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华兴 《课外阅读》2011,(12):131-131
针对校园伤害事件频发,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极大地伤害,引起了责任纠纷,由于适用法律不明确,法律规定不完善,校方、政府、社会、家长监护责任不明确,困扰学校管理和发展,制约伤害的及时救济和责任的追究。本文根据案例和法律实践,明确学生在校期间校方、家长和社会应承担的监护责任和学生自己的自保义务,预防校园暴力伤害的发生,及时处理校园暴力事件。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学校安全,消除校园及周边的安全隐患,做到责任到人,德阳市出台的《校园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了公安、教育、文化等22个涉校部门的工作责任和具体追究办法,这为加强学校公共安全管理开了个好头。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学校安全,消除校园及周边的安全隐患,做到责任到人,德阳市出台的《校园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了公安、教育、文化等22个涉校部门的工作责任和具体追究办法,这为加强学校公共安全管理开了个好头.……  相似文献   

4.
幸福校园建设离不开学校的后勤保障.为推动幸福校园建设进程,学校后勤部门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勤精细化管理应:完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过程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教育简讯     
江南 《宁夏教育》2013,(2):39-39
贺兰县教体局扎实做好寒假期间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2013年1月20日,贺兰县教体局对各中小学、幼儿园寒假期间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一是进一步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各中小学、幼儿园进一步明确了分管副校(园)长、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职工和门卫等在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使全体教职工都承担起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把各项制度落实到岗,责任到人。  相似文献   

6.
校园事故的不断发生昭示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存在着不能忽视的弊病。抓好校园安全工作,必须要明确安全责任。学校作为安全责任的主体,就必须要把安全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而且学校必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工作责任,只有把责任进一步搞具体,才能真正落实校园安全保护工作,降低校园事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频发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对于校园欺凌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共识,这对于有效防治、深入研究校园欺凌不利。清晰厘定校园欺凌概念是有效防治该现象的必要前提。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不同的概念,长期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治理该现象不利。校园欺凌概念应该从狭义上界定,它不应该包括校外入侵,也不包括教师作为受害人的现象。狭义校园欺凌产生的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类:学生作为欺凌者的责任,教师作为欺凌者的责任,对校园欺凌行为管理不力者的责任。这些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完善法律并对这些责任进行相关规定,才能够有效依靠法律手段防治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8.
关于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消费观念不健康,政策措施不合宜,长效机制不健全,制度设计不合理.建设节约型大学校园的主要思路:第一,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对师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这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基础;第二,要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长效管理机制;第三,健全和完善制度管理,这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关键;第四,高校领导要对建设节约型校园承担更多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最早开展校园危机管理的国家之一。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特征和经验,主要体现为政府重视、责任明确、资源整合以及方法创新。与之相比,当前国内高校在安全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为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建议从体制建设、体系构筑以及应用模式等三方面予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学生被害现象呈现出被害群体特殊性、被害类型多样化和被害社会负面影响大等特点,预防大学生被害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学生被害预防存在被害预防理念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预防教育不到位、校园管理存在漏洞、预防责任不明确、防范意识弱等不足,需要动员多方力量采取各种方法预防大学生被害,保护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工》2011,(2):26-26
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校园伤害、交通安全等问题,武汉市研究出台中小学校安全条例,明确各方责任和防范措施,确保校园安全。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工会作为高校教职工人数最多的群众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一、明确工会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3.
危机管理视野下的校园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安全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把握危机管理主要环节,以人为本,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健全危机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捕捉危机信息,建立健全校园危机预防机制;及时处理校园危机事件等等有效的校园危机管理策略,保护好全校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频发的校园欺凌问题引发社会、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为防治校园欺凌,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教育部、学校、监护人乃至社区的责任,通过多年的干预和治理,省政府分配权责、学校全纳支持以及社区的协同共进,校园欺凌防治成效斐然。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系统的治理方略和多元主体的参与是其防治校园欺凌的主要经验。给予我国的启示:应推进立法,建立系统的反欺凌政策体系;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营造全纳校园环境;构建反欺凌共同体,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范愉认为,“法律其实是一直在寻找一种利益平衡。”在校园伤害事故中。如何运用民事归责原则,确定学校、家长的责任,争论一直很激烈。当学校承担的责任过于大时,人们会考虑过错责任原则,以缓解学校的压力;而当受伤害的学生和家长因费用不堪重负时,人们又希望通过举证责任倒置、公平责任原则等手段加重学校一方的责任,以达到各种利益的平衡。我们认为:学校应承担过错责任,家长承担无过错责任(监护责任),双方都没有过错时,则实行公平责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了学生和学校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并明确了学校与学生非监护关系,为解决校园人身伤害事故提供了法律依据。本试图通过对上述三种归责原则的比较,以便更好地适用法律法规,公平合理地解决校园学生伤害纠纷。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17,(1):28-36
法律制度因其权威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在治理校园欺凌中能发挥重要价值。新时期校园欺凌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表现特点,这是社会结构变迁及规则缺失、学校治理无力及无奈、家庭结构变迁及失能、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共同导致的结果。校园欺凌依法治理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反校园欺凌的制度设计、司法应对、学校角色、社会参与几个方面,但存在对校园欺凌后果严重性认识不足,治理校园欺凌的责任主体不明确,治理校园欺凌的方法缺乏有效性等问题。校园欺凌有效治理需要推进专项立法,明确反校园欺凌立法目的与原则、理清立法主要内容以及明晰参与主体责权利边界。  相似文献   

17.
近日,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高校形成了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分层次格局。实践证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是繁荣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伴随高校社会开放度的日益提高,保障校园安全、稳定、有序、健康发展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美国非常重视高校危机管理,在其管理机制中,法制化的特点尤为突出。通过探析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理念、做法与经验,比较分析中美高校危机管理工作,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建立法律地位明确的管理机构、制订校园安全法、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优化校园的法制环境、依法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等高校危机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吉林教育》2007,(10):12-14
新华社(北京)2007年7月4日电,去年全国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和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45%的事故是因为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引起的,18%的事故是因为学校管理问题而发生的。调查显示,在所发生的各类校园事故中,有80%是可以通过教育、防范和加强管理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的。为使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常见的学校安全责任事故类型,明确哪些情况属于学校责任,哪些情况不属于学校责任,我们结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2号)第九条的规定,为读者精选一些在校内发生的、属于学校责任的相关案例,希望读者阅读后能从中得到启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物业管理立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业管理条例》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但该条例对物业管理关系中的三方关系即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明确;物业管理模式单一;对业主大会、业主管理委员会的权利义务、责任分担不清,规定不够细致、配套规定少等原因,造成具体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建议:我国的物业管理宜采用物业公司管理与业主经营式管理并用的两种模式,同时应明确界定物业管理中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业主委员会为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