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与"做”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玲  陈燕 《编辑学报》2001,13(4):243-243
"作”与"做”这2个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口语中,由于"作”与"做”发音相同,而无须区别使用,但在书面语言中,要想正确使用"作”与"做”就比较困难了,往往出现两字混用和错用现象.这给我们编辑加工、校对文稿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如何正确区分和使用这2个字,从而避免写作和出版物中的错用呢?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字。而且自“做”字在宋代作为“作”的俗字出现以来,两个字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直没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区分,使得这两个字混用、错用的现象一直非常普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下同)中在列举词条时已有意识地对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和区分,但直到目前,无论是普通百姓、学生,还是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文秘人员、语文教师乃至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两个字的书面用法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混用和错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即使在许多汉语言文字大师笔下,这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例如: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和以殚精竭虑、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的李荣先生,在其文章著作中一般都使用“作”字(但也有极少数地方使用了“做”字);而以细腻缜密、清通如水闻名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却多用“做”字(当然,在其作品中有少数地方也使用了“作”字);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喜欢用“作”字的钱、李两先生笔下,还是在偏爱于用“做”字的吕先生笔下,竟然都可以找到在同一作品中的同样的语境下“做”和“作”混用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3.
咱们”与“我们”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乍一看好像意义接近,使用是不成问题的,其实不然。“咱们”是包括己方(我或我们)和对方(你或你们)。如“咱们”不分彼此;这事咱们好商量。“我们”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而不包括对方。当前这两个词混用、错用是屡见  相似文献   

4.
一 编辑与校对如何区分"作"与"做"?这也许是绞尽脑汁想要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编辑们最感到头痛的问题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上对这两个字的区分完全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1998年制订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以下称<细则>)第二条规定:"语言文字正误的判别,以<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第三版,以下称<现汉>)、<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等常用工具书为参考依据."然而,在"作"与"做"的使用上,<细则>却与<现汉>很不相同:<细则>"在图书中不论使用首选字和参选字都应看作是正确的"(第十五条)和"把量符号当作纯数使用"(第四十五条)中的"看作"当作",在<现汉>都被列为词条,但写成"看做"当做".  相似文献   

5.
“做”与“作”两个字常常在我们的书刊报章上用错。这两个字不但含义相近,而且在普通话(北方话)中读音也一样,都读zuo因此,很多人分不清,有时候就混着用。实际上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在南方一些地区,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吴语地区(上海一带),“做”读上声,“作”读入声。所以南方人一般不会用错;从意义上说,这两个字意义虽相近,都包含有下列几种意义:1.从事某种工作或  相似文献   

6.
“度”与“渡”的错用,报刊上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仅北京几家大报的标题就有:《初渡儿童节》,《渤海渡假乐园建成》、《芬中航线喜渡五岁生日》等等。上述标题中的“渡”字应为“度”。其实,区分这两个字并不难。度——用于度假、度日、欢度、度  相似文献   

7.
"成型"与"成形"的辨析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日常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成型"与"成形"的错用及混用情况,只有理解这2个词的内在含义才能进行谬误辨析.下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年增补本)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来阐述这2个词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报纸上,常可见到“作”与“做”两个字混淆误用的现象。如何区别二者的正确用法?这要注意几点。从字的渊源演变看,“作”字的产生早于“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才逐渐分化形成两个意义和用法不同的字。二者都作动词用,所不同的是:“作”的基本义是“起、起来”,如“风雨大作”。“作”在句中带的宾语一般是动词,如“安排、估计、斗争、  相似文献   

9.
对煤炭科技文献中几组含有"分(份)"的词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旗纲 《编辑学报》2010,22(2):137-137
在煤炭科技文献中,筛分(筛份)、缩分(缩份)、馏分(馏份)的使用频率很高,混用和错用的现象也很常见.那么什么时候用"分",什么时候用"份"呢?  相似文献   

10.
谈谈图书编校中容易混淆的字与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编校差错通常有文字差错、知识性和常识性差错、语法性和逻辑性差错、语言表述错误、未作技术整理遗留的差错、标点符号差错、排版和印刷问题七种类型.而文字差错主要有易混淆的字与词,多字和漏字,汉字笔顺错误,数字、简繁字混用,字母误用,名词术语和引文上的差错等,许多属同音、形似错用,其中,易混淆的字与词出错概率较高,特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1.
“抓新闻”和“做新闻”是两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有人可能会认为抓新闻和做新闻只有说法不同的区别而无根本性的分界,的确,如果我简单地笼统地分析这两个概念的话,确实可以这样认为:仅就完成新闻采编工作而言,两者是一致的,而且事实上我们也往往混用这两个词,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两种提法所包容的记者思维观念,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词其实反映了  相似文献   

12.
宗洁 《现代出版》2001,(3):53-53
现在,在很多书籍中,使用"其"字过于随意,似有泛滥成灾之势.笔者曾对两本科技书进行统计,其中一本出现98次"其"字;另一本出现62次.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即或是语音相同,意义相近的一些词,在使用时,也各不相同。在一些书报刊出版物、影视、商业广告中常见到将“象”、“像”、“相”混同起来的现象。其实这三个字,并不等同,是不能混用的,尤其是“像”和“象”。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三者在词性上的区别。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象”和“相”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它们只是在名词“相棋”上可以混用,其他方面,没有相近的义项。 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象”和“像”。它们作为动词使用时,人们常常将它们等同起来。这是因为不了解它们的各自…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经济往来过程中,由于对"定金"与"订金"的解读不同而时常出现纠纷。本文通过对这两个词的法律和汉语词义的分析,比较几个经济案例中分别使用这两个词导致的迥异结果,提醒大家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档”与“以法治档”,是档案法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两个词组,而且经常混用.文章对这两个词组的含义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被捕",这是美国加州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詹姆斯·巴克在埃及拍摄一个罢工事件被捕时在Twitter上发出的两个字.这两个字在Twitter上被迅速传播,并最终传到美国国务院.结果是国务院采取行动,詹姆斯·巴克获释出狱.在坐上埃及政府送他前往机场的车前,詹姆斯·巴克发出了另一条同样只有两个字的信息到微博上.这两个字是"自由".当然,它们再一次在Twitter上得到了迅速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法案报道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被告人”、“被告”这两个法律术语,如果不知两的区别,往往会错用。笔发现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的媒体采编人员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8.
(一)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说明:“象”不再作“像”的简体字。这意味着,“象”与“像”是字义有区别的两个字。可是,现在出版物上“像”与“象”仍然混用。还有另一个音同义近字“相”也受牵连,以致象、像、相不分。 “象、像、相”应当区别开来,让  相似文献   

19.
诸如破折号、起迄符、范围符和连字符等,我统称为联系符。尽管作者和编辑经常会接触到这些符号,但是还不乏有使用不当的情况。其中,破折号错用、误用的情况还稍微少一些,起迄符和连字符彼此混用的情况却时有出现。因此,有必要对上述联系符的正确使用作一讨论。下面,仅就联系符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破折号(又称“两字符”)的地位和作用破折号(—占2字身)前后两部分文字(或符号)之间有下面几种关系; (1)前后两部分文字是同位语。如:曾乐之路—中国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做编辑多年,常在记者的稿件和自然来稿中发现一些“误会字”,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判断,形成原因主要是不能准确地了解词义而导致错用。因此,吃透词义,准确运用,实在是消灭差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