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淑蓉 《考试周刊》2013,(87):41-4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和朗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管龙英 《考试周刊》2011,(2):154-154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先生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在英语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扮演角色.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4.
孔令艳 《宁夏教育》2013,(12):51-5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提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的思想,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再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愈发觉得语文教学中当努力践行“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5.
袁炜 《现代语文》2009,(9):30-31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吉这一工具的能力。章熊先生说:“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  相似文献   

6.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下面本人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谈一谈对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理念,探究学习任务在单篇文本教学中推动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践策略,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用形式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达成教学做合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教学做合一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三者,做是中心。他曾多次强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一代新人的正确途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教学做合一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三者,做是中心。他曾多次强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一代新人的正确途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英语作为中学教学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如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关键。 一、运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教育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任务型”教学,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强调做事情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主张“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三位一体。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在劳力上劳心”。近两年来,我们运用这一理论,进行了培养幼儿三种道德能力(自立能力、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朱元博 《生活教育》2011,(14):34-35
笔者所在的农村初中色彩教学现状:学生色彩双基能力较为薄弱。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的话,非但不能使学生理解色彩的规律和艺术原则,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笔者运用教育这根魔棒,对初中色彩教学领域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得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探讨的深人,我越来越感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目标,创设、优化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阶段,也是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最好阶段。本文主要阐述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二)实践是攀登技能高峰的缆绳“实践出真知” ,“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这些名言 ,都概括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很看中教学实践 ,他提出了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他解释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 ,怎样学就怎样做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工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看 ,先生与学生…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足自能渎书.不待老师讲”。语文学习的过程就足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养成过程。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去发现知识的真滞。养成习惯、掌握方法,会让学生受用终生。因此.使学生学会自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多次讲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前辈语文大家强调的“语感”.均是指对语言运用的自然感知。语文教学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语感培养.就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阅读教学课是实现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但是综观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课,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忽视了能力训练。现实中不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的是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关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我认为应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通过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