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作了认真而周密的教学预设或教学设计,可是在正式上课时,总有可能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或理解,有时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此时,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解决?如何去面对来自学生的意外生成?是照原来的预设继续上课,不理学生的一些“意外”?还是以此为契机,放掉原来的预设,作些灵活的变动?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遭遇类似的经历,慢慢摸索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独到奇特的感悟,始料未及的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场。面对“意外”,我们是在举措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呢?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形成课堂教学中的“亮点”?那将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意外”。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者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也意味着课堂教学随时都会有“意外”发生。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促进课堂精彩的生成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分析教师如何善待“意外”、巧妙处理“意外”,促进课堂生成,让数学课堂因“意外”而精彩。  相似文献   

4.
吴秀英 《辅导员》2009,(11):19-19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苏霍姆林斯基语)的确,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何让“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进而衍生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睛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待“意外事件”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吴美华 《考试周刊》2010,(23):221-22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封闭的系统,而是多维、开放的系统。教学过程也不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而是师生相互碰撞、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课堂上会随时出现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的“课堂意外”。那么,如何关注这些节外生枝的“课堂意外”呢?  相似文献   

6.
李敏 《吉林教育》2009,(7):24-25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在“意外生成”中有效教学呢?  相似文献   

7.
王慧 《青年教师》2009,(12):46-46
从事教学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课堂教学的“行进”过程中,很多时候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意外”与“小插曲”,“干扰”着正常的教学活动,甚至于这些“小意外”与“小插曲”,有时候也影响着老师的课堂隋绪。那如伺将这些“小意外”与“小插曲”生成为一节课的精彩呢?下面,就我最近听取的一节课和执教的一节课,谈谈我的一点点体会,也许你看了也会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邹学萍 《考试周刊》2011,(51):160-161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信息技术课堂开放性很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现象,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超越预设轨迹的“意外”发生。对于这些“意外”我们不能排斥它,而应该关注、思考、捕捉这些“意外”,并进行巧妙引导,让这些“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意外”中收获“意外”。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妨这样做。  相似文献   

9.
刘亦舒 《上海教育》2022,(33):69-70
<正>意外,出乎意料,超出常规,但往往难以避免。在课堂中,意外的小尴尬时常会发生。如何避免“险情”,如何对待“意外”,从而使“意外”成为“美丽”邂逅,使尴尬成为“取胜”机会,最终成为教学的一道更亮丽的“风景线”,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测试题,结局怎样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从课堂意外的“美丽”邂逅中进行教学寻机,这或许是对“险情”的破解,对“尴尬”的拯救,甚至是对教学“生机”的建树。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中学生没有朝教师课前的预想发展,却出现了“意外”,您是会“紧急扑火”,使课堂迅速恢复到原有教学设计的进程,还是“任其蔓延”,让课堂彻底实现“随波逐流”?欧阳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没有简单地“一刀切”,而是辩证分析“意外”所折射的教育价值,有效利用这些课堂生成,在大科学观的引领下促进学生探究的深入。或许在您的课堂中也曾出现类似的情形,大家不妨细细比较。  相似文献   

11.
谢义松 《教师》2008,(20):119-119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师生双边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意外,那么怎样避免这些意外的出现?把意外消除在萌芽阶段,甚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意外的出现?怎么样把这些意外变成意料之中?这都是体育教师应该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特定的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的进程有时很难预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备课计划中预期的设计呈现他们的反应,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都会让教师在课堂中面对许多“意外”。作为教师,如何处理这些“意外”呢?  相似文献   

13.
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表现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对教学过程及每一问题,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往往都做出精心设计和预设.可是,在几十个充满活力和丰富想象力的学生组成的课堂上,学生应对往往不是教师所想的,而是“意外”.那么,该怎样面对“意外”呢?  相似文献   

14.
林继论 《师道》2009,(7):68-68
教学过程本应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偶然的、随机因素的过程,因此它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遭遇不期而至的“意外”时,教师应怎样对待呢?请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两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5.
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尽管课前我们都会精心预设,尽可能考虑周全,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如何灵活地、正确地处理好这些“意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正因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行程,所以注定是要有意外发生的,而意外的发生恰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资源,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智慧与挑战,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生本教育提出的“教育的一切活动应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理念,不就是课堂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吗?在实践“生本”的道路上,一次科学课上发生的“意外”,就沉淀为我教育生涯中一份珍贵而幸福的记忆。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是从“意外”之中得到发现的。伽利略从孩子玩的镜片中想到了天文望远镜,格拉泽受到啤酒冒出气泡的启示,制出了探测基本粒子的气泡室。“意外”实际上不意外,是科学思维中的“顿悟”,是十分可贵的。在自然教学中也常常会  相似文献   

18.
课堂是鲜活的,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有时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这里所说的“意外”,是指让教师始料不及的,并不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生成”,或是对课堂教学过程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这些“意外”有的是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文本时代背景的距离产生的,有的是因为语文课文的丰富人文内涵,使学生反映多元所引发的,有的是因为学生个体知识、情感差异导致的……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一、点拨引导一位教师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旨在揭示沙俄统治…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家叶澜先生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如何将这些稍纵即逝、非预知性的“意外”生长出新的学习资源,甚至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呢?本文呈现一则教学片断,笔者在评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跟踪训练习题课时,习题评讲课“意外”地演变成了一堂精彩的探究课.一、题目呈现如图1,在矩形ABCD中,E是BC边上一点,  相似文献   

20.
读罢案例,很为文中的李欣同学而欢欣鼓舞,因为有了这次的“意外失火”,让他展示出了自己的过人之处,也让他获得了久违的老师、同学的关注与赏识。然而同时,我更为生活中许许多多像李欣一样的“脏、乱、差”,并仍然“让老师头疼得无计可施的学生”而深深地担忧,他们没有李欣那样的幸运。毕竟“失火”这样的意外可遇而不可求。为此,他们不得不还像以前的李欣一样苦苦地“寻找”、甚至“自我创造”让自己脱颖而出、引人注目的机会——“打架、骂人、撒谎、逃学……”。我们如何创设一个个合适的舞台让他们都能真正的一显身手呢?难道我们的赏识非得待到“意外”的时候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