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拜读了2000年《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刘伦斌、支玉恒二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以下简称《思》文),又拜读了第5期袁斌等老师对《思》文提出的异议(以下简称《文》文)。笔者愿直陈己见,与袁老师等商讨。 一、搞清《思》文文题和内容的确切含义 1.从文题看,(反思“带着问题读”),就没有全部否定“带着问题读”的意思,而是探索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2.从内容看,《思》文开头就说:“带着问题读”是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些问题。这里的“问…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第7、8期朱火寿、陈辉英两位老师的《找准教学起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文,笔者认为两位老师对文中“教法一”的全盘否定是不正确的,“将学生的思维诱入‘泥潭’”的说法更是有失公允。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  相似文献   

3.
今年贵刊第2期刊载了刘伦斌、支玉恒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 ,拜读后本人也对“带着问题读”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想法。一、一分为二看“带着问题读”。“带着问题读”这一方法之所以会成为“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自有它的生命力所在。其一 ,在阅读中“设计附加问题 ,控制学生的注意”是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带着问题读”目标明确 ,通过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注意 ,增强了信息采撷的针对性 ,避免学生走弯路 ,提高了阅读效率。其二 ,“带着问题读”也有创新。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  相似文献   

4.
老师,您的眼里是否真的有学生?请看下面的一些实例———例1:一位教师在上《五彩池》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一位学生读完“明明是清水……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成簇的珊瑚”之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有位学生评价说:“他读的声音响亮,但是把‘丘陵’读成了‘丘岭’。”这时教师赞扬道:“你听得真仔细!”接着教师又让其他学生读自己喜爱的句子。这个过程看上去似乎很注重学生,其间不仅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还有“让其他学生评价”。但是…  相似文献   

5.
周少兵 《阅读与鉴赏》2007,(12):78-78,79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6.
师:关于作文“真实”的问题,存在着一些争议。有老师对学生说“完全是真实的照搬,也可能‘假’;完全的虚构,也可能‘真’”;有的老师认为“虚构不一定虚假,真人真事也不一定‘真’”。  相似文献   

7.
帐江三峡》的课后练习要求分析“菱”字的结构并正音。《教参》提供的答案是:“窒,读kUI,上倒‘八’,中‘页’,左‘止’,右‘巳’(音SI,地支第三位,不同‘已’或‘己’),下‘文’。”此答案显然有两处错误:“巳”不是地支的第三位,而是第六位;“欠”也不是“文”。“欠”原是人的脚的象形,甲骨文写作‘?’,就很像脚睛朝上\脚趾朝下、大脚趾朝左的右脚掌。它代表的意思也正是“脚”或与“脚”有关的事物。如“复”,在《说文》中的解释是:“行故道也。”“行”就少不了“脚”。“夏”字中也有它。《说文》对“夏”的解…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2004年第10期刊登了袁长清老师《张衡真的发明了“地动仪”吗?——有感于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文(以下简称《张》文)。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某中学进行课改调研时,随堂听了一节七年级历史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有位学生向授课老师提了这样的问题:“张衡真的发明了‘地动仪’吗?‘地动仪’真的有那么灵吗?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现在国家博物馆吗?我们现在还能使用它测量地震吗?”授课老师一时语塞,但他把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课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刊登的《“除”与“除以”之我见》一文,觉得张维宁老师说的“应该把‘除’与‘除以’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我实不在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笔者读了《物理教学探讨》2006第五期吴法勤老师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一文受益匪浅,但吴老师认为学生设计验  相似文献   

11.
背景我试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的心灵触摸文本,揣摩文本,理解、发现文本意义,并赋予文本新的内涵。过程描述教学《花未眠》一文,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寻找文中颇具意味的文句或者找出自己不甚理解的文句。①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让别的同学来回答。②一位学生说:“时代进步了,人感受美的能力不一定进步,当然也有可能进步;年龄增大了,人感受美的能力不一定进步,有可能进步,但也有可能退步。…  相似文献   

