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着问题读”是阅读教学的途径 ,其作用不可忽视。“带着问题读”旨在“授之以渔” ,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增强阅读的针对性。比如 ,教师根据文体特点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依照不同体裁文章的特性去分析和理解内容 ,可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教学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躐等势必欲不达。“带着问题读”是减少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两个重要环节 ,但并不是就舍弃了这两个环节 ,而是先训练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 ,是阅读教学的分层指导 ,分步实施。二、“带着问题读”是阅…  相似文献   

2.
“带着问题读”是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笔者对刘伦斌、支玉恒两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中指出的该模式的“三大弊端”(见《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2期)持有不同看法。一、对“束缚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异议“带着问题读”,所带的问题应该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设计的(也包括少量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随机问题)。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  相似文献   

3.
魏巍的《我的老师》语言质朴无华 ,描写别具情味 ,感情真挚炽烈 ,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篇佳文。教学此文 ,我采用“读练课”这种课型 ,引导学生在读中练 ,在练中读 ,在读练中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创新思维 ,在读练中学习作家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读练中领悟怀念老师的那份真挚的深情。教学课堂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用于“读” ,第二板块用于“练”。一、读“读”设计为听读、说读、品读这三个循序渐进的自主独立的阅读步骤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去理解课文内容 ,去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听读 ,整体感知。教师范…  相似文献   

4.
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熟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读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读书,使“读”和“思”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一.改变预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带着问题想学生预习课文,能为讲读创造有利的条件。过去预习在课外进  相似文献   

5.
第一 ,“带着问题读”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近十多年来 ,我们开展的“以读为本”的研究对“带着问题读”进行了“定格实验”。即 :就一篇课文而言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初读、复读、精读。在初读中扫清阅读障碍 ,粗知课文大意 ;复读中深入理解词句 ,掌握文章中心 ;精读中体会课文情感 ,学习作者表达。“三读”之间 ,有机渗透 ,层层推进。“三读”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程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运用工具书自我阅读的习惯。对于“带着问题读”中的问题设计 ,要求观念要新 ,主题要明…  相似文献   

6.
“带着问题读”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能促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解读文本,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益。我不敢对提倡“带着问题读”的大师们来个当头棒喝,却把“大棒”对着自己高高举起——在常规阅读教学中,我谨遵“三不”原则,即:读课文之前“不设目标、不提要求、不问问题”。但前些日子,我上罢《白杨》一课,对自己、对挥舞着的“大棒”却产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7.
王军 《考试周刊》2011,(68):106-107
本文从大纲要求出发,提出了阅读教学中要重点思考“谁来读”、“读什么”及“怎么读”三个问题.并就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尝试性的回答,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把阅读任务切实落实到学生身上;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题材广泛和数量要求,重视经典文学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上注意方法的教授和技能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8.
“读”,是学生与课文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意在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信息。数学阅读,是指学生通过读数学材料,读数学课外书籍等,获取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语言,搜集整理信息。数学课上,应让学生多动口,重视“读数学”的训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读”,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疑”导读———带着问题预读。以“疑”导读,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有意识地…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强调了“读”的作用。语文课本需要阅读,同样,数学课本也需要阅读,那么如何去阅读数学课本呢?首先,阅读要有目的。阅读数学课本要带着问题去读,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阅读时,才能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认真地去读,去思考,达到阅读的目的。其次,阅读数学课本要读、思、问相结合。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不可能完全读透、领会课本知识。读时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在读中思、思中问、问中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  相似文献   

10.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叶圣陶先生也曾对“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作出精确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当前推进的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一、注意“读”法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内容,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等方面下功夫。1.掌握读懂课文的四个基本点。一是…  相似文献   

11.
一、设计自学提纲的目的。自学提纲是学生自学入门的向导。教给阅读方法,揭示读写规律,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学能力是设计自学提纲的根本目的。因此,设计自学提纲时必须注意下列问题: 1.起点放在“读”上。自学提纲的内容要依据教材设计,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逼”着学生带着问题理解性地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爷爷为什么不肯进城?”(六册26课《爷爷》),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 :“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 ,才能掌握词句 ,提高读和写的水平。”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抓好“读”这一首要环节 ,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阅读行为。科学地设疑提问 ,创设情境 ,把矛盾引入学生的阅读过程 ,让学生带着问题品读课文 ,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使学生提高在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根据学生思维的认知规律 ,分析文章思路 ,设疑提问 ,讲究提问的层次性叶老说 :“读一篇文章 ,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 ,按作者的思路去理…  相似文献   

13.
读读想想。“读”是理解的基础 ,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边读边想 ,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所领悟。如教《海底世界》时 ,教师可提问 :“海底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学生边读边想 ,很快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圈圈点点。圈点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之一 ,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圈点的方法。如教《飞机遇险的时候》 ,可让学生用波浪线画出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 ,用直线画出周总理对小扬眉说的话。这样手脑并用 ,有利于语言文字训练的落实。说说议议。“说”与“议”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形…  相似文献   

14.
一、尝试“问、读、划”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笔去读。这就需要老师课前备课时,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让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陆小亮生日那天……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妈妈送给他的圆珠笔是怎样的一枝笔?”“陆小亮无论到哪,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划出答案。二、老师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朗读、默读的技巧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教师需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深入阅读,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指导学生选择读什么读书至少要读出三层意思,小说等文艺作品要读出:主人公的想法、作者的想法和我的启示。阅读时,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去读,带着问题去查书,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感触很深 ,受益匪浅。今天 ,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剖析“带着问题读”的这个教学模式 ,应该说有它的不足之处 ,但也有它的优势。特别是对低中年级(或阅读能力比较差的高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比较差 ,阅读方法尚未掌握 ,学习习惯还未养成 ,上课时是很有必要给他们指点、诱导。如 :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提出阅读时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一旦他们学到本领 ,就会用这些方法(或更好的办法)去“渔”和“猎”。当然 ,教师过于“耐心细致”的诱导 ,设计过多、过碎、无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不利于培养学…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学要注意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间读中增加词汇储备;掌握阅读技巧,快速领悟材料核心;阅读贵在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相似文献   

18.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认为在复习过程中师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1.课本与高考题的问题.课本是学生复习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一切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因此不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课本、运用课本,而且在高三总复习阶段仍然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本、用好课本.千万不能丢开这个“本”.在读课本时,要求学生注意阅读那些平时不太注意的细小的知识点,也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碰到一定的问题之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这样每次阅读都比以前有所收获,学生的印象也  相似文献   

19.
一、呈现读法 ,加强指导这个过程 ,也就是借助一个教材阅读的过程 ,采用恰当的方式把一系列读书方法归纳出来 ,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认识这些方法。1 指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读书。“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 ,启迪思维 ,而课后提示中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 ,带着课后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2 指导学生按提出的要求读书。“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如果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读书 ,“其义”就会更明白 ,学生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要求 ,边读边思 ,圈点勾画 ,分层理解 ,提出疑难。3 指…  相似文献   

20.
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呢?“以问促读”是个好办法。所谓“以问促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熟读精思,不仅读课文内容,而且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下面举一例为证。本学期,我用“以问促读”法上了《将相和》一课,效果很好,整个教学分三步。第一步,设计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初步感知课文。简介时代背景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初读课文:1“将”是谁?“相”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的?问题很简单,目的是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