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促进社会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现有体制下,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弱势群体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会对弱势群体向上流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注弱势群体、扶助弱势群体是当前我国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就伦理学的角度而言 ,应从道义论与功利论两方面为弱势群体进行辩护。道义论辩护基于人的终极关怀 ,认为扶助弱势群体是维护人的尊严的要求 ,是体现社会公正的要求 ;功利论辩护立足于社会整体发展 ,认为扶助弱势群体对于我国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将道义论与功利论有机地整合起来 ,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3.
残疾人属于社会中弱势群体,学龄前残疾儿童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的发展应予以特别的帮助。本文对广西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有了基本的描述,分析其成因,建议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大力推进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教育事业,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更加明显,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其中,归因偏差是形成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要通过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心理归因分析,查找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弱势群体心理归因偏差校正的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5.
郴州弱势群体可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自然性弱势群体三部分,属于社会脆弱群体,生活在贫困线下,是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社会扶持事业相结合的方式,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是一个涉及能否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我国,部分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的伴生物。重视和关系弱势群体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们对弱势群体不应采取漠视和歧视态度,应当对他们进行广泛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7.
扶持弱势群体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地位、权益维护、发展机遇、竞争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处于不利和劣势景况的人群,扶持弱势群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宁,有利于实现竞争机制的良性发展。为了扶持弱势群体,需要我们清除“扶强不扶弱”的思维定势,把扶持弱势群体看做政府和社会应有的职责及每个公民关爱自己的应有之义,加快扶持弱势群体的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二次分配制度,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在继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全面提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和"自救"能力,使其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贫困代代相传状况,进而促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残疾人属于社会中弱势群体,学龄前残疾儿童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社珑会对他们的发展应予以特别的帮助.本文对广西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有了基本的描述,分析其成因,建议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大力推进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教育事业,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使农村弱群体在融入社会中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成人教育有责任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素质,这样才能让农村弱势群体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中来,真正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人教育应该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来促进农村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首先,应该出台成人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来确保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的有效开展;其次,开展成人学习活动,来大力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素质和能力;再次,拓展成人教育功能,不断满足农村弱势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后,培养自立自强意识,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只有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才能根本解决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教育正面临长期不被重视、发展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等困境.出路在于:尽快着手进行社会教育立法,将社会教育的发展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并依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教育发展模式及弱势群体的社会教育扶助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弱势群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救助弱势群体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分内职责。政府首先要在保障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方面要明确其角色定位,进而主导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3.
发展弱势群体体育是实现"以人为本"社会价值取向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弱势群体体育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体育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社区体育.  相似文献   

14.
伴随社会发展,离异家庭子女比例不断上升,其作为传统社会视角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他们自身也容易出现被抛弃、迷惘、独尊等心理问题与行为特征。而将之从传统弱势群体转化为"非弱者",乃至强者,助其身心健康,走出阴霭,是教育者必须关注之命题。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本文从制度三个维度,并借鉴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探讨弱势群体现状及其如何对弱势群体尊重与认同,从而构建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制度正义体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阅历背景下生成了自己早期弱势群体思想,主要包括:弱势群体应该享有生活的尊严与生存权利、享有制度的公平对待、享有法律的平等保护以及国家应该对弱势群体的权益负有责任等。马克思早期弱势群体思想对我们当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社会底层,经济贫困和权利贫困是弱势群体的特征,经济贫困是权利贫困的折射和表现,权利贫困是经济贫困的原因和根源。社会权利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质是维护公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基于人权、人道主义,还是基于社会权利特性、社会和谐建设,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保障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社会分层的结果。弱势群体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此群体的犯罪在犯罪主体、犯错特点、犯罪原因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群体。明确界定弱势群体,深层次分析此群体的犯罪特点,对于控制和预防此类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弱势群体一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提升社会弱势群体的抗逆力,增强其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事关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传媒在社会弱势群体抗逆力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媒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应当从以往的“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切实发挥传媒在构建社会弱势群体抗逆力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构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制度必须理清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为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选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人为本是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要求在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上更加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在效率与公平上在现阶段应更加注重公平原则,在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上坚持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