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的难局     
我国古代分开使用"正"与"义"二字。"正"是指一个人的言行合乎身份与地位,因而具有正当性。如孔子谈到政治领袖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此,"正"应该是指遵守及配合礼制与法律而言。"义"字有"宜"的意思,是指人群中"适当"的言行表现。譬如,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此,"义"是指"道义",有如人生应行之路与应做之事。"正义"一词有"既正且义"的意思,涵盖一切既正确又适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眼里,理想的君子应当有仁、有知、有勇、有艺、有乐.其中,“仁、知、勇”是君子内在品质的基本要素,而“艺与乐”则表现为外在的文采.孔子认为,内在的“质”与外现的“文”要比例协调,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要求为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先秦早期,"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相似文献   

4.
君子文化在中国社会源远流长,君子人格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被传统社会主流文化设置为人生标杆与价值象征,影响巨大。出于戏剧叙事的需要和文化心理的同构,古代文人剧作中出现了大量的君子形象。从忠烈君子、勇义君子、高行君子、多智君子、红粉君子5个方面,可系统梳理文人剧作中的"君子形象";结合代表性君子形象,对每一类君子形象类型可做忠、仁、智、勇、慧等品质内涵的阐释。中国古代文人剧作中的君子形象的塑造采取了隐喻、区隔、波染等书写策略。考察中国古代文人剧作中的君子形象,可对当代人格重构、当前品牌文化建设和当下文艺创作的提振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强调"义为利质",主张以义律己、修身正心、完善自我,倡导见义勇为,反对有勇无义.孔子义利观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对于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孔子奠定了君子理想人格的本质内涵。1.君子应以仁义道德作为人格修养的核心;2.君子应具有智、仁、勇三种品质;3.君子应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孔子私人办学的目的是培养进入贵族统治阶级的合格人才——君子。孔子教育思想中构成君子的三条标准是“仁、知、勇”。因材施教是培养君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孔子的君子观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蕴含着多重向度的价值内涵:以“道”或“仁”为己任使得君子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与“知”或“智”相伴能够确保君子把握人类生活的目的以及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抉择;凭借“勇”,君子可以在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作出正确判断、捍卫人伦秩序和人自身的尊严。事实上,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正是以“仁”、“知”、“勇”三者的融会贯通作为道德理想,并由此建构起了批判现实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9.
“君子”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但相对“圣人”来说,“君子”之品行还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断修养达到的。本文把“君子”人格具体分述为孝、悌、忠、信、恕、勇等。  相似文献   

10.
把传统儒家君子人格提炼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十大元素,并予以现代化改造,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与要求。通过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社会学习、价值澄清、社会行动等道德发展方法论,分别从"读、议、导、行"四个方面培育"现代君子"。读国学经典,析君子特质,明君子规范,议君子得失,评君子长短,导君子传承,引君子行动,成君子品质,养君子之风。  相似文献   

11.
君子教育是孔子开创并经后世不断丰富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人才培养思想。孔子吸取商周时期的“礼乐教育”精髓,结合当时“学在民间”的文化发展现状,以“仁”“知”“勇”“礼”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私学教学中开创了“君子教育”。君子是孔子追求的人格理想,也是孔子在教育中对自身及弟子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君子应当具备“仁”“知”“勇”“礼”等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君子应当求学、养德、修己、笃行,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教育他人;在教育特点上,君子教育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形式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功能上情感培育与政治教化并重。在大力推崇时代新人培育的当前,君子教育依旧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现时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君子人格是儒家最推崇的人格模式,"仁"、"礼"、"中"、"勇"是君子人格的主要内涵。大学生应该以传统君子人格为基础,努力塑造现代君子人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养成教育、理性教育和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我们在高校全面人才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圣人、君子,要求学生在智、情、勇、艺等各方面都有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己倍焉,君子耻之。(《礼记·杂记》)  相似文献   

15.
《论语》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具体表现在:仁、智、勇的内在规定;重义轻利的价值立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修己安民的理想抱负。《论语》君子人格思想是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资源,根源于中国社会发展需求。《论语》君子人格思想对培育时代新人的启示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以明确自身“位置”为出发点明确时代新人的人格理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塑造时代新人的健全人格;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涵养时代新人的稳定人格;以国际视野为着力点培育时代新人的现代人格。  相似文献   

16.
一、养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勇、艺及礼乐素养兼备的学习目的孔子生活于奴隶制走向衰落的春秋末期。孔子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其政治思想是主张恢复和改良周礼,主张以“仁”的精神来改造传统的礼乐制度及相关的思想意识,以期建立一种符合仁德的和谐的政治制度及社会秩序。而要实现这种政治理想,其关键是要有能够实行仁政或德治人才。为此,他在政治上注重“举贤才”,在教育上就要培养贤才。他所谓的贤才,也就是他经常称道的“君子”或者“成人”。他认为,君子或“成人”应具有仁、智、勇、艺及礼乐素养。他所谓的“仁”,其核心就是要“…  相似文献   

17.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出的集现实性与理想性于一身的道德人格典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包括了作为君子内在德性的“仁、知、勇”以及作为外在德行的“礼”等诸多道德要素,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发挥着形象导引、教化学子、安邦定民等重要作用。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不仅能够推动明德爱国的时代君子的形成,也能够推动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的完成。因此,立足新时代对青年道德提出的诸多要求,在对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进行辩证吸收的基础上,发挥其对于新时代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积极作用,也就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一直为个名词纠结——耻文化。在弘扬文化,讲究文化创意,解构文化价值取向的当下,耻文化怎么就没有被郑重地提起。耻,就是羞愧。知耻者近乎勇。耻文化,就是让这样一种现象成为我们社会的文化气息:为我们曾经的蒙昧、无知、无情、无义甚至无德而羞愧;为我们曾经做过的傻事、错事甚至罪恶而忏悔;为我们曾经的粗俗、鲁莽和野蛮而道歉。不是表面的、应景的,也不是个体的、功利的,而是发自内心和良知的,是民族的、恢弘大气的,是从富裕走向强盛的精神涅粲。  相似文献   

19.
扬弃孔孟之道,提振文化自信,有效提高国民素质。严格区分私德、公德和法制,培育学生具备孔孟君子人格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品质,从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中传承君子特质,并加以现代化发展。学校课程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要充实强化相关品质培养。  相似文献   

20.
菊隐记     
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虽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之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草木之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