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阅读与训练,不可本末倒置。阅读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训练只是为了检测阅读的效果而采用的一种手段。课堂里学生需要的是阅读,是学会阅读,而不是一味的训练。不能让五花八门的训练影响了我们的阅读,更不能让这些训练改变了我们的阅读环境,乃至耽误我们渴望阅读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3.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①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已,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新课改的强劲东风下。语文教师铆足了劲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兴许是对新课改中的“新”字过于看重.我在工作中发现了很多本末倒置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①小时候,我家四周是一片空旷的原野,我常站在田埂上对别的小朋友说:“田野的那栋房子就是我的家,这块田就是我家的院子,你们随时都可以到我家来玩。”  相似文献   

6.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使学生这一主体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局面。但是,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理念的真正内涵,如:“个性化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多大空间?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对于中学生而言,其主要取向是什么?在阅读教学中,应怎样处理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应怎样把握个性化理解和理解的随意性之间的区别?等等,以致我们的教学出现了偏差。下面这一组文章.从不同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对广大教师能够有所帮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邓权 《广西教育》2005,(1A):63-6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由此可见,阅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采用了“三段式”进行阅读训练。在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很多人都认为,“精讲多练”是数理化教学的规律。殊不知,“精讲多练”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并且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难以估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潘珍芳 《语文天地》2009,(10):13-14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必要的界定,这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欣赏文学作品时.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语教学的中心。《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阅读”这个基本手段,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基本阅读能力,以及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由是,我们不难理解体验、感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着眼点与归宿。在这种新的理念引导下,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精彩纷呈,闪耀着智慧的光华,洋溢着生命的体验,学生们一个个主动、生动、能动地学习。然而,细心地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行为。我们同时惊异地看到,在批判传统与反思现实的旗帜下,阅读教学在不经意间有点偏离了轨道。  相似文献   

18.
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是语言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宜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就是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拓展迁移”正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下面.简要谈谈“拓展迁移”训练的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一、“刺激”引期待,切入找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了某种学习需要时,它就会成为一种刺激或驱动,进而引发相应的阅读期待,促使其努力地接近文本,探究文本,进行有关的学习活动。如《惊弓之鸟》是一篇蕴藏着深刻逻辑推理内涵的课文。教学时一位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当小警察,做小福尔摩斯去破一个案:更赢为什么只拉了一下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破案当警察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