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
劳云 《家教指南》2005,(12):6-6
时下,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凰”,无以数计的家长们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领着、载着、催着,甚至打着、骂着,让孩子去读“特长”上“补习”.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  相似文献   

3.
杨月仁 《小学生》2009,(8):25-25
“野”:读yě,左为“里”,右为“予”。好多同学右面与“矛”相混。组词可为野外、野地、野花等。“烧”:读shāo,左从“火”,右从“尧”。这个错误好多人都会犯。在精写“浇”、“绕”、“跷”等字时,都会多加一点,这样就成了四不像。  相似文献   

4.
“米”字加“一”成了( ),提( )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 ),火灭好( )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 ),( )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 ),推举猴子做大( )。“白”字加“一”成了( ),森林( )兽心欢畅。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诗好说“为乐”、“作乐”是因为生活“无乐”;表示自己“极乐”有两个原因,除生活“无乐”之外,更兼有前途不能把握,命运不能自主的忧惧。并非堕落的“为乐”、“作乐”与“极乐”成了他痛苦的关键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启示     
春天来了.许多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成群结队.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翱翔在蔚蓝的天空。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之一是语文课堂几乎成了教师施展身手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了“舞台”下的“看客”与“听客”。语文课堂话语权利分配极不协调:一方面是教师的话语权无限膨胀,教师对文本做出“权威”解读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对参考书中“公共理解”的传授与阐释不容质疑;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被无情剥夺了课堂话语权的学生基本处于失语或人微言轻的状态,他们的个体解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8.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示“国家”、“国人”和“语言”的单词,为了帮助大家学习,特将经常用的归纳成表格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餐馆吃完饭“结账”,现在一般说成“买单”,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埋单”,请你猜一猜:应该是“埋单”还是“买单”?  相似文献   

11.
陈根荣 《江苏教育》2007,(11):38-38
“快慢班”,一度成为教育的热点、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终因其“蜕变”(违反新《义务教育法》),而成为众矢之的,被勒令叫停,成了不应有的教育“闹剧”!笔者以为,问题不在于“快慢班”.而在于其变质:“快慢班”是教育“行政化”、教育“产业化”、教育“功利化”的必然“乱象”。“快慢班”成了教育“三化”的“替罪羔羊”。  相似文献   

12.
“对、对于”的表义功能是指“对、对于”进入一个具体的表层句法结构体以后,它与这个表层句法结构体的某些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深层语义关系。本认为“对、对于”与其他有关的句法成分之间有六种语义结构关系,即“对、对于”具有六种表义功能:一是受事关系,二是限定关系,三是被述说关系,四是同位关系,五是述说关系,六是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有一则字谜,谜面是“四十五天”,谜底是“胖”字。这个字谜是拆分汉字形体结构制作的。“胖”可以拆成“月”和“半”两个字,一个月三十天,再加上半个月十五天,就成了四十五天。“胖”字的含义是人体肉多、脂肪多。四十五天跟“胖”有什么关系?很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五味的名称,上古是“甘、苦、辛、成、酸”,后来变成了“甜、苦、辣、成、酸”。除了“咸”古今义没有变化,没有引申义外,其他4个词的引申义古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汪秋霞 《山东教育》2002,(11):40-41
在十几年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初一时是“红旗飘飘”,在初二时是“分道扬镳”,初三时则成了“天上地下、南韩北朝”。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两级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在初三英语教学中,实施了“拼读入门、听读主导”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自助笔     
8月9日 “呜,呜,呜……”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弟弟——小明,又哭了,原来他又被“野蛮”的爸爸打得鼻青脸肿,而批评的话在小明妈妈的嘴里早已成了顺口溜。因为小明总是写错别字,不是把“常”写成“长”,就是把“在”写成“再”……为此,小明也很苦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古”娃娃觉得一个人没意思,想找个邻居做伴,于是决定搬家。 他选择了一位“女”大妈做邻居,于是他成了“姑”字。别人都把他当成“小姑娘”看待,给他梳辫子,让他穿裙子,真别扭啊!  相似文献   

18.
邱石 《教育艺术》2006,(11):35-35,34
王海曾经被众多媒体冠以“打假英雄”的美名。自从1995年3月25日,22岁的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二楼开始他的“打假”生涯之后,“王海现象”迅速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王海一夜之间成了名人,“打假,索赔”也在一瞬间成为流行词汇。但许多人没有想到,被媒体炒红的“打假英雄”王海,后来会被炒黑炒糊,甚至被炒成“黑吃黑”的市井无赖。  相似文献   

19.
学会暂停     
我家有一只黑色的纽芬兰猎犬——麦琪。本来收养它的是我儿子,但遛狗最后却成了我的责任。我赶紧给麦琪报了一个幼犬训练班,学习“坐”、“来”和“暂停”这三个遛狗时最常用的指令。[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唐山夫人、班昭、和熹邓后三位女性,以“成”之思为中心命题,开始对“”发表见解。唐山夫人的“孝道随世”说、班昭的“君子之思”说、和熹邓后的“圣人之情”说,分别回答了为何“成”和“成”何为的问题,成为中国古代妇女学批评之滥觞,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