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为北周王朝铸造不标明重量的货币是因为北周后期北方货币混乱,民间私铸钱币现象严重,货币质量很差,而且北周地区铸造货币的原材料铜的产量也不能满足铸币的需要,特别是在政治上即将统一全国的同时必然要推行使用统一货币等诸方面原因造成的,而且在整个南北朝时期是北周武帝开始铸造不标明重量货币的,同时也说明当时正当处于金属货币由标明重量的货币到不标明重量的货币这个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临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相对复杂,以汉化与胡化相互表征的民族问题尤为突出。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北周武帝作为中古时代一位杰出的帝王,在其统治北周时期,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措施。一方面,充分吸收儒家文化,弥合胡汉矛盾,缩小北周王朝与北齐等文化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北周政权的内部凝聚力;另方面,通过多种策略,积极开展对周边民族的交往。北周武帝统一北方与这种民族交往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政策对与增进民族融合,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作用显著,也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北周武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在位的十九年中,在前辈的基础上,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变革,使北周从一个狭小、贫弱的国家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的王朝,并且最终灭亡北齐,统一北方,为隋的南北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论述北周武帝在儒学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加强儒学教育和推行汉化的一些措施,如重视儒家礼制建设,重视儒学教育等,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消除了鲜卑与汉民族的文化界限,加快了民族融合.消除了统一道路上的羁绊.  相似文献   

5.
七、隋的首都隋朝是我国继西汉、东汉及两晋南北朝以后另一个统一的王朝。西晋结束后,北方是16国此起彼伏、相互攻战的局面,大多是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南方是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此后是南北朝时代,南、北分裂而治。北方先是北魏一度统一,接着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东、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取代。而南朝则没有北朝那样出现分裂,而是像走马灯似的出现一个接替一个、延续都不长的宋、齐、梁、陈4个政权。到北周大象一年(公元579年),8岁的幼帝初立。当时担任宰相掌管全国军政大权的杨坚在亲信的支持下成为北周的摄…  相似文献   

6.
唐代东都分司制度的渊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以长安为都城 ,以洛阳为陪都 ,由于其位于长安以东 ,故又称东都。所谓分司官 ,就是指在陪都另行设置的一套中央职官体系。早在西周时 ,洛阳就已经是陪都了 ,当时是否设有分司机构及官员 ,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新莽统治时期仍然将洛阳作为陪都 ,王莽曾说 :“昔周二后受命 ,故有东都、西都之居。予之受命 ,盖亦如之。”① 既然是陪都必然有相应的机构和职官设置 ,与西周的情况一样 ,其详情不见于文献记载。洛阳作为陪都并明确设置有分司机构和职官的时期 ,应是北周统治时期。北周灭亡北齐统一北方后 ,至周宣帝时 ,遂以长安为西都 ,洛阳为…  相似文献   

7.
贾岩 《语文知识》2006,(3):22-23
一位研究古代史的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 (汉)宣帝以前有四人称长公主:馆陶长公主嫖。文帝女、尚陈午;信阳长公主(又称平阳公主)。景帝女、先尚曾寿,后尚卫青。卫长公主,武帝女,尚栾大。鄂邑盖长公主,武帝女……(林剑鸣《简牍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相似文献   

8.
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了一批毁坏的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断茬面新旧不一,证明经历过多次破坏.关于这批造像毁坏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北周武帝、宋徽宗、隋末义军、宋金战争、地震所致.经过多方面分析就会发现,北周武帝与唐武宗的废佛运动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寇润泽 《文教资料》2020,(7):73-74,37
汉卫太子刘据因汉武帝征和二年巫蛊案而与其父反目,最终被围困自尽,汉宣帝即位初期为其定谥为“戾”,后又称“戾太子”.本文重新梳理征和二年到宣帝定谥的历史过程,着重对宣帝时期霍光专权、建立武帝正统权威的政治实际,昭帝时期隽不疑对京城长安发生的假卫太子案的处理,以及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体现出卫太子“不悔其过”的法律因素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卫太子谥“戾”的内外原因,总结背后武帝统治权威的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朱江 《现代语文》2004,(12):42-42
一、时代背景。讨论陶渊明的时代,不能独立地来看,得从汉末开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随后,三国鼎立,接着,晋统一。晋灭亡后,在北方,先有十六国的割据,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在南方,有东晋,宋,齐,梁,陈在那个时期,由于王朝不断更迭,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很多名士被送上刑场,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璞、刘琨、谢灵运、范晔……这些著名人物都是被杀害的,正是由于这样,  相似文献   

