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寓言性”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寓言性也使其小说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与多重性解读.在其小说《带灯》中,隐喻式意象、破碎性世界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寓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毕生致力于小说创作,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小说家.《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曾使作者荣获1952年度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性格”.20年代作品中的那些孤独、迷惘的主人公,到3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坚强不屈的“硬汉”,而《老人与海》则把硬汉精神升华到寓言的高度,其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向来脍炙人口,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女性小说创作历史,寻找并分析了当代女性小说创作承继的四个方面的书写传统:一、对女性形象的立体呈现和“自传体”式的自觉运用;二、对巨型“寓言”的僭越;三、对“女性”和“人”的双重关怀;对“神性”叙事话语的反拨。  相似文献   

4.
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将政治创作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的一部政治寓言体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揭露了当时极权社会的黑暗面.本文将从故事的主要人物“猪”的外貌、智力和阶级地位三个方面来阐释小说的荒诞性,揭露极权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被人们称之为“先锋小说”的开创人之一的马原,在20世纪80年代,他摒弃了传统小说中文化思想的沉重负担,他对小说文本本身的关注使得他的小说呈现出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6.
李莹 《现代语文》2007,(4):75-77
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的《伪币制造者》是当时少有的一部在小说中谈论小说自身的作品。它比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出现的在小说内部探讨小说理论、并对叙述本身进行评论的元小说要早30多年。《伪币制造者》通过介入叙述的议论,探讨一种新的小说观和“纯小说”概念,具有相当程度的元小说性。首先,小说通过对人物或作品的评价,传达了作者的小说价值观;其次,以爱德华日记和人物间谈话的方式谈论他的“纯小说”。谈论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他赞同的一些传统创作方法;二是他主张的“纯小说”;三是《伪币制造者》的创作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影响巨大的思潮景观。现代主义小说体现出寓言化特征。这种创作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影响显著,中国新世纪小说也强化了寓言化并产生不少典型文本。寓言本质是寓教于乐,寓言化小说的“教”与“乐”的内涵和表现更为丰富复杂,有独特的“叙述结构”。寓言化小说显示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自觉融合。  相似文献   

9.
自从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小说创作的先锋姿态出场以来,读者始终对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期待。然而,自90年代中期完成他的三部长篇高峰之作,似乎步入了创作“高原”,已经六七年没有看到他的小说新作了,其中既有文学走向“边缘”等大环境的影响,又有余华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是新时期相当活跃且影响颇大的小说家,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从事小说创作,80年代他的小说风靡一时,90年代尽管他早已古稀,仍笔耕不辍,创作了几十部短篇小说。认真考究这三个年代的创作流程,就可清晰地勾勒出他整个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毕飞宇是对“历史”有着深厚兴趣的作家,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寓言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毕飞宇对“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意识进行了解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个人化理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解读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的神话和传说,试图探讨族群文化对创作个体的思维方式和对小说构思的影响,从而解释作家阿来企图实现写一部"寓言"式"普世意义"小说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马伏里奥是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角色。从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看,马伏里奥对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将真实自我与信件描绘的理想自我统一起来,在自己和他人制造的幻象之镜里误认了自己的身份。剧中如奥丽维娅、玛利娅、信件这样的他者,误导了马伏里奥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其自我产生"主体异化"的现象。他既对自己在奥丽维娅府中的身份定位缺乏清醒认知,又无法识破他人的诡计,稳固自己的管家职位,提升自己在府中的权威,因而导致其试图建构自我形象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身经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迷惘岁月的戈尔丁,在其寓言式的经典巨著《蝇王》中,描述了一群受过文明教育的儿童,一旦摆脱了道德、法律的束缚,便肆无忌惮,相互倾轧、残杀,演出了一幕幕嗜血大战。戈尔丁在书中表达了“人性本恶”的基本观点,作者对人类的看法虽然不符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其把批判社会的矛头指向人类自身,促使人类自省,则显得更理性、更冷静也更有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寓言"理论及文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源于《庄子》的"寄寓于言"手法创作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有"寄寓之言"的寓言故事,也包括中国古代特有的"寓言诗",以及一些有寄寓之义的散文和比喻。由此可见,源于《庄子》的中国古代的"寓言"文学,应是一种广义色彩的"泛寓言"体式。还原《庄子》的"泛寓言"理论,探讨其深远影响,对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寓言"观念及其影响下的"寓言"创作,比较中西及古今寓言的异同,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一般人都把庄子梦蝶看作一个美丽而空灵的寓言故事,但梦蝶故事却包含了庄子欲解脱人生苦难而不能的生存困境.人类深重的苦难使庄子对文明感到绝望,但人类倒退到原始蒙昧状态又是不可能之事,而寄情山水又不能真正消解心中的焦虑.只有当庄子梦中化为蝴蝶时,他才彻底摆脱了对时间、空间和自我的知觉,彻底做到了"吾丧我",达到了一种主客合一的纯粹的审美境界,因而快乐无比.但这种超脱是暂时的,梦醒后依然不得不再此面对令人窒息的现实,这是人生的悲哀与无奈,这也正是庄子蝴蝶梦的深刻寓意所在.  相似文献   

17.
赵瑜是活跃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两个时域的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以别具一格的“反调”冲击思维的惯性 ,并在其文本中对社会热点问题予以颇具预见性的不留情面的反思与批判 ,加上他借鉴小说叙事形式为主的报告文学文本的文学性追求 ,共同预示着报告文学文体本性和批判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在乡村小说的创作中一直致力于意象的构建,这些意象主要分为自然生态意象、生活常态意象、土地意象以及文化象征意象等四类。纷繁意象的构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同时表现出介入却无奈、批判又同情和复杂而混沌的当代性品质以及粗鄙化倾向的艺术不足。  相似文献   

19.
刘剑波是一位长于哲学思考的忧郁型作家,在他的“声音”三部曲中,运用了隐喻、反讽等现代派的修辞手段,描绘了一个理想与现实极度悖谬的荒诞世界;兰色的惊悚、灰色的颤栗和紫色的悲怆,构成了他整体忧郁的基本色调,构建了他所特有的弃具象之“看”,而就抽象之“听”的、并以“声音”为核心的文化符号,成为新世纪对先锋小说探索的某种回响。  相似文献   

20.
把汪曾祺放入当代文学的整个历史和实际的影响渊源中可以进一步证明和显示出汪曾祺创作和文论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可以说明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出和见热,不只是“现代抒情小说”之一脉得以赓续的问题,而是表征了独立的纯文学在当代文学意识中的觉醒。汪曾祺的特征在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养分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发扬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广大民众的生命精神,以“艺人”式的本分和“精英”式狷介,忠于文学的品性,以最自觉、苦心的话语实践策略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自然性”的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和富有见地的文学理论。不过,就作为小说之能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虚构性”而言,同沈从文、王安忆等相比,汪曾祺的小说理念有明显的局限和弱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