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服饰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直接反映。在目前文化大繁荣和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自信和自我文化认同,提高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大学等相关文化机构,都应更自觉地为服饰文化发展创新担责尽力。服饰者,衣服和装饰也。"衣食住行",衣为首,体现了  相似文献   

2.
美术文化传统在当代美术文化创作中基本体现为模糊的经验性知识,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影响当代美术文化的良性变迁.对美术文化传统的认识应该避免仅仅停留在经验性认识的层面上.正确的认清美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好美术文化发展的方向,促进美术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统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显内容。服饰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并且已经成了民族、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某个群体的特色服饰,来判断这个人的民族和文化属性。选择合适的传统服饰,可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展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艺术表演教育教学中,传统服饰及其文化也是重要内容。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服饰文化,在艺术表演教育中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班级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这些文化中有些是看得见的。有些是看不见的。一个班级的内涵发展应落脚于班级的精神文化。为提升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笔者尝试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5.
徐悲鸿把中国民族文化注入于他的油画之中 ,他的作品在“构图”、“用笔”、“诗境”等方面 ,具有很高的民族美学品位 ,表现了作者积极入世、关心民族命运的进步思想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6.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战略任务.虽然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上正式提出"和谐社会",但"和谐社会"并不是凭空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追求,而"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传承至今绵延不绝,早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优良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对"和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些都是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认识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认为,对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来讲,在引进一些世界性现代项目的同时,应该考虑民族传统项目和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应该因地制宜地把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结晶渗透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特色,使我国校园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鉴于此,探讨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发展对于新时期学校发展来讲,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罗凌 《教育艺术》2007,(3):16-18
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内涵上分析,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最浅层的是物质文化,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校园物质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人际关系及规范化了的学校制度;而精神文化则是最高层面的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目标及种种思想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必须首先从这三个层面上来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备受国人关注的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已正式公布实施。政府采取国务院令的形式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传统民俗节日确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这无疑会对保护传统民俗节日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学校文化的参与。换言之,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以文化的意义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教师的发展达成学生的最大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没有和谐文化的重建,教师专业发展必将走向形式化,最终无功而返。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要让译文与原文能形似又神似,即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再现原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必须深刻了解双方文化内涵、精通文化背景、深谙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把作者的原意传真给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修身文化的和谐意蕴主要包括“知耻近勇”的道德底线、“正己尚仁”的价值追求、“重节养气”的精神动力、“慎独尊行”的心灵守护、“贵和倡中”的实践方法和“博学多思”的知识积累等。个体身心如果经过上述多向修炼,人对自身的把握便具有了现实的本质特性,那么儒家设计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人的发展就必然会演奏出社会大和谐、人际大和谐、天人大和谐的美妙乐章。把握这种和谐意蕴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藏族传统绘画中表现吉庆祥瑞题材的图案颇丰,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审美意识已深入到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藏族民间不但有喜闻乐见的吉祥八宝图,而且还有吉祥八物图。藏族传统吉祥八物图和其它藏族传统的吉祥图案一样,也是在藏族文献经典及民间僧俗百姓中喜闻乐见的一种吉祥图案。藏族传统吉祥图案中,有的是动植物,有的是自然物,有的是人工制造物。不管是动植物、自然物或是人工制造物都有其内涵及其象征。佛教认为:吉祥八物献给佛祖,被佛祖释迦牟尼加持而成为僧俗百姓的吉祥之物,并从此流传于世。吉祥八物图常见于藏族的壁画、建筑装饰纹样,以及经典著作之中。藏族民间僧俗百姓认为,供吉祥八物,能消除一切恶业,兴旺佛之四业,获一切吉祥之无比功德。因此,吉祥八物在圣殿内成为所有供品之王,统称吉祥八物。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标志、校徽如图高校的名称一样成为高校品牌推广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标志的设计既有标志设计的一般共性,又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视觉形式语言,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有关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的不同内涵 ,对比分析它们的结构特点 ,词义演变、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等 ,认为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 ,不同时代人们的民族心理、社会属性和时代风尚。同时 ,对照分析了相当数量的颜色词的翻译实例 ,总结了译法 ,阐述了深刻了解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中雁意象的文化内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雁 ,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在文学作品中 ,古人常以雁自喻 ,抒写内心的思乡怀旧、羁旅孤苦之情 ,以及相思哀怨的感伤 ,成为道德伦常的载体。雁意象丰富的文化内蕴 ,相沿承袭 ,给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植物词汇在英语文化中的内涵与喻义,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的研究对实现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等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窈窕”美的文化内蕴与后代经学家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窈窕"一词包含着深远、幽暗、隐微、幽静、飘忽、神秘等多种语义成份,本是用于描写自然风貌的楚语,后未才移用于写神或写人。《楚辞》对"窈窕"美的形象描写,再现了"窈窕"美的形态特征,即一种缥缈玄妙的神的;道家的美学理论、楚地的自然环境、楚地当时的社会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楚先民的性情和审美理想四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窈窕"美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蕴。后世经学家对"窈窕"美的文化内蕴所作的改造,是出于适应大一统的封建政治需要,通过解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礼教文化对古代楚文化进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19.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士人放浪形骸,离经叛道的特异风姿,是中国封建社会士子群体对传统道德、礼教的叛逆。其行为的放荡、个性的张扬充分表现在士人们的言谈、举止、服饰、饮食、玩乐等方面。魏晋时期的服饰文化,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Cadaver dissection stands as a crucial component in medical curricula around the world, although computer‐based multimedia program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order to replace the need for cadaver donations. Due to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unclaimed bodies and rather few donations, there is an insufficient number of cadavers for anatomical studies in Iran.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medical students' awareness and willingness regarding body donation in Kash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Iran. In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focus on the cultural acceptability and personal willingness to donate one's body after death. Students from the university's anatomy classes (n = 331)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Seventy‐seven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expressed their agreement toward the idea of utilizing body donation services, though only 25.4% of participants were willing to donate their own bodies. None of the demographic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cultural acceptability or personal willingness towards body donatio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besides “payment”, other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become donors. All factors of awareness except “previous awareness of organizat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cultural acceptability. In this study, students suggested that encouraging people to register for body donation using mass media (25.6%) and teaching students to respect cadavers in the dissection environment (24.8%) were the best solutions for addressing the lack of cadaver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 lack of awareness about body donation might be the main factor responsible for unwillingness towards body donation;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public's awareness and addressing the willingness of students regarding body donation may help overcome the current lack of donated cadavers. Anat Sci Educ 10: 120–126. © 2016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atom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