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宁宏 《广西教育》2011,(31):39-39
一、质疑教学存在的误区一是没有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如教学课文《木兰从军》时,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提出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你读了有什么感想?”由于小学生对古代知识了解得较少,而教师又没有创设相应的情境,  相似文献   

2.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一个可用性很强的资源。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和文章的内在联系,激起探究欲望,诱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寄往南极的信》,我先板书课文标题,再引导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谁给谁写的信?”“为什么写信?”“信上写了什么?”“信是怎样送到南极去的?”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分类后,有的让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3.
一、抓课文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体现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注意启发学生: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一般由此启疑,学生的思路会很快被打开,迅速搜寻记忆中储存的知识,作出快速的反应,提出问题,探求新知。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经我这么一点拨,学生在2分钟内提出了:“倔强”是什么意思?倔强的小红军是谁?为什么说他倔强?……此时,我对同学们的质疑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默…  相似文献   

4.
《全神贯注》以细腻的笔触 ,从修女像、忘朋友 ,从正侧两面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文章的字里行间也都蕴含着“全神贯注”这一中心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 ,品词析句 ,赏读课文 ,从内容到思想逐步加深学生对“全神贯注”这一意思的理解。一、整体入手、品词析句、正面理解1 自由读课文。用一句话带上“全神贯注”这个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直奔重点 ,小声读课文第 2自然段 ,思考哪一句话能集中体现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板书 :像喝醉酒。识记“醉”。)3 罗丹的哪些动作神情最能体现他全神贯注地工作 ,你是怎…  相似文献   

5.
一、通读 :读出问题 ,使学生自发感知李时珍对医学的巨大贡献1 .读通课文(1 )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反复练读 ,把课文读通顺 ;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和读不准字的字音。(2 )以问促读 :学生每次读完一遍课文后 ,教师可让学生合上书 ,用一两个问题问学生 ,激发学生认真读 ,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李时珍。如 :李时珍是什么样的人 ?《本草纲目》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 .读出问题(1 )自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等抽象问题读 ,尽可能自己读出问题。(2 )自定目标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质疑 ,形成…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一、比比谁的问号多———培养问题意识《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从发现“谜”到揭开“谜底”,充满着悬念和智慧的思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习课文可从质疑课题入手。如:谜底?山谷中有什么谜?怎样揭开谜底?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作“鸟瞰全景式”的朗读,看他们了解哪些问题,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在与文本“远距离”对话中,学生不难发现山谷中特有的现象,知道山谷之谜是什么。但由于个体经验不同,关注点不一样,阅读困惑也不同,教师要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如:东坡的雪松为什么能完好无损的保留…  相似文献   

7.
《苦抽》这篇讲读课文的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二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仔细品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分五步展开:第一步:检查自学情况,鼓励学生质疑。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学生的提问十分踊跃,提出了一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父’为什么要买下一筐苦抽,还要送给‘小姑娘’100元钱?”、“苦袖子为什么会变甜?”、“‘那一袋苦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是什么意思?”等等。第二步:学习第一部分,作出精要的点拨。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伯父”离开家乡多少年了?“思抽病…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板画可以再现课文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我先画出井的剖面图,让学生读课文后,把“青蛙”和“小鸟”图片按照课文内容的描述贴在相应的位置,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我趁机提出问题:青蛙和小鸟为了什么事发生了争执?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带着问题开始了学习,课文学到最后,我又设计了让“青蛙”跳出井口看“天到底有多大”的图画演示,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说说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板画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大…  相似文献   

9.
一、预习中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在读后检查时我规定学生每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再让学生评一评,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如在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  相似文献   

