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薄弱,高校相关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科学认识、明确意义、梳理关系、分析原因、把握方法5个方面具体分析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地位、角色、症结与实效,切实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既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在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从内容、特征,还是从育人价值目标角度来看,二者都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但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足、西方意识形态冲击、文化认同度不高等问题。优化教学资源、改善育人环境、拓展实践活动等是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对国内6所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查,发现高校存在明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象。精心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面对西方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流行文化中不良文化的挑战,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和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中,加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论述文化自信,传递文化理念与文化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含物质需要,而且包含精神文化需要.对于学生而言,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面临重重挑战,德育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教育话语面临困境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凸显应有的价值.基于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现新的特征:热情为主,个性明显;途径多样,偏爱网络;接受传播,看重互动;认知碎片,倾向微小。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陷入如下困境:意识被动式,融入性占比不高;内容碎片化,整体性设计不足;输出单向度,互动性交流不强;叙事宏大化,生活化观照不够。破解这些困境,要结合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新特征,在融入过程中做到:厚植本来,自觉吸纳;登高望远,把握全局;双向奔赴,互联互动;关注微小,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具有深远的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成为新形势下社会共同的思想价值追求,以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石。文章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原动力,是青年教育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动力,指引当代青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  相似文献   

7.
<正>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好时机今年五四青年节,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指出:"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他这样阐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对于大学生塑造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了九年的传统文化特色品牌类活动"中华母亲节"为例,探索其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已形成推广的活动模式、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环境下,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要深刻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激活传统文化魅力,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激励机制,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术界对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意义、必要性以及有效举措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新时代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研究却相对薄弱。审视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以及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的单向度模式,构建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维模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研究、多环节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人文环境、创新课内外教育活动载体和形式。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丰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两为”原则,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相结合等路径,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还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首先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然后阐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利用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结合实践及传统节日等多种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13.
<正>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均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明演化而汇集成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绵长悠久,祖先们以杰出的智慧创造出的灿烂的文明和文化,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是当今时代"中国梦"重要构成部分,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习近  相似文献   

14.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然后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精髓,将其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抓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的重要措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内容相通、方法互补,为两者有效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高校可以思政课程建设为立足点、以多元载体为着力点、以思政教师素养为动力点推动两者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是我国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旋律。明末清初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学者、思想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炎黄子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部要有强烈的爱国之心.要有献身人民、报效祖同的志向。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知晓祖国文化内容及其起始沿革.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是我国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旋律。明末清初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学者、思想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潘懋元张应强海外华文教育,既是海外华人的民族文化教育,又属于华人所在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受所在国教育政策、法规的约束与管理。由于具有这一特点,更由于各国的政治条件、社会环境不同,华文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面临诸多复...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其全面融入教学过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实现人才培养效能的切实提升。由李忠红与王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以传统文化为视角》一书,基于文化育人理念,深入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资源与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源泉,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理想信念,以更为自信、自强的姿态在激荡的社会潮流中走出一条精彩绚丽的人生道路,对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