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教什么”其实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确定“教什么”是教学的第一步和前提,这一步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对文本有一个的正确解读,并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多元探寻。  相似文献   

3.
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由阅读一理解一思考一启发的思维全过程的展现。这样的读,感受最真实,最贴近本真阅读状态;这样的解读,也最贴近学生的阅读感受。只有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才能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有效指导启发学生。所以教师先要自己读,根据“读”来设计“教”,读的深浅决定了教的深浅。  相似文献   

4.
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由阅读—理解—思考—启发的思维全过程的展现。这样的读,感受最真实,最贴近本真阅读状态;这样的解读,也最贴近学生的阅读感受。只有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才能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有效指导启发学生。所以教师先要自己读,根据"读"来设计"教",读的深浅决定了教的深浅。  相似文献   

5.
"高文低教"的提法会引发诸多的问题:"高文"如何界定?会不会扣错了帽子?片面地强调"低教"会不会使教学走向媚俗?因为胡乱解读博取大众关注是一种媚俗,消解崇高也是一种媚俗。其实,"低教"的"教"应该指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目标。从"高文"到"低教"是个重要的过程,是正确地解读文本的过程,即"高解"。因此,不能让"高文低教"成为文本解读肤浅化、随意化的借口。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明确“教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其指向的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以及将解读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的能力。解读文本到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经历的正是还原、解读、开拓这样一种对阅读教学进行建构的过程。《美丽的颜色》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传记特点鲜明,语言生动,饱含情感,尤其值得教师进行这样的思索与探究。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是通过语言媒介来接受信息、感知体验和获得美感的过程。在广大的解读群体中,语文教师是比较独特的一群,他们既面对文本,又面向学生,需要将此端文本中呈现的“世界景观”和彼端学生的解读水平及个体解读差异联系起来,架起一条往来通衢。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有三种身份,一是读者,二是教者,三是学生。该文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阐释了对解读文本的三点思考:一是读懂是前提,读出主问题是关键;二是注重比较——有效解读的一把钥匙;三是超越文本的个性阅读——让解读闪现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8.
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我们教者既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又要有微观分析的能力.其次还需要教师实现从个体化的阅读向教学视角解读的转化.再者,我们在文本解读时更需要关注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得到现实而充分的呈现,从而发挥文本解读真正的教学价值.本文旨在文本解读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进行实例举隅,探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黄雪琴 《广西教育》2007,(6A):21-21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把握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却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正文本解读问题是语文阅读教学绕不开的问题,而文本解读问题又是让众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现实中,有些老师不清楚课堂中的文本解读应该解到什么程度,不是太浅就是太深。我觉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等于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学中的文本要承担更多的功能,它是把学生引向既定培养目标的凭借。所以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在一般性的文本解读基础上再经过教育学加工而产生的。语文教师要成为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高手,就必须以两种身份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1.
高语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解读文本,但教者对文本解读的说教化和泛道德化,使文本丧失新鲜可人的一面,造成文本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这使得广大师生对文本教学望而却步。本文试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对文本解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解读教材就是发掘教材、利用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与教材融合的过程。要从"教语文"的角度来解读教材,要符合文本的文体特点。这样,才能为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观念的转变。但“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脱离文本。否则。便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方法论错误地当成了方法。我们的教学必须在立足教材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用教材教”的前提亦是用好教材。所以,解读文本应先驻足文本。  相似文献   

14.
文本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阿兰兹教授说:当教师不能理解所教的科目时,或者缺乏充分的例子解释时,讲解就会模糊不清。所以,文本解读是优化"教学文本"、提高课堂质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周向东 《快乐阅读》2012,(10):105-106
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引发对文本解读的思考。在决定"教什么"的问题上很多老师遇到了问题。综其原因是因为对文本解读存在误区造成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听课感受,归纳为六点误区:文本解读历史化、政治化、极端化、分散化、简单化。通过查阅资料简单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教学自然要关注历史文本解读。然对此似乎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文本解读理解成照本宣科,因此用新课程是"用教材教"的帽子来否定之;二是将文本解读误当作汉儒注经,认为逐字逐句,枯燥乏味,投入既大,又收效甚微;三是貌似文本解读,其实文本既偏离,解读更错谬。笔者认为,文本解读须按一定的逻辑来进行,本文拟以人民版《新文化运动》为例来谈谈这方面的几点思考。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批评。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自然要关注历史文本解读。然对此似乎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文本解读理解成照本宣科,因此用新课程是“用教材教”的帽子来否定之;二是将文本解读误当作汉儒注经,认为逐字逐句,枯燥乏味,投入既大,又收效甚微;三是貌似文本解读,其实文本既偏离,解读更错谬。笔者认为,文本解读须按一定的逻辑来进行,本文拟以人民版《新文化运动》为例来谈谈这方面的几点思考。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批评。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也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文本解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并存,但在解读时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既要解读出深意,也要有新意,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以苏教版教材中的三篇课文为例来阐述文本解读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文本具有知识性和文化性的双重性质,因此在解读过程当中,也具有了知识性解读和文化性解读双层模式。这种双层解读可以视为德育在语文学科当中渗透的策略之一。语文教学中对文本情境的营造、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情感性教育是德育与语文学科有机结合的可能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方亮  王道文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2):18-20,44
文本的解读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伽达默尔"对话"理念可以提供一种合理的文本解读方法,即在解读中本着承认前见的合法性、承认历史性的前提下,摆正读者在对话中的位置,带着问题去解读,这样才能不断挖掘出文本中符合时代的文本意义,更好地解决当下实际的问题,更好地为现实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