12.
执教《最大的麦穗》一文,课接近尾声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书上插图,看看自己还有没有问题。大约两分钟,耐不住性子的葛伟高高举起手,大声地说:“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他一出声,班级里的几十双眼睛刷地一下集中到他身上。“好,你说吧!”“苏格拉底为什么‘秃顶’呢?”这一问不要紧,引起全班同学一阵哄堂大笑。当时我觉得这是“搞笑”。沉思了片刻,就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认真读文。不一会儿,学生发言踊跃:生1:大概是苏格拉底年纪大,自然脱发造成的。生2:可能是苏格拉底用脑过度。生3:可能是苏格拉底小时候头上生疮,后来形成秃…  相似文献   

13.
近日,有幸读了陈庆宪老师执笔的《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一文(见《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2上),主要讲述了临海市杨灵君老师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全省优质课评选,执教《平均分》一课的简要过程。就整节课而言,杨老师紧紧抓住“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了“感受‘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过程,新颖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其中的一个片段,我认为处理得不好,杨老师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这是在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时,杨老师出示的一道练习题(:1)下图中苹果分成了4份,是不是平均分?怎样分才能使它…  相似文献   

14.
读了我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丘述尧老师《“绿水青山枉自多”辨》一文(以下简称“辨文”),很受启发.“辨文”认为,“‘自多’是主谓式的合成词,‘自多’的‘自’是代表自己的代词,不是加重语气的虚词.”在引用《吕览》、《汉书》等古代著作中有关“自多”的例句后,解释“自多”是“自称”、“自誉”,即“高自称誉”的意思.据此,“辨文”认为:“‘绿水青山枉自多’这句诗的准确解释,应该是‘自我夸耀绿水青山是枉然的’.”吟哦全诗,揣摩诗句的语法关系以及“自”在诗句中究竟是“代词”还是“助词”等问题,觉得“辩文”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通过质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质疑毕竟是手段 ,解疑才是目的。因此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 ,自己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能解疑呢 ?一、引发争论 ,解决疑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争论 ,在学辩中得出结论。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一位学生提出 :“读了课文 ,我认为 10万支箭应该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 ,为什么题目偏用‘借’字 ?”这个问题挺有见地 ,我趁机引导 :“是啊 ,题目为什么要说‘借’呢 ?题目出错了吗 ?现在老师请同意‘…  相似文献   

16.
徐江先生为展示自己的“有效教学”,同时也为批判中学语文的“无效教学”,亲自到中学授课,并作《理性我思致用——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一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06年第7期,以下引文,若非特别注明,均出自该文),详细讲述他的授课基本内容及设计理由。徐先生在文章中指出,他到几所中学示范讲《游褒禅山记》,贯彻的是“六字”指导思想——“理性”、“我思”、“致用”。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理性’,是指教或学都要以一种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是一种自觉行为。‘我思’就是‘我’自己思考,即不随‘你’思,也不随‘他’思,无…  相似文献   

17.
读了贵刊第四期《精彩的“mò”méi”之争》,笔者对杨旭老师的观点不敢苟同。“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这是《可爱的草塘》文中的一句,对此句中“没”字读什么音,面对学生精彩的“mò”méi”之争,杨老师认为“: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所以今天老师就不规定‘标准答案’了,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音去读!”杨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有经验和生活实际,自由争论,自主探究,这种做法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精神的,值得赞扬。可是他疏忽了一点,第二位学生说“没(méi)膝盖深的水”是不成立…  相似文献   

18.
涂荣豹先生说:“新课程倡导的不应该是‘新理念’,而应该是‘正确的科学理念’.”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正确的科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近日研读了文卫星老师的《课例:幂函数》一文,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19.
应一位年轻老师的邀请,前去听他讲梁衡的散文《夏感》。 上课伊始,老师对学生们说:“本单元学了‘春天'‘冬天’,今天我们学‘夏天’。”老师边说边板书:《夏感》。然后老师继续说:“请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两个问题:作者笔下夏天的特点?课文在哪儿表现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于是学生开始朗读。  相似文献   

20.
赵龙 《师道》2006,(6):38-39
最近,我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虚伪,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在此,我选了几个在当时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并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并请了一位学生来读,学生将“闸”读成了“j 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 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