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贝卡里亚被誉为"欧洲刑法之父",其主张的死刑废除论历来争议不断。近年来,废止死刑的呼声愈发高涨。在此背景下,对贝卡里亚死刑废除理论进行再审视,剖析其理论层面的不足和内容层面的缺陷,正视其产生的现实影响,将对正确看待死刑存废问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重新进入了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的死刑制度也迎来新的改革转折点。然而,针对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众说纷纭,这突出了我国死刑刑法制定的重要性及复杂性。面对这些争论,我们要敢于反思目前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国际社会这个环境为大背景,不断健全、改善我国的死刑制度,从而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文明的法制社会。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本质出发,先对我国死刑复核程序这一项特有的诉讼程序进行理论分析,找出其价值所在,再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争取理论实践相结合,寻找未来立法可以对其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质主义认为文明具有长期稳定性,国家把文明当成自己重要的身份认同;过程主义强调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侧重研究不同的历史实践和历史过程如何累积起来产生一套文明特性。文明是由一些文化相似的政治社会实体组成的、具有一定威望等级的地理区域,包含文化相似、政治社会实体、威望等级和地理区域四个构成要素。迄今为止,国家是文明最成功的载体,在同一文明中,不同国家的威望等级不同,但政治文化却比较相似。文明不只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文明化的过程,文明从最开始的几个独立发源地逐渐向外围扩散,只要后发社会不在刚开始接触先发社会时就被消灭,那么胜利的天平就会倾向后发社会,其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国家和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5.
文明和文化的最后根据在于物质生产劳动,这一劳动实践的自觉性与能动性通过人自身表现出来,称之为文明,它反映人的整体状态,其首要的属性是人性;这一劳动实践的自觉性与能动性通过社会表现出来,称之为文化,它反映社会的整体状态,其首要的属性是社会性。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根据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文明是社会的主观表现,文化是社会的客观表现。  相似文献   

6.
“文化”和“文明”的概念都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二者相互关联,但又有各自的意义,其关系是相对的,也是互相包容的。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可以从几个方面看:从时间上看,文化比文明早;从空间上看,文明有地域性,文化可以多方向传播;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文明为内,文化为表;从性质上看,文化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文明是进步状态。文化创造文明,文明推动文化。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样,是我们的祖先在生存、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累而成,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的集结体。和传承一切文明一样,既有传承稳定的一面,也有其变异的特征。科学在发展,历史在进步。社会在更新,  相似文献   

8.
正文明亚运:让"文明"成为杭州的金名片,使亚运会成为杭州市民和各国(地区)参赛人员向世界展示文明素养的平台,探索社会组织、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提升杭州人文明素养的创新机制,把文明、包容、友善等体现到整个筹办过程中。簇拥着的吉祥物在杭城已随处可见,市民迎接亚运热情日渐高涨……杭州亚运会给杭州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场馆和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畅的路、更亮的房、更美的城,更重要的是文明,是这座城市内在的精神力量。正如杭州亚组委所倡导的那样,藉亚运召开之际,弘扬志愿精神,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养,打造健康又文明、高光又可亲的东道主形象。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实施这一战略,中国人民将走向生态文明.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化"和"文明"的概念都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二者相互关联,但又有各自的意义,其关系是相对的,也是互相包容的。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可以从几个方面看:从时间上看,文化比文明早;从空间上看,文明有地域性,文化可以多方向传播;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文明为内,文化为表;从性质上看,文化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文明是进步状态。文化创造文明,文明推动文化。  相似文献   

11.
唐芳 《职业圈》2011,(5):89-90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文化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文明是文化活动的凝结;文化体现了人的能动性自觉性,文明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成果;文化主要反映人的精神状况,包括情感、思维能力、价值观念等。它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而文明反映社会整体状态。涵盖人、社会、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标志着进步与发展。可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作为灵魂和主体能动的方面,文化建设的状况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目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作为经济运行主体的企业,只有把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使企业的一切活动既有利于企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部署,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并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只有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涵,才能充分认识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不同形态,我们可以在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所信奉的"图腾崇拜"这一自然与血缘的神秘统一中发现其共同具有的人类学前提.然而,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又使得这一共同前提在上述三大区域内得到了不同的利用、发挥和处理.在"古典的古代"这一海洋文明的基础上,希腊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血缘因素,而将其中的自然因素神秘化,从而导致了西方式的宗教文化;在"亚细亚的古代"这一黄河文明的条件下,中国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自然因素,而将其中的血缘因素世俗化,从而导致了儒家式的伦理文化;而在"雅利安人入侵"这一特殊的文明变故中,印度人同时利用了"图腾崇拜"中的两大因素一方面将其自然的成分神秘化,一方面将其血缘的因素宗教化,从而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正是这种不同的文明路径,使得西方、中国、印度在其后漫长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结构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8.
文章总结了索风营发电厂在开发利用水电资源的同时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创"绿色文化",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人与自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关系的认识的经验.提出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研究包含的范围很广,在学术界通常以文明起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而精神层面或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则涉猎较少。随着研究的深入,"巫"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日渐被重视,从史前社会到早期历史时期,作为古代社会精神领域把持者的"巫"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到底担当了何种角色,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文拟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两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军 《生态文化》2008,(4):12-13
这里。我就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和实践,谈三点体会。一、我们的理解对生态文明这个新概念,作为一个城市的负责人,一名实际工作者,我的理解是: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