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大梅  肖玉超 《软科学》2008,22(1):94-97
在介绍国外社会责任投资最新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外NGOs通过社会责任投资影响CSR实施的五种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公民社会作为公民和政治国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非常重大,为此,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要注重公民社会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一、电子治理视野中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国家能力既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又是政治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国家能力与政治发展是一种正比的互动关系。电子治理模式的出现,在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问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向公民提供服务,公民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提出批评建议,参与政府的公共决策,参与对社会事务的管理。电子治理模式的出现,为公民平等的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平台。人们只需坐在计算机前便可以和政府实行对话.政府可以根据公民的要求及时地做出反应,一切事情在技术的支撑下都变哿那么简便易行。可以说,电子治理模式与政治发展已经密切相关了。  相似文献   

4.
庞达 《中国科技纵横》2010,(20):212-212,207
公民社会作为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主体,是介于国家和家庭、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它强调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政治参与,对推动国家现代化特别是政治民主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落实十七大精神,在公民社会背案下实现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需要明确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贾西津 《学会》2005,(11):24-25
"公民社会指数"是全球公民参与联盟发起的一项国际比较研究.全球已有60余个国家陆续开展此项研究."公民社会指数"有一套统一的方法工具、指标体系与统一的调研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也从学术走向现实。"媒介即讯息",互联网这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凭其自身颠覆性的创新而成为公民社会构建中的一支助力。它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促成公民组织的出现,改善社会和国家的互动关系。"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黑暗面。"互联网在公民构建中也存在着六大悖论,部分消解了它的正面作用。因此,要审慎估计互联网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作用,避免陷入盲目的技术崇拜和过度乐观中,警惕防范那些显在的和潜在的危险,并从虚拟回归现实,唯此,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成才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7.
徐宇珊 《学会》2006,(3):16-19
约翰·霍普金斯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最新提出的“全球公民社会指数”(Hopkins Global Civil Society Index,GCSI)用以测量全球各个国家的公民社会发育程度。本文介绍了这套指数的建构标准、指标设计、整合方法和基本结论等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该指标在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从权力机制的层面看“传统”,“家国一体”的“大一统、专制权力和以“臣民意识”为标牌的非公民社会,正是传统中国的一对孪生兄弟;权力强化封杀了一切有关公民社会的形成要素,从而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儒学正是一种非公民社会中的“臣民意识”。现代伦应彻底告别非公民社会而不是“在儒家的田里耕种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百科知识》2005,(2X):56-56
缅甸社会把人分成四等: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和尼姑是三等公民,人妖是四等公民。在缅甸广大农村地区,男人在家是典型的“三等”公民等天亮、等吃饭、等睡觉。他们除了喝茶、聊天,或在家照看孩子,平日很少去千农活。非但如此,一天的劳作结束后,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En)是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的一项重要制度,必须开辟公众参与EIA的实际渠道。文章从公众参与EIA的层次和存在问题这两个角度,论述了环境NGOs在公众参与EIA中的作用,并指出国家应该通过法律规定等手段为环境NGOs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公众参与EIA真正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11.
在民主、自由的公民社会里,治理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换句话说,治权的主体除了政府外,还应有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在救灾这一重大的社会治理系统中,更应如此。在减灾救灾过程中,建立政府与民间组织等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制度,目的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公民的科学素质是一个包括诸多成分的复杂系统,如何促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动用、协调诸多的社会资源,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中分阶段一步一步实现。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判断一个科学素质促进计划是否妥当,社会资源是否得到有效调动,公民的科学素质是否得到了切实提  相似文献   

13.
胡兵 《学会》2007,(9):9-16
随着民间组织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很多学者开始以民间组织为视角研究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公民社会"和"法团主义"两大理论模式,随着选取民间组织的不同,得出的结论无外乎是,社会对国家有着一定的依附性,或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交互关系;一个共同的结论是,国家与社会目前这种关系是不稳定的,需要转变,但怎样转变却莫衷一是。我们知道,在中国,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地分析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结构都不能忽视对党的关注,这里,我们同样以民间组织为视角来考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但引入政党的因素,探讨党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应该起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表达集体或个人的政治意愿,试图影响政治体系的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运行结果的活动.在信息环境下,公民参与体现出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许多新的特点.对行政公开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完善行政公开建设,促进公民参与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是公民社会监督和遏制国家公权力的“利剑”。新闻媒体将司法活动置于公众舆论监督之“阳光”下,意味着对恣意干扰司法独立的权力的抵抗;同时公众舆论对司法独立具有天然的侵犯性,容易脱离法律和理性的轨道。在我国公民社会成长的进程中,最重要的是寻找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的平衡点,构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名 《学会》2012,(3):23-24
<正>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有四个前提,一是法治国家,二是民主政治,三是有限政府,四是市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党政体制自身的改革。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主要涉及三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2011年以来,"社会管理创新"或"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个响亮的改革话语频繁出现在中国的政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对公民社会理论不断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中,在中国的公民社会构建何以可能特别是构建的路径问题上产生了较大分歧。基于此,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中国公民社会构建的可能及具体构建的路径进行了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并且,在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尚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着自身公民义务意识和行为意识相对较弱这一现状,本文针对此现状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在培养合格社会公民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民教育,使大学生尽早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最终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9.
曾新丽 《科教文汇》2007,(3X):178-179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兼具自由权与社会权的双重属性。国家对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有三个层次,即宪法、行政法、民法层次的法律保障。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现状存在缺陷,应当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民社会组织主体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公民社会逐渐发展起来并作为与政府、市场相对的第三种力量,通过和国家政府的相互合作,在保障公民权益、缓解社会矛盾、提高公民自我保障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