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遂初赋》为主足点,以《汉书·艺文志》与《两都赋序》辞赋理论之辨析为突破口,结合西汉末年社会思潮、学术隆替及文人心态的考察,探究西汉之际赋学流变之轨迹,及《遂初赋》在此演变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史上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的宋玉是一位可与屈原媲美的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宋玉不仅以楚辞《九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悲秋“主题。而且以《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风赋》等开创了中国的赋体文学。尤其是《高唐赋》和《神女赋》,既是中国赋体文学开创期的双璧,中国性梦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山水文学中的明珠,三峡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遂初赋》篇名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文本则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引。至唐代,李善《文选注》有注引,《艺文类聚》有载录,而以《古文苑》收录文字最多。《水经注》《文选注》所引《遂初赋》多未见于《艺文类聚》,而皆见于《古文苑》。《艺文类聚》的载录不仅前后有删节,而且中间有大量省文;《古文苑》所录基本保存了原貌,但个别文字在传抄过程中有讹误。这一个案考察说明,《古文苑》收录的早期作品的可靠性不容轻易否定,其文献价值尚需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相似文献   

5.
唐赋中有讽谕讥刺、寄寓与抒发身世之感以及咏怀古事古人三类重要作品。这三类赋作中具体作品均有其作意,如张九龄的《白羽扇赋》乃借扇讽谕。讽谕讥刺由隐微而显豁、由用辞微婉到明显激切,乃是初盛唐赋至晚唐五代赋的发展演化轨迹;有所寓托以抒发身世之感的赋,多作于作家遭遇挫折困境乃至于贬谪时;借吊古人而自吊之赋,其作意形式乃承楚骚汉赋而来;晚唐五代咏怀古人古事赋形式上多为律赋,其出现与其时科举试律赋、唐季乱世以及咏史怀古诗风蔚起之影响有关等。  相似文献   

6.
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悼念屈原的滥觞之作。贾谊吊屈原 ,是文学史上遭遇相似的两个星级作家的情感交流。贾谊正是借这篇赋 ,凸现出自己与屈原感情的相同之处 ,引起了司马迁的注意 ,使他得以与伟大的屈原在《史记》中同传而留芳千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贾谊、屈原这样不同时代的三位历史伟人的永恒握手  相似文献   

7.
颜之推最为人所知的是其著有《颜氏家训》一书,然另一赋篇名作《观我生赋》却鲜有人注意。此赋的重要价值意义不仅在于其文学造诣很高,而是主题立意反映了在胡人统治中国这种时代大背景下文人的文化情感。颜之推所受思想与其家世和个人背景深深影响着他的民族文化情结。在《观我生赋》中,颜之推把个人遭遇与华夏文化联系在一起,是汉族文人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个人命运与华夏文化息息相关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清代以和宁《西藏赋》、徐松《新疆赋》等为代表的边疆舆地赋创作兴起。新疆独特的风光吸引了众多赋家的眼光,今人吴丰培辑有《新疆四赋》。就《天山赋》一文,从作者、内容、文学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元代文学具有其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在这种背景下,《史记》在元代的接受研究就更具价值与意义。《史记》精神源远流长,滋养了后世文学,在元杂剧中主要表现在对《史记》批判精神、侠义精神、悲剧精神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宋玉赋受《庄子》影响甚大。研究者在探讨《庄子》对宋玉赋的影响时,多从赋体文学的特征着眼,认为宋玉赋中的对问体与铺陈手法等艺术特征来自《庄子》。然此类观点显非圆照,因为对问体与铺陈手法等乃赋体文学长期发展广泛吸纳沉淀而成的结果,并非专得自某一家。全面考察《庄子》与宋玉诸赋,最具《庄子》"个性"而又被宋玉赋所接受的,当是题材、作法与语言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自刘、白唱和以来,《杨柳枝词》的创作不绝如缕,至明清蔚为大观,构成了咏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竹枝词》相比,《杨柳枝词》多是赋题之作,或是对杨柳姿态、风景的物色描摹,或是借柳抒情、咏史怀古,主题都不偏离杨柳,形式多为七绝。  相似文献   

