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界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 ,各地创造了不少的新教法(或教学模式)。对此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引发了不少的思考与争鸣。贵刊于2000年第2期发表了《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 ,于第5期又发表了几篇相关的争鸣文章。拜读之后 ,对其中《“带着问题读”应改为“发现问题读”》(以下简称《改》文)一文的观点有不同看法 ,特此摆出来与《改》文作者商榷 ,同时 ,就教于小学语文教学界的同仁们。首先 ,《改》文认为“带着问题读”的教法 ,是“按图索骥式的教学 ,带着框框 ,限制(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贵刊今年第二期刘伦斌、支玉恒两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下称《思》文),心中积语颇多,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在此直陈己见,与刘、支两位老师商讨。《思》文在揭示“带着问题读”的第一大弊端中写到:“学生所‘带’的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确定的教学目的、方法设计的,它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方式和内心需求。”既说“不一定”,说明不肯定,它还有“可能”的意思。对于这样一个还有“可能”、还有“希望”的方法,作者却下了“因此,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这是不是太武…  相似文献   

3.
今年贵刊第2期刊载了刘伦斌、支玉恒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 ,拜读后本人也对“带着问题读”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想法。一、一分为二看“带着问题读”。“带着问题读”这一方法之所以会成为“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自有它的生命力所在。其一 ,在阅读中“设计附加问题 ,控制学生的注意”是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带着问题读”目标明确 ,通过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注意 ,增强了信息采撷的针对性 ,避免学生走弯路 ,提高了阅读效率。其二 ,“带着问题读”也有创新。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  相似文献   

4.
崔杨 《物理教师》2014,(5):50-51
《中学物理》期刊在2013年第11期刊载的《画错图像,歪打正着》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对一道物理问题(以下简称“原题”)的“错解”(以下简称“解法l”)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原文认为正确的“正解”(以下简称“解法2”),拜读原文,收获颇丰,但也有些疑惑,现提出来与原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5.
拜读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年第12期童鹏老师的文章《节外生枝处,时有暗香来——初中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跟进策略”》(以下简称文)后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6.
《中学数学杂志》2009年第2期刊出了唐兴东老师的《重心与图形面积平分问题》(以下简称文[1])一文之后,在第6期又刊出了邵亚明老师的《“重心与图形面积平分问题”的商榷》(以下简称文[2])和钟拥政老师的《也谈图形平分问题与探求重心》(以下简称文[3])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拙文《反思“带着问题读”》见刊后(《小学语文教学》 ,2000年第2期———编者注)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笔者感到欣慰。这是小语教研繁荣活跃的表现。看了老师们的商榷文章 ,笔者觉得还有些话想说一说 ,就算是“再反思”吧。有的商榷文章大声疾呼 :带着问题读“多么重要” ,是“看家本领” ,“不能否定”。其实拙文并没有完全否定“带着问题读”这种教学方式 ,而是说这种教学方式除本身存在的一些先天性缺陷之外 ,再加上运用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过多、过滥的现象 ,以致使我们的很多阅读课堂教学逐步演变成“问答式”甚至是“满堂问”的…  相似文献   

8.
2009年高考后,笔者发表题为《也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的短文(以下简称《也说》),对“文综”安徽卷第36题提了一点批评性意见。安徽师范大学欧阳跃峰老师撰写《高考试题的知识点与信息量问题——就2009年安徽卷第36题与冯一下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商榷》),对笔者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0年第5期刊登了林运蓉老师的一篇文章《对一道等边三角形问题的探究》(以下简称“文[1]”),笔者仔细拜读后,激发出关于文[1]许多新的“念头”.现结合自身平时的教学和研究,就这道源于课本、植根于课堂的试题再做一番探讨,以便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0.
认真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2期吴山青老师的《一个换方问题的解法》和2007年第6期汤兆祥、周春芝老师的《“换方问题”解法之我见》(以下简称“吴文”、“汤文”)两篇文童后,很欣赏、敬佩三位教师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态度,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近日,笔者拜读了张业厚老师的《狗尾还是貂尾》(《教育文汇》)2011年第5期,以下简称《尾》文)一文,受益匪浅。文章字里行间体现了张老师及其同事们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精准解读和创造性的实践,尤其是张老师感情真挚、文采飞扬的下水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拜读了贵刊2011年第5期王强国老师的《引领学生感悟方程的魅力》一文(以下简称《引》文)。对于王老师谈到的“方程遭遇学生冷落”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深有同感.而且对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熟练并自觉运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高考结束,本打算对一年的高考复习做些回顾,恰在这时,收到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第6期,并拜读了文卫星老师的《在双基模块的基础上构建双基平台——高三复习课“抽象函数”教学实录》一文(以下简称《抽》文),由此激起了我对“抽象函数”教学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笔者有幸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王自文老师的《试论公开课》一文(以下简称《试》文)。读后深有同感,王老师真是说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声!在此,特借贵刊一角与王老师进行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拜读了贵刊2010年第8期的《读好<长城>真的好难》一文后,由衷地欣赏王秋老师的反思精神。王老师提到,教学《长城》一课时,学生基于看课外书所得,认为:这伟大的长城真的不应该修建!我们在读这篇课文时,难道只能用激昂、  相似文献   

16.
《中学物理》2012年第3期第73页刊载了《例谈“利用图象巧解题”》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现对原文关于“例1、例2”的解法提出商榷,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带着问题读”是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笔者对刘伦斌、支玉恒两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中指出的该模式的“三大弊端”(见《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2期)持有不同看法。一、对“束缚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异议“带着问题读”,所带的问题应该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设计的(也包括少量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随机问题)。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  相似文献   

18.
刊中报     
拜读了2004年贵刊第六期的《放弃雕琢,追求自然》(以下简称“此文”)一文,笔者认为肖老师和李老师关注学生需要、关注学生成长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但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对新理念的进一步理解,我认为“此文”还存在一些不妥之处。1.问题设计不够开放。原题是这样的:“用木条制  相似文献   

19.
近日拜读了邓新跃、黄去非二同志在《云梦学刊》2001年第四期发表的《白居易生平考辨三题》一文(以下简称“三题”)颇受启发;同时感到有必要提出一些商榷和补充意见,以求教于邓、黄二位同志及其他研究白居易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于2012年第5期刊发了田勇老师的《月儿为何会“徘徊”》(以下简称“田”文),2013年第6期刊发了杨继刚老师的《也谈月儿为何会“徘徊”》(以下简称“杨”文)。田勇老师对《赤壁赋》中注释的“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提出疑问,认为“在自然界,月亮只能沿着一个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