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认为郭嵩焘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关于教育地位,他认为“新政之源”在学校,欲举办洋务新政,必须革新教育;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行陶养最为重要;关于教育内容,他提倡实学,包括西方科技知识,也包括中国传统学句,关于教育制度,他设想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步普及新式教育,借鉴西法,变通旧的学校章程,关于留学教育,他建议仿效日本,多遣子弟留学欧美,郭嵩焘的教育思想属洋务教育思潮中激进的一翼。  相似文献   

2.
陈炽认为教育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中国传统教育存在很大缺陷,他从拯救民族危机的高度,主张发展留学教育,完善留学方式,培养实用人才,变通科举制度,发挥留学人才的积极作用。以留学教育为参照,他主张改革洋务教育和书院教育,加强实用技术教育;主张利用驻外使署机构,译介传播西学;发展海外华人教育等。  相似文献   

3.
以“中体西用”的儒学变易思想为核心理论的洋务教育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裂变,为中西文化的融汇沟通架起了桥梁。首先,“中体西用”观承认中西二学相需并存,缺一不可,从而对洋务教育乃至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见解。其次,“中体西用”观认可了中西二学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刺激洋务教育在办学方向和体制上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冲击与突破,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某些创新性的变革。第三,洋务教育对西学的认可和引进,促进了我国近代官方留学生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之成为中西文化融汇的主要载体和社会变革的力源之一。第四,洋务教育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各类新式学堂及实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刘铭传是清朝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他在任内所推行的新式教育如兴建西学堂、番学堂、电报学堂等,取得了明显的实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开了台湾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刘铭传新式教育的实施,固然有其主客观因素的促成,但从本质上产,是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教育的一部分,在采西学、废科举、中体西用及建立新学等主张上,与洋务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旨在培育一代新人,富国强兵,抗敌御侮,使中国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5.
为培养办洋务所需要的翻译、军工、实业等人才,在“中体西用”方针指导下,洋务派着手 洋务教育投资,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厚聘教习;宽待学生; 保障教学设备设施。洋务教育投资回报丰厚,它促进了中国工业生产力的出现;使中国走出 孤立与闭塞,进入世界性交往阶段,利用“交往”的伟力,推动传统中国社会的变迁;牵 引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6.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内容。它开了中国近代新教育之风,是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先声。然而,对于洋务派在教育方面的种种举措,时人或者今人都是或褒或贬,众说纷纭。本文拟从洋务教育的产生、发展中总结其特点,剖析其本质,以求对洋务教育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首次四批留美幼童的派遣,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滥觞,开创了清季教育史的新纪元,诚如曾国藩、李鸿章所说的,“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它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樊篱,标志着传统教育的坚冰解冻,不仅因此推动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写下重要篇章。派遣留学,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也是洋务教育思潮发展的必然。“学齐语者,须行而置之庄岳之间”,遣派留学生当然是向西方学习的最直捷途径之一。洋务人物虽然早有此议,却因提不出可  相似文献   

8.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内容.它开了中国近代新教育之风,是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先声.然而,对于洋务派在教育方面的种种举措,时人或者今人都是或褒或贬,众说纷纭.本文拟从洋务教育的产生、发展中总结其特点,剖析其本质,以求对洋务教育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从1909年开始,美国将庚子赔款的一部分退还给中国,用以支助中国的留学教育,史称庚款留学,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中国当时的一代青年而获得精神和商业影响上的最大收获,但客观上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杰出人才,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董静芳 《教育史研究》2007,(3):28-31,53
本文论述了晚清留学教育的概况、原因、特点,并分析了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即:扫除了教育近代化的心理障碍;促进了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开辟了留学教育的道路;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人力保障;推动了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立;促进了新学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湖南留日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湘籍学子利用国外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积极创办新式报刊,向国内传播新思想。由于受到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湖南留日学生呈现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留学的集中性、留学经费来源的多元性以及学习科目的广泛性等特点。他们不仅在留学期间向国内介绍新知识,并在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推动了近代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留学作为教育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国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人把接受西方教育作为积累人力资本的最优选择,促使他们作出这种高投资性的教育选择除了对潜在经济收益的预期外,一定还存在一些非货币性诱导因素。文章试图从教育消费性收益的视角对当代留学动机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近代留学教育始于1847年,虽然步履艰辛,但却硕果累累,一个半世纪的留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多方面的人才。这表明中国的留学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世纪之初,回顾我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了解其特点,分析其趋势,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留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从而有利于调动留学生回国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晚清三十年间掀起的三次大规模留学浪潮,虽然原因、特点各异,但都为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清末早期的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具有重要意义。留美教育是留欧教育展开推动的基石,留欧教育是留美教育某种程度上的改进和延续。然而,不同的历史背景使得留美与留欧教育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文化背景不同的倡导者,越来越具体细化的留学目的及其准备工作,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不同角色的担当等都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当下,留学浪潮此起彼伏,跟风留学、低龄留学等现象成为大众焦点,各种国际班和形式多样的出国方式也给中国的留学教育事业带来许多新问题。本文通过对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的比较,一则使读者对两次留学教育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体认;二则通过分析,取长补短,并结合当今一些留学现象给出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公派留学教育政策的演变及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我国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公派留学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 ,分析了关于人才外流与回归的不同理论和观点 ,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公派留学教育所付出的成本及所获得的主要收益 ,证明了政府公派留学政策产生的巨大和长远效益。  相似文献   

17.
能力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发展跨境教育的方法和战略,已成为研究跨境教育的重要维度.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目前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必须关注其对能力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出现了三次赴美留学热潮。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选派百名幼童赴美留学,虽中途夭折,但为我国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20世纪初,美国退还庚款用于资送中国学生赴美和清华学堂的设立,引发了中国第二次留美热潮;国民政府时期,留美形势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呈现波浪式起伏的特征,抗战后的赴美洪流成为近代留美运动的最高峰。留美学生对近代中国教育、科技发展、社会的转型以及中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传统功名观念对晚清民初留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清末组织公派留学生开始,到民初在政治、教育制度上对留学教育的尊崇,中国的留学教育在半个世纪中实现了在观念上与制度上对传统社会的接轨与适应,并以新陈代谢的方式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这体现在通过对传统社会功名观念的调和适应,并在教育和政治制度上对西方国家的知识系统、文官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的认可与接受,完成了对传统功名观念替代,为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由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主办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旨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且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具有全面性、独特性和权威性影响的国际性标准期刊。2001—2006年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选题和内容的研究与分析表明,世纪初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研究"是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最热门领域,"大学生研究"将成为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大学教师研究"则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大学管理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生教育研究"的领域将会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