国际推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晋克俭  王粉 《教育文化论坛》2012,(6):107-112,141,14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从2004年开始,中国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进行文化交流,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普莱斯比孔子学院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一、基本概况普莱斯比孔子学院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林顿市,学院校址建在普莱斯比学院校内,旨在扩大两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生办)汉语国际教育30周年庆典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汉语热全球持续升温,预计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将达到500所,孔子学堂1000余所;2020年,来华留学生将达到50万人。据介绍,2004年11月21日,国家汉办委托韩国韩中文化协力研究院在韩国首尔建立了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至今,国家汉办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化论坛》2013,(4):F0002-F0002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初年便有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到了盛唐,更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和日本“遣唐使”到长安学习,掀起汉语学习的高潮。中国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大学讲授始于1950。1982年,中国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迅速增长。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自2004年起,在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成了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及平台。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认识中国、学习汉语成为共识。孔子学院的迅速兴起,尤其是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学习汉语更是以空前的速度升温。目前全世界有81个国家开设了256所孔子学院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有400万,学习汉语热潮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0.
略谈海外"汉语热"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力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2):87-90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本文概述了五大洲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水平考试的基本情况,并从学习者学习目的和国家为汉语国际推广所做的努力两个方面分析了海外"汉语热"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学习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已有80所(含教学点)在36个国家和地区落户。然而,相对在非母语范围内学习和使用英语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及近几年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设立,世界各国学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不但学习者大量地走进来,国际汉语教师也成批地走出去。这样一来就对国际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的核心因素、关键因素———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一个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的知识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从2004年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成立到现在中国已经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0多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可体现中国的"软实力"并且能帮助更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在美国至少需要5000个汉语教师,可实际上仅仅只有500个教师,可见孔子学院是相当缺乏师资的,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教师和自愿者到国外从事教学.本文将分析孔子学院的师资状况并根据海外孔子学院的需求寻求我国外语专业学生教学的突破点.为学生就业发展找到新的出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汉语热"在全球的兴起,各地孔子学院、孔子学堂相继成立,古巴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也于2009年11月30日宣布成立。古巴作为拉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探讨汉语在该国传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及应对策略,对拉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汉语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的今天,从不同的视角去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形成策略,无疑将有助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学科的进步.随着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孔子学院已成为开展公共外交的窗口与平台,而国际汉语教育的成功要选择双赢的取向.汉语成为全球性语言取决于在多数国家汉语能否融入基础教育主流,这是国际汉语教育的关键之一,决定着汉语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的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的制度建设,应当通过设置受众研究、独立运行、质量监控、年度评价、师资投入、盈利投资以及多方参与等机制,加强与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配套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文件,制订《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汉语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等,有效推进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秀华 《文教资料》2008,(3):181-183
在孔子学院在全球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差异性课程规范的制订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指出了加快差异性课程设置规范制订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对今后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泉 《留学生》2012,(8):30-31
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在全球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孔子学院和课堂已经遍布全球。作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无疑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9.
孔子学院是我国进行汉语言与文化推广的重要品牌.2012年5月,发生在美国的“孔子学院事件”暴露出汉语国际推广中法律保障体系的严重缺失.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孔子学院的合法地位与有效运营、海外汉语教师的合法权益、汉语言传播的地位与作用等三个方面缺少应有的法律规定.对此,我国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语言推广的成功经验,加快立法,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以确保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历史阶段。在第一个历史阶段中,对外汉语教学顺利转型为汉语国际教育。国内一共有200多所大学参与创办孔子学院,全球一共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3个孔子课堂,已成为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在第一阶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11年的孔子大会标志着进入第二历史阶段,这是国际形势的需要、中国的需要、当今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需要。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进行全面的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彼此的心灵。这需要在三方面做好准备:一是培养人才,尤其是职业化的中方院长,使之成为民间的文化交流大使;二是转变观念,要正确地、全面地认清形势,明确责任,调整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人员整体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语言走向世界的中流砥柱和骨干;三是要有措施,要落实。在具体措施方面,需要各方支持,培养人才,综合利用,争取外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