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在对"丰田召回门"及其引发的整个丰田危机的解读中,人们发现丰田历来遵循的"安全第一,质量第二、数量第三、成本第四"的价值排序,已被悄悄扭曲蜕变成为"成本第一、数量第二"了,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是坚守了20余年,足以引领时代风骚的丰田"精益生产方式"几近于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2.
管益忻 《职业圈》2010,(10):3-3
在对“丰田召回门”及其引发的整个丰田危机的解读中,人们发现丰田历来遵循的“安全第一,质量第二、数量第三、成本第四”的价值排序,已被悄悄扭曲蜕变成为“成本第一、数量第二”了,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是坚守了20余年,足以引颔时代风骚的丰田“精益生产方式”几近于彻底崩溃。有人认为:因为要大规模降低成本,大规模扩张市场,疯狂的利润追逐压倒了他们对顾客、对广大汽车消费者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通过在"管理的技术"层面取得的突破,通用电气、宝洁、丰田和维萨等企业不断提升经营业绩并在行业内建立起长期的竞争优势.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企业都缺乏一种产生重大管理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李庚 《职业圈》2014,(22):58-60
在世界汽车行业,丰田汽车超越欧美强敌成为世界领先者,如今丰田已经超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跃居为全球第一。由于丰田汽车公司的迅速发展导致全球掀起学习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和企业文化的热潮。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文化营销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内涵,赋予产品个性和灵魂.被赋予了文化个性的产品在顾客眼中是活的、是含义丰富的、是吸引眼球的、是聚焦偏好的、是无法替代的、是难以讨价还价的.技术不相上下的沃尔沃,奔驰和丰田三家汽车制造商的营销文化确立了它们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排序,形成它们企业的不同个性和产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沃尔沃是安全第一;奔驰是豪华第一;丰田是省油第一.有意识地构建企业的个性价值观并寻求与消费者的个性价值观匹配的营销活动.  相似文献   

6.
做自己的CEO     
张瑞敏 《职业圈》2014,(10):48-49
任何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实践都与它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管理1.0对应着科学管理和科层制,这个时代的代表是福特的流水线。管理2.0并没有对1.0进行本质的突破,只不过在1.0基础上加上了很多流行的概念,这个时代的代表是丰田的精益生产。  相似文献   

7.
韩朝华 《职业圈》2008,(19):95-95
我—直认为,顶尖级的优秀企业不仅创造财富,而且创造文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福特,六七十年代的丰田都是那样的企业,因为它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企业经营的新模式。企业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企业家的人生境界和经营上的文化品位。我要说的是我的知音——郭梓林先生。  相似文献   

8.
由于接连发生车门起火事故,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将对约140万辆丰田汽车进行调查,以确认其电动车窗主控开关设计是否存在隐患。据NHTSA称,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所有使用相同电动车窗主控开关涉及的丰田产品起火概率非常高,目前已造成161次事故,受伤9人,已出现49人次的保修索赔。  相似文献   

9.
财富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企业是经济组织,是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某种程度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日本人说:丰田代表了日本的右脸,松下代表了日本的左脸.同样我们对美国的了解首先知道的是通用、福特、微软等大企业,认识德国知道最多的是奔驶、大众、宝马.  相似文献   

10.
财富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企业是经济组织,是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某种程度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日本人说:丰田代表了日本的右脸。松下代表了日本的左脸。同样我们对美国的了解首先知道的是通用、福特、微软等大企业,认识德国知道最多的是奔驶、大众、宝马。因此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我们需要深刻解析企业,需要深刻思考是什么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今企业的竞争在表面看来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其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商业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企业取胜的“武器”也是不同的。而纵观当今世界成功的企业,它们取胜的“武器”是拥有出众的企业文化,如波音、微软、丰田等。  相似文献   

12.
马健瑞 《职业圈》2011,(9):12-14
财富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企业是经济组织,是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某种程度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日本人说:丰田代表了日本的右脸。松下代表了日本的左脸。同样我们对美国的了解首先知道的是通用、福特、微软等大企业,认识德国知道最多的是奔驶、大众、宝马。因此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我们需要深刻解析企业,需要深刻思考是什么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你知道什么是戈壁、什么是沙漠吗?你见过金秋的胡杨树吗?你感受过在静如浩翰的大沙漠上行走与扬起沙暴的沙漠上行进时,那不同的滋味吗?你目睹过枯死的胡杨吗?你晓得在大漠之中那一小片绿洲吗……年前金秋,我有幸去过世界上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特别是经过两天的丰田中巴车在不毛之地上的颠簸之后,突然见到那金灿灿的胡杨,才晓得,额济纳绿洲多么宝贵!  相似文献   

14.
在银行门口,遇到一个人,总觉得面熟。我在银行里存好了几百元钱,乐癫癫地出来,又看到他靠在一辆丰田车上抽烟,我还是觉得他面熟。我便试探着问,他说,是我呀,我也觉得你面熟,就不敢叫你。他是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在同一家工厂里呆过。但我五年前从工厂辞职出来,就不知道他的境况了。  相似文献   

15.
王琦 《职业圈》2011,(9):71-71
20世纪。通过在“管理的技术”层面取得的突破,通用电气、宝洁、丰田和维萨等企业不断提升经营业绩并在行业内建立起长期的竞争优势。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企业都缺乏一种产生重大管理创新的过程与机制。在《管理大未来》一书中,哈默指出,现代管理的实践和流程是建立在少量的信心规则的基础上的,这包括:标准化、专业化、等级制、认同、计划和控制,以及改变人们行为的外部奖励等方面,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越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通过在“管理的技术”层面取得的突破,通用电气、宝洁、丰田和维萨等企业不断提升经营业绩并在行业内建立起长期的竞争优势。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企业都缺乏一种产生重大管理创新的过程与机制。在《管理大未来》一书中,哈默指出,现代管理的实践和流程是建立在少量的信心规则的基础上的,这包括:标准化、专业化、等级制、认同、计划和控制,以及改变人们行为的外部奖励等方面,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越来  相似文献   

17.
谢晓菲  赵欣如 《职业圈》2013,(15):138-139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仅能够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做贡献,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的催化剂。比起很多资源大国,日本的资源匮乏、并且由于地理条件因素使得自然灾害频繁,但其却能在二战后超越许多经济强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且出现了大量的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如丰田、索尼、松下等。而这些成就与日本的企业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本文就日本企业文化的根源进行叙述,同时对日本企业文化做一个大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的"现代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以及外国文学界很多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总是高大完美的,现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是西方异质文化冲击的产物,其实不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负面父亲形象.这些文本蕴涵着"审父"以及"丑父"、"诋父"、"渎父"等颇具"现代性"的思想意识,极端者甚至完成了历史性的"弑父"之举.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断裂,"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与变异,"传统"中蕴涵着不可忽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20.
顾玉萍 《文化学刊》2015,(3):201-203
由于从主观上论证自身理论和从客观上含义不同,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不计其数,都有一定合理性和文字上的依据。本文借助前人的解释,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利"讲得少,赞许"命"与"仁",但不是反对"利",是要多讲"命"与"仁"。重点结合孔子的思想、生平及《论语》中"命"与"仁"的关系,对此解释进行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