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缘起提高教学实效性是“两课”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问题 ,许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和经验。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而对于教学论当中的另一重要部分———教学模式的研究则稍为薄弱。教学模式一词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入于1972年在其著作《教学模式》中提出 ,此后西方国家形成了较丰富的教学模式理论。近年来 ,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也对这一领域积极地关注和研究。现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一所高校长期开展的卓有成效的“两课”改革实践。“两课”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两课”改革的“主攻点”。本文剖析了“两课”沿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表征、弊端和根源,提出了创立新的教学模式的目标、原则,介绍了“参与——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构思与操作要点,同时提出了采用新教学模式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科际整合有助于解蔽不同学科的潜在关联。所谓学科,既是一种知识分类,又是一种社会建制,同时还隐含着话语规训的权力机制。现代性话语具有多元意蕴,其内在精神体现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其外在表征则展开为世俗化、理性化和专业化的社会进程。现代学科制度对于世俗化、理性化、专业化的追求,在拓展人类知识域限的同时,却加剧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困境。科际整合旨在克服学科制度造成的现代性困境;与此同时,其反思性特征同样是现代性意蕴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4.
科际整合有助于解蔽不同学科的潜在关联。所谓学科,既是一种知识分类,又是一种社会建制,同时还隐含着话语规训的权力机制。现代性话语具有多元意蕴,其内在精神体现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其外在表征则展开为世俗化、理性化和专业化的社会进程。现代学科制度对于世俗化、理性化、专业化的追求,在拓展人类知识域限的同时,却加剧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困境。科际整合旨在克服学科制度造成的现代性困境;与此同时,其反思性特征同样是现代性意蕴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5.
交往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在高校"两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通过对交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结构、特点与对教师的要求等三个方面的阐述,从而为高校"两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人们的思想是需要碰撞的,师生之间的心灵是需要沟通的。课堂互动式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交流的最佳途径,也是解决“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了大胆的尝试,引进“两课”互动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课的乏味与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曹菊梅 《文教资料》2008,(4):200-201
深化"两课"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是政治理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两课"教学新模式,要立足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原则,使之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两课"教学形式."两课"教学改革要求创新教学内容,常教常新;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灵活多样;创新实践教学做到丰富多彩;改革考核方式做到目标明确,科学公正;创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提高高校“两课”教学质量,创建新的“两课”教学模式,是摆在每一个“两课”教师面前的特殊任务,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向现代多样的开放式教学方式转变,即向主渠道教学与多辅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两课”教学改革中,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两课”教育的研究及其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中比较普遍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方法。在“两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中应注意正确处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两课"教学模式的基础、原则、核心和归宿进行探索,以达"两课"教学科学性、根本性、多样性和时代性之要求.  相似文献   

11.
1.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重视专业课而忽视“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现象分析其原因:第一,绝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经济与政治、哲学、道德等思想政治理论,在高考的压力下已基本掌握理论体系。第二,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两到三年.时间短、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学生就业的专业性强,专业课课时设置多,特别是专业教学实践课使学生参与意识强,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因而.学生相对偏爱专业课而忽视“两  相似文献   

12.
"两课"教学的接受过程包括以信息传递为中心的传输系统和以主体对信息的接受为中心的接受系统.二者的相互统一才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两课"接受活动.传输是接受活动的前提;传输是师生平等的互动活动;传输不等于接受.接受目标最终能否得到落实取决于接受而非传输.接受活动包括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外化和践行等环节.在"两课"接受过程中,传输与接受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互通共振过程.它具有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引导性与持久性的统一等特点,是一个多级反馈、连续运行、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运行过程.就宏观而言,大学生对"两课"的接受必须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实现最终意义上的接受、内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开设的“两课” ,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蓬勃发展中的高职教育 ,特别要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上对“两课”实施改革 ,形成特色教学。“两课”应实现从“四个一”教学到特色教学模式的转变 ,拓展教学内容 ,完善课程体系 ,创新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4.
“两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 的大学生必修课,它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 品德课”组成。高校“两课”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质量和 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我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两课"教育中传统的"填鸭式"、"一言谈"的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分析解读知识信息源一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解决→引发新的学习问题"这一自主探究型教学新模式.并结合高职生的特点,阐述了构建新模式的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两课"的教学效果令人"甚为担忧","邓小平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多种原因,在"两课"的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往往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初露端倪,人才、技术的竞争异常激烈,高等教育的精英式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求知需求,“终身学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这一趋势要求我们“两课”教育也需要一种开放的,灵活的形式。因此,我们认为促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实现优化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以下简称"两课")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化,但是"两课"教学实效与学科建设要求之间存在明显距离.调查反馈表明,课堂信息强势、优势不足,是"两课"课堂学生缺课现象不减,听课状态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优化整合课堂主导信息,形成课堂主导信息的优势与强势,已经成为"两课"深化教学改革的聚焦点.  相似文献   

19.
高职高专“两课”教学可采用如下教学计划:基本理论教学占总学时的30%,针对热点、难点、疑点进行专题式教学占总学时的60%,社会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10%。这种“361”教学模式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教学改革探索。“361”教学模式有着鲜明的特点,它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两课"教学是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而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模式及其特色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故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对指导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