12.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秋江美景引发“出世”之念这一年的七月十六月圆之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风平浪静,心情闲适,“举酒属客,诵…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汉赋虽为“一代之文学”,但是由于当时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把赋说成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也认为是:“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毂者也。”写扬雄嘲笑作赋象织薄纱那样,对女工是有害的。据此,后代一些人认为汉赋是“大赋乃歌功颂德”“小赋乃咏物以虞说(娱悦)耳目”(《汉书·扬雄列传》)之作,多  相似文献   

14.
王十朋《会稽三赋》是南宋时期有名的地理大赋,记录会稽一地的山川、物产、人物、古迹,它的产生与当时社会重史修志的时代文化氛围、王十朋个人当时的仕途任职、文学历史螺旋发展规律的驱动、地志与赋这两种文体内在本质功能意义上的一致性以及作者本身的性情学识等因素密切相关.《会稽三赋》,尤其是《会稽风俗赋》,既具有显著的地志特征,又呈现出浓郁的文学特色,因而在赋学和地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女冠诗人鱼玄机好用宋玉《高唐赋》(并序)、《神女赋》(并序)与《登徒子好色赋》(并序)的典故语汇入诗。这从表层看,是因为宋玉三赋中的典故语汇便于诗人抒写情爱内容;但从深层看,在爱情追求、爱情遭遇与自主意识等方面,鱼玄机与三赋中的女性形象确实存在着相同之处,且三赋在当时影响甚大。正是这种同心式的人生挫折感与精神气质上的契合,才使鱼玄机喜欢借三赋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相似文献   

16.
张大安 《当代电大》2001,(10):80-82
第二编 汉代文学1 填空题 1)汉代出现了堪称一代文学标志的新文体_。 2)赋是_和散文的结合体。汉代的赋可以分为_、大赋和小赋3类。 3)贾谊,_前期著名的政论家和辞赋家。政论文有《_》、《陈政事疏》、《论积贮疏》;骚体赋有《_》、《吊屈原赋》等。 4)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_、班固、_等。 5)汉大赋的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_》、《上林赋》,杨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_》和张衡的《_》。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也是我国史传散文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7.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江淹仕宦经历的考察,认为《别赋》先出《恨赋》后作的可能性更大。《别赋》所写并非简单地按类排比,而融入了江淹本人与亲友、家人辞别的感受;《恨赋》也不仅仅是代古人申恨,其中秦帝、赵王等人都寓有特定的指向;故《别赋》或作于江淹赴吴兴途中,《恨赋》当是江淹自吴兴返京口后所为,二赋之写作动机及命意均与江淹特定经历,尤其是江淹与建平王景素的关系密切相关。循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别赋》为何而别,别者何人,《恨赋》为何而恨,恨者何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别》、《恨》二赋之写作特征及在江淹诗赋创作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失瑕之光]应作“之(云)瑕(霞)失光”。《汉将王陵变》:“陵母遂乃自刎身终。其时天地失假之光,而为转说。其时风云皆惨切,百鸟见之而泣血”(《敦煌变文集》45页。以下只标页码)。按:此处文字学者多疑有误。校理如下:“瑕”,“霞”之音借字。《文选·甘泉赋》:“吸青云之流假兮,饮若木之露英”。《弘明集》卷二九《统归篇》梁·萧子云《玄圃园讲赋》:“藻玉相白,丹瑕流赤”。瑕、霞,同为平声麻韵匣母字,故得通借。P2976号写卷《进士刘假温泉赋)},P5037号卷子题作《刘霞述驾行温汤赋》,《开天传信记》三卷引作“刘朝…  相似文献   

19.
庾信《周五声调曲》曲辞形成了以文法、赋法为歌的体式特点。这是其遵守曲辞创作中以数立言规则的结果。以数立言是以五行之数决定诗歌每句采用的字数,首先由谢庄在《宋明堂歌》的祭五帝歌辞中予以实践,并得到后人完善。庾信《周五声调曲》继承前代经验,通过以数立言实现诗体与音乐、政治、天道的统一,最终开创了诗歌新法,为后世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赋为词、以文为词等破体、借体手法遥开先河。这是礼乐影响文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文学纪梦的历史记载很早,《诗经》、《左传》、《庄子》、《列子》等古籍作品中皆有梦象可寻,但以“梦”名篇,则开始于“赋”。《历代赋汇》收录一系列梦赋作品,从标题形式来看,这些作品可以区别为“梦题赋”与“题外梦赋”两种。从内容看,或透过仙境游幻以“仙释”,或藉题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