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猛速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分低能型"和"单纯知识型"人才将被淘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树立科学作风、加强道德素养,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焦兴钧 《考试周刊》2009,(16):167-167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合作学习强调的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因此,在物理新课程下尝试开展合作学习,必将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活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物理是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的一门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研究性学习,能够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让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静恩财 《考试周刊》2012,(38):138-138
《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5.
李桂萍 《考试周刊》2011,(52):182-18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物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的。实践证明,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速度十分迅猛。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中学物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技意识,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物理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采用"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将物理教学分为"理论讲授——拓展知识讲授——学生讨论——课后网络学习"四个环节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形成一个从点到面,从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到运用能力的良性学习过程,进而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燕朝 《考试周刊》2011,(91):185-185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要力求贴近学生。"强调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我认为物理作业迫切需要进行"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人文化"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我们的教学行为要围绕如何使学生在愉悦幸福的氛围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获取终身受用的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爱学"内化为"会学",从而提升物理学习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蒋成刚  洪伟 《考试周刊》2011,(75):175-175
新课程改革与中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有了创新发展。传统教学的束缚被打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在不断地加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实际意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的是"引导"或"帮助",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应该说初中阶段的物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半开放式的活动。本文是作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让学生爱上高中物理不再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仁福 《考试周刊》2011,(39):171-172
对于许多高中学生来说,学习物理实在是一个为之头痛的"老大难"问题,直接导致他们因为怕所以厌。本文认为,只要着力解决好"学生心结"、"学习兴趣"和"教学艺术"三个方面的问题,就能促使学生逐步走向物理、亲近物理和拥抱物理。  相似文献   

13.
物理教学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原则。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精心创设情景,可(下转346页) (上接344页)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4.
2012版初中物理新教材是依据2011年修订的物理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关注学习者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强调学习过程的情感和体验,注重保持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突出探索物理,设置了"实验"、"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议议"、"STS"、"科学世界"、"扩展性实验"、"动手动脑学物理"、"学到了什么"等八大板块。《演示实验》要求由教师向学生展示物理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  相似文献   

15.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长安 《考试周刊》2010,(31):184-184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任务和目标之一。教师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感受物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要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彻底改变"教师是课堂主人",和"一切服从于教师"的错误认识,使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作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6.
蒋定 《考试周刊》2010,(52):217-217
上世纪80年代,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科学、技术和社会"(英文缩写STS)在世界各国兴起,它主要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物理新课程标准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得益于社会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贡献,这些机构与组织涵盖各级正规、非正规及社会教育机构,为民众提供了多元化的终身学习资源与服务。"贯穿正规教育体制的终身学习"、"打破学校藩篱的社区学习"、"面向海外的远程学习"反映了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空中教育机构及社区大学是台湾终身教育的两大支柱,台湾通过"非正规终身学习成就认证制度"、"社区大学与空中大学合作"、"两岸终身学习合作"、"融入国际的终身学习社会"等途径建设起终身学习体系。  相似文献   

18.
物理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和条件,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而创设的,可以支持自主、探究、协作或问题解决等类型的学习.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学物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STS"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物理课程改革把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物理教育中,渗透有关科学、技术、社会及其之间的密切联系,成了必须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更新 《考试周刊》2009,(9):211-211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内因出发,同时创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并辅以正确方法的引导,从而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