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雏菊     
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是创作成功的关键。在极其普通的事物中往往包含着“诗”——只要有诗人的眼光和情怀。无眼光,不能发现;无情怀,不能感应。在作家笔下,那些生活中极不起眼的小花小草们能给我们讲述些什么呢?主持人:陈侃  相似文献   

2.
诗人戈麦以其塑造的“大风”形象,向读者展示了语言塑造的魅力。本文试图通过赏析戈麦的语言利斧,赏析诗人语言背后的智慧,让读者更清晰地思考人生与现实社会,加深对诗人和诗歌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勾股定理”发展史为时间轴,基于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探寻数学原理发现历程,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融入数学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喜欢     
岑寒静 《新读写》2012,(5):23-24
小作者具有诗人的眼光,于是雨雪花草都成了具有生命力的朋友。是的,人与自然可以互相对话。我们可以在自然的身上汲取到生活的智慧,这样的眼光可以让原本平淡的生活一下子具有美丽的光泽。年轻的心灵本就应该追逐自由,那才是青春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杨立元延续了对地域文学的关注,提出了“滦河诗群”这个诗歌地理概念,以宏阔的学术眼光论述了该诗群的历史源流,并归纳总结了其总体的诗歌风格和美学特征。杨立元细致地研究了47位当代诗人,这些诗人专论是河北诗歌研究的重要成果。杨立元的滦河诗群研究以诗歌地理学作为理论基点,对诗人用诗歌地理批评的方法进行了审美和历史的双重观照,丰富了诗歌的“地方性知识”,也深入地契入了诗歌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罗莲诗《梅》三首从感觉、情怀、想象、知性各个维度的重点解读,揭示了诗人探寻花之精蕴的执着笔致及其寻求某种“终级情怀”的神性写作意向。特别指出诗人向传统的咏梅诗题材注入了一种现代眼光与现代意识:梅具足了“寒”消浊排污的品性,“寒”成了梅的精魂和底蕴。  相似文献   

8.
读书,仅用寻常眼光很容易流于庸常,若真要能读出智慧,读出见识,那往往得靠另一种眼光——“慧眼”。一说起“阿Q”,一定会想到“精神胜利法”。似乎,“阿Q”就是“精神胜利法”了。然而,一直认为“精神胜利法”在人类生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廖沫沙、聂绀驽就  相似文献   

9.
一、课文悟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6期有这样一段论述: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以孩童的眼光、诗人的灵感、哲人的睿智去感受、理解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索、发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相似文献   

11.
老庄的柔弱不争思想主张谦下守柔的处世之道,体现出“为而不争”、“不争而善胜”的竞争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发展和辨证的眼光来看待人己利害关系的处世智慧资源,对于当代大学生营造人际关系和谐,正确处理竞争中的人我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发现中成起来的。对生活的发现、对大自然的发现、对心灵的发现,在不断地丰富和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那些真诚而又智慧地表达出了自己伟大发现的人,成为了不起的作家、诗人、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是伟大的发现造就了他们!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现行教材.把教材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相似文献   

14.
从电视到书架,类似“以案说法”、“律师热线”、“案例分析”的节目和图书比比皆是,这种通过一案一分析,一事一解释的方法,用法律的眼光透视是非曲折,以此来发现与阐释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和难题。运用这种案例分析法,说容易也容易,就是末流刀笔师爷也可以“析案”;说不容易也不容易,要想做到好看、好读、有深度,达到“大道至简”,实际上难乎其难,非智慧主人不可。  相似文献   

15.
用美的眼光看待诗,则会不知不觉地步入诗中画境,虚虚实实,亦幻亦真.诗的魅力在于文字,或哀怨、或沉吟、或高亢、或孤寂,都是诗人心中对“美”的向往.而诗境,即心境,是附着于文字之上的诗人的灵魂.即使物换星移,诗人故去了,但当时的心境却永远尘封于一池清泉、几行白鹭的画境之中,等待懂他的人来探寻.因此,解构一首诗并不难,难的是走入诗人的灵魂,感受诗境之美,领悟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神奇的植物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植物是没有智慧的。然而,随着对植物研究的逐步深入,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植物们竟是有智慧的!在神奇的植物世界,许多植物为了生存,不仅能“看”、能“睡”,还能“吃”呢。  相似文献   

17.
他一直执著地在文化中“寻根探源”。从传统文化中,廖文胜发现了“激活”这一重要价值观,虽然还需要更系统地思考,但他坚信:“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智慧需要后天的激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出发,给“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女性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展示了诗人的艺术心理特性。华兹华斯的女性观是悲情主义的演绎,由悲情而衍生的美感、快感及智慧为诗人提供了挖掘灵魂的原始意象的思维敏捷和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19.
鸵鸟的智慧     
读到一本讲鸵鸟的书,说到鸵鸟不但是行动快速、深具力量,而且是非常有智慧的动物。“鸵鸟是有智慧的动物”,这个观点对常以谬误的眼光看鸵鸟的人,确实是全新的见解。因为平常我们骂那些不能面对事物、没有勇气的人,叫做“鸵鸟心态”,而对于愚笨的人,我们就直接叫“鸵鸟”了。那  相似文献   

20.
“教师微日记”的实施,不仅遵循教育规律,更能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学习观,赋予家庭教育更具科学理性、更具反思觉察、更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