10.
一、初步感知课文 ,落实思维训练根据思考练习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 ,给课文分段 ,归纳各段段意”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这个题目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 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 ,全文共分哪几段?为什么这样分?各段分别写了些什么?3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 ,可以提哪些问题?第1、2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 ,了解课文层次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3个问题可以教给学生根据小标题质疑…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12.
宋倩 《山东教育》2008,(11):33-33
一、结合课题质疑 在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怎样卧薪尝胆的?”这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正是切入课文重点的重要问题。因此,我紧扣这几个问题不放,由此来拓展到课文的前后内容,使学生不仅知道了勾践卧薪尝胆的前因,而且知道励精图治的结果,从而感受到勾践发愤图强的意志与精神,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1月12日,萧山长河镇小。我和学生一起学习《现代小学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一棵斜长的榆树》。揭题后我安排学生质疑。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什么叫榆树﹖”我一愣。怎么提出这个问题,这在试教时可没人提出过,而且榆树是怎么样的,我还真不知道。好在这一树的名称对理解、感悟课文无关紧要,于是乎,我说:“榆树只是一种树的名称,就像你叫××一样,是一个名称,懂了吗﹖”学生点点头表示懂了。课后,导师汪潮教授对我说:“‘什么叫榆树’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不满意。学生不知道的知识,你老师应该给学生介绍呀!怎么能蒙混过关呢﹖”我心里很不…  相似文献   

14.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入课题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他的这种想法,充分说明孩子在预习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者首先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这是会学习的表现。请大家读课文后说清自己的意见。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孩子们兴趣大增,调动自己探究的意识,同时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  相似文献   

15.
《山东教育》2001年第25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质疑、解疑、存疑刍议》,全文有四个小标题,其中第二个是“会质疑”。该小标题之下谈了两点,第一点是“从哪些方面质疑”,原文是这样论述的:“一般说,质疑都有一个中心点,如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等,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指点发问的途径,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比如可以从课题上发问。如《一定要争气》,谁‘一定要争气’?怎样争气?为谁争气?结果怎样?可以从课文内容、语句上发问,如‘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前后出现了三次…  相似文献   

16.
这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陈建先在广西南宁市上的一节苏教版阅读教学课。本节课在处理理解内容与语言实践的关系,淡化分段、概括中心和必要的理解文章结构,领会中心思想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的关系等方面将会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教师由当天在礼堂舞台上课这一“课堂”的特殊性入手引入课文《特殊的葬礼》的学习。读课题。学生正欲对课题质疑,教师提示学生先不急于质疑,而是读课文,从课文中自行释疑。师:读了一遍课文后,原先想质疑的问题解决了吗?生1:我原先想问《特殊的葬礼》为什么是“特殊”的,读课文后,我已经知道了是…  相似文献   

17.
一、质疑——趣中感知课始,在理解“揠”字意思后,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我想知道是谁在拔苗?我想知道那人为什么要这佯做?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 问题源于学生,自然激起了学生求解的欲望。于是,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听,寻求答案,自然格外认真,从而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二、究图——趣中理解 1.利用图画诱思。学习课文时,首先要重视对  相似文献   

18.
一、质疑入情 :出示课题 :鸟情。(理解课题的意思 :鸟情 ,即鸟的感情。)鸟怎么会有感情?与谁有感情?为什么会有感情?读读课文你就会知道了。二、初读悟情 :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 ,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初步感受“我”和小鸟之间的感情。三、精读品情 :1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说说鸟与谁有感情?2 默读课文 ,找出表现“我”和“小花”感情深厚的句子 ,认真读一读并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3 结合学生讨论 ,主要抓住以下几句话体会“小花”对“我”的感情 :(1)它常常伴我左右 ,和我玩耍。(2)暑假开学后的第一…  相似文献   

19.
与语文的教学目标的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综合相呼应,语文教学中的质疑问难分为疏通性质疑、深究性质疑、鉴赏性质疑。一、疏通性质疑:是对课文的表面问题进行的质疑。一般用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从而扫清文章的字、词障碍,疏通文意,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二、深究性质疑: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的质疑。在疏通文意后,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难点处、困惑处进行质疑。如我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描写董存瑞语言、动作神态…  相似文献   

20.
一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1 板书课题 ,围绕“借”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向谁借结果?怎样2 观察课件演示 ,说说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说的时候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句。二、学习课文第三、四、五段1 学生自读自悟 :围绕提出的问题 ,在课文上批注。(向谁借“△△” ,怎样借“———” ,结果怎样“~~”)2 全班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 ,教师相机指导。)生 :我知道了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 :(读)小鱼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拨水呢。”老牛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