11.
:北周武帝改革与后周世宗改革相距 40 0多年 ,但双方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是背景相同 :都处于社会长期分裂、人民极度厌战的动荡年月 ;二是内容相同 :都进行了严惩贪官、澄清吏治的政治改革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经济改革 ,整顿军队、增强武备的军事改革 ,并采取了毁佛举措 ;三是作用相同 :都开启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 ,北周武帝改革为隋统一铺平了道路 ,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朝仅历五帝,武帝、文帝、废帝、宣帝、后主,然而治乱兴衰,其开国艰难,失国轻易,诠释着中国历史的规律与深刻,其间的经验值得今人记取,其间的教训值得今人警惕。  相似文献   

13.
西汉王朝是世俗地主和军功地主联合组建的封建政权,在上层统治集团和地方郡国中,除以汉族官僚为主体构成的统治阶级外,尚有一部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参政,他们在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汉武帝时匈奴人金日磾就是其中的一个。金日磾幼年时因“父不降见杀,羁虏汉庭”被没为官奴在后宫养马,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又能顺应历史潮流,武帝执政期间“忠信自著,笃敬寤主,未尝有过失”,得到武帝的信任和赏识,官至车骑将军,被封为(禾宅)敬侯,并与霍光受遗诏辅佐昭帝,成为西汉政治舞台上功勋卓著、知名显达的人物。因此弄清金日磾的家世及其政绩,对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加强民族团结,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汉代自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经过近八十年的惨淡经营,到宣帝神爵年间(前61—58年)终于在西域的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设立西域都护,从而确立了我国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权,它的首任都护就是郑吉。因为教学上的需要,我比较深入地翻阅了几种书籍后,惊讶地发现有关西域都  相似文献   

15.
北齐、北周交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齐、北周交聘通好后,双方使臣衔命报聘,络绎于途。通好求和、吊赠会葬以及商榷礼义是齐、周交聘的主要意图。齐、周统治集团由于在完成北方统一战略意识上存在差异,因此在交聘意图上,北周积极利用交聘为其统一战略服务,北齐则因政治昏暗而显得被动无为。  相似文献   

16.
霍光(?一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他是西汉中期的政治家。武帝时为奉车都尉,深碍武帝信任。昭帝年幼即位,他与桑弘羊等同受武帝遗诏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昭帝死后,他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因其淫行,不久即废,又拥立宣帝。前后执政二十多年,执政期间,他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佐昭帝镇压了左将军上官桀和燕王刘旦的政变,稳定了政局,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储晓军 《学语文》2003,(3):15-15
晋武帝即位后,大力网罗蜀吴旧臣,一是以怀柔的政治策略,培植前朝旧臣对新王朝的情感;二是以诱以官禄的人才策略,切断前朝旧臣对旧王朝的眷念。然而,一旦受招者不受王命,就可能被视为或腹诽  相似文献   

18.
西汉孝宣帝是一个自幼长在民间的封建君主,幼年经历艰难生活,22岁时,被霍光等迎为汉帝,史称孝宣帝。宣帝亲政后去诸霍,大权独揽,在位二十余年。文章从宣帝的经历、性格、心理入手,对宣帝一生的三个阶段进行探究,从而揭示了宣帝的经历、性格、心理与其行为、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西汉王朝建立后。咸阳北阪成为京城长安的京畿重地和帝王陵墓区,并按照“事死如生”的葬制进行规划和建设。西汉王朝共经历了十一个皇帝,除文帝葬于霸陵,宣帝葬于杜陵外,其余九个西汉皇帝均葬于咸阳塬上,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的顺序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其中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均建有陵邑,设立县治,进行供奉祭祀和管理,故咸阳塬又称“五陵塬”。《关中记》记载:“……五陵邑在咸阳塬上,咸阳塬亦称五陵塬”,可见五陵塬主要因五陵设邑而得名。五…  相似文献   

20.
平凉县始置于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其址不在今平凉市境内,而在阳晋川的上游,即今宁夏彭阳县新集附近。据资料显示,阳晋川上游的平凉城不仅是建德时的平凉县城,而且也是苻秦时建立的平凉郡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