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词的分类”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说它是重点,不仅是因为它在纵向上与以后的若干篇语法知识短文构成了一个语法系统,更因为它是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各类词,进行准确、严密表达的重要环节。说它是难点,则是因为它原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短文《词和词组(一)》只是给十一类词分别下了个定义,或综合列举、或分类列举了一些例词而已。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如果只停留在“照本  相似文献   

3.
前两年,英文报章,域外广播等传媒频频出现“sleazy-gate”一词,翻字典,难以查到。如果将该词前后分开着,就会有所发现。先看“sleazy”一词,《当代朗曼英语词典》(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TSH互986)1050页有“sleazy”词条:adj;cheapandpoor-looking;DISREPUTABLE;SHABBY:eg,asleazyhotelinadirtydarkstreet。试译成汉语有三种意思:便宜而不中看的或褴楼的;不光彩的;(行为)不公平的,卑鄙的。例词意思是肮脏黑暗街道上的破旧旅店。《现代高级英双双解字典》(198)对“sleazy”是…  相似文献   

4.
5.
6.
暑假里我怀着十二分的虔诚看《小学语文教学》杂志2006年的7、8合刊,因为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看到了“暑假备课专辑”中的《铁骨钢筋铸军魂——人教版第九册<军神>教学设计》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师小结:在手术中,刘伯承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和坚强深深地折服了沃克医生,所以手术后,沃克医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称赞(指名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段话设计得很好,这个教学环节也很精当,既帮助学生巧妙地提炼了文章的中心,又适时地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基础上通过朗读及时抒发了积存…  相似文献   

7.
"浊酒"一词,虽然嵇康最早使用,但使这个词真正出名并不断为后人引用的是陶渊明.本文就"浊酒"一词的出处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找如来佛商讨儒学,如来佛自夸认识天下所有的汉字。孔子就同他打赌,说好输了就输一个"啵啵"(即用手指在额上弹一下),然后孔子就写下一个"射"字。如来佛说:"这是射箭的‘射'字。"孔子说:"不对。这念‘ai'。  相似文献   

9.
我先后拜读了《抓住重点学句子 联系实际促理解》(《湖北教育》2000年第1、2期,以下简称《学句子》)和《一点不同的看法》(《湖北教育》2000年第5期,以下简称《看法》),深受启发。现就《祖国多么广大》一课中“祖国”一词的教学,也来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以就教于上文的两位作者和广大同行。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雨点儿》一课时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11.
"颜值"一词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汉语新词,然而其见于对外媒体的英文表达却不尽相同。本文拟从语义角度对"颜值"一词的汉语语义分析并结合实例对其英文表达进行了探讨了几种表达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该词的建议译法。  相似文献   

12.
<正>在市教研室的"三人行"展示课活动中,有新教师执教《老王》一课,听后感触不少,回来感觉意犹未尽,上网一浏览,发现青春课堂代表人物——特级教师王君也曾上过该课。网上还有她的课堂实录,于是饕餮了一顿精神大餐。她在课尾结束时说:"孩子们,杨绛是幸运的人吗?她也是一个活命的人啊。为什么她也活命,  相似文献   

13.
“上”这一汉字在中日文当中都被广泛使用,但可以说中文中“上”的语意及语用范围都超过了日语.本文以中日两国国语字典中对“上”一词的解释出发,寻找用例,分析这一词汇在中日两种语言使用当中语意的异同,探讨中文“上”在日语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下面12个汉字,据说已经谬误了几千年。其一,“出”字与“重”字的颠倒。“出”字系“两山”重叠,可谓“重”也;而“重”字为“千里”二字合成,真可谓出远门矣。其二,“射”字与“矮”字的颠倒。“射”字由“身”和“寸”组成,身高仅有一寸,自然“矮”也;“矮”字则由“矢”与“委”组成,“矢”者箭也,“委”者放弃也,将箭放出,才是“射”也。其三,“牛”字与“半”字的错位。“牛”字从形体上看只有半边一撇,本该读作“半”;而“半”字头生双角,活像一头牛,本应读作“牛”。其四,“凤”字与“鸭”字的错位。凤为鸟中之…  相似文献   

15.
请同学们先试解下面这道题:输电线的电阻共计至欧,输送的电功率是11千瓦.用10千伏的电压送电,输电线上发热损耗的电功率是多少千瓦?许多同学可能会这样解答:已知:R=l欧,P=10o千瓦一10oX103瓦,U=Ic千伏。IcXIc’伏.瓦一lxl05千瓦.他们认为题目中的“输送的电功率是100千瓦”是多余条件,本题是“多条件习题”.实际上,上述解答的结果是荒谬的!输送的电功率(总电功率)只有100千瓦,输电线上发热损耗的功率却有IX10’千瓦,大于总功率!这是因“张冠李戴”而闹出的笑话.题目中的电压10千伏是指总电压,它等于输电线上损…  相似文献   

16.
李金香 《甘肃教育》2011,(23):88-88
在一次批阅试卷时,我发现一个很难的单词,学生拼写准确率高达90%以上。这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也成了我教学态度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通常情况下,量词和中心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一枝花”不能说成“一根花”,“一匹马”不能说成“一只马”。但是,在文学语言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量词的“张冠李戴”现象,这些现象看起来不合情理,但往往能产生特殊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18.
按照数学界的惯例,我们常将第一个发表的某项数学成果冠以作者的大名,如“欧拉公式”。“哥德巴赫猜想”等等。然而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数学成果“张冠李戴”者也不在少数。现选取六例供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参考。例1 “阿拉伯数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数码其实发源于印度。在公元1~2世纪婆罗门碑文与公元4世纪巴克沙里手稿上部可见到这种数码的雏形。经过几个世纪发展演变,这套数码在773年被印度天文学家带到中亚细亚阿拉伯一带。十二世纪意大利斐波那契在《算盘书》里将它们连同记数制介绍给欧洲,于是欧洲人以为这是阿拉伯人发明的,称之为阿拉伯  相似文献   

19.
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师:请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  相似文献   

20.
辩析 学生读文后,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铠甲”的本义,提出疑问:“你认为’铠甲‘本来指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铠甲’指的是衣服。”“难道是平常穿的衣报吗?”一学生反问。这时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就是《三国演义》中赵云穿的防刀枪的铁衣服!”经他这一提示,学生对这一概念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