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什么是欺负行为欺负行为一般是指有意造成被欺负者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欺负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推打、谩骂、勒索钱物、取外号以及社会排斥等。欺负行为可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前者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如拳打脚踢;直接的语言欺负,如辱骂和起外号等。后者包括诸如背后说人坏话和群体排斥等。欺负行为既有个人所为,也有群体参与。二、欺负行为的危害欺负行为是儿童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经常受到欺负的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海南省海口市三所中学的31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欺负行为已进入初中校园,女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初二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最高;网络聊天、手机短信与电话是初中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最常见的三种方式;网站与网络聊天欺负行为对初中生的伤害性最大,且相较于传统欺负行为的伤害性更大;禁止初中生校内使用手机与网络并不能有效减少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了减少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行为取样的方法,对4个年龄段的儿童在校欺负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要高于学龄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欺负者、受欺负者及旁观者人数均有显著差异;欺负者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受欺负者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旁观者中各角色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欺负行为中,5岁之前以攻击欺负为主,5岁之后以被动欺负为主;5岁之前儿童主要是身体欺负,5岁以后以言语欺负为主,7岁以后关系欺负行为增多.  相似文献   

4.
用自编欺负行为问卷,采用匿名报告方式调查了481名小学生。结果,小学生卷入受欺负比例高于卷入欺负比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以心理伤害为主,有明显的“隐蔽性”;小学生对待欺负行为的态度因卷入状况不同而不同;对他人受欺负的行为反应随受欺负对象和自己关系亲密程度的提高而愈来愈积极。  相似文献   

5.
董颖红 《中学教育》2020,17(1):19-25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线下受欺负与线上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愤怒沉思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版)、愤怒沉思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性别、学历和独生子女对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和愤怒沉思水平存在一定的影响;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与愤怒沉思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线下受欺负对线上欺负行为的直接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β=0. 29,95%CI=[0. 20,0. 38]),线下受欺负通过愤怒沉思中的报复想法维度间接影响线上欺负行为(β=0. 67,95%CI=[0. 45,0. 89])。结论那些在线下受到欺负的中学生更容易进行愤怒沉思,产生报复想法,而在线上对他人进行欺负。  相似文献   

6.
整体选取聋校三到八年级学生共101人,采用问卷法,通过聋生回顾式的自我报告,对聋生的校园欺负行为的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同年级欺负现象比较突出;四年级欺负者最多,受欺者也最多;四年级以前,欺负者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上升,而后欺负者人数逐渐下降.校园欺负行为最容易发生在教室、寝室.欺负方式主要是无故打人、强要钱物.建议重视从班级层面进行欺负干预;重视日常的欺负报告和教育.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一般压力理论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受欺负问卷、自伤行为问卷、社会排斥问卷和负性情绪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网络受欺负、社会排斥、负性情绪和自伤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网络受欺负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大学生的自伤行为。首先,网络受欺负直接预测大学生的自伤行为;其次,网络受欺负通过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间接对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再次,网络受欺负通过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伤行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网络受欺负对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自伤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现象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均有发生。中学校园中学生的欺负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体力期负型,即利用身体力量欺负他人的行为。如打架斗殴,抢夺、破坏物品,以武力威胁敲诈勒索钱物等;二是语言欺负型,即通过言语活动来实施的欺负行为。如辱骂人,说脏话,讽刺挖苦别人,写恶意小纸条或信件,叫(取)绰号等;三是人际关系欺负型,主要是运用人际关系来实现的欺负行为。如背后说人坏话,散布不利于别人的谣言,设法孤立别人等;四是声讯网络欺负型,这是一种新型的欺负类型,主要通过电话、手机、网络等传递信…  相似文献   

9.
欺负行为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欺负行为研究的文献后发现,研究者对欺负行为的概念界定不一,对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有关干预研究更为稀少。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校园欺负行为作为一种低水平的暴力形式,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历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该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对近期国内外校园欺负问题的危害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了回顾。首先系统分析了校园欺负行为对欺负者、受欺负者、旁观学生以及整个校园的危害;其次从社会、学校、班级、家庭、个体等不同角度讨论了校园欺负行为的主要干预策略;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应该思考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芬兰的小学,在德育教育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什么叫欺负。首先,老师叫同学们说出,什么行为叫欺负,然后把大家一致认为是欺负的行为打印出来,每个同学一人一份,同学们可以自己加上自己认为某种行为是欺负行为而没有被印出来的。接下来同学可以在某种欺负行为上,划上自己曾  相似文献   

12.
欺负行为作为一种攻击行为一直受到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关注的大多是欺负行为给欺负者与受欺负者带来的身心伤害,对欺负事件中的旁观者群体研究还不足.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旁观者的分类、旁观者的行为理论、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对欺负中的旁观者行为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践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欺负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普遍的存在性和严重的后果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全面探讨了欺负行为卷入者对待欺负行为的态度及其反应倾向,并分别基于同伴双向水平和群体水平之上,介绍了对欺负行为中不同行为角色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网络欺负是一种新形式的欺负行为,是利用现代化的电子通信设备,有意且重复性地发送信息以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与传统欺负行为相比,网络欺负具有超时空性、强传播性和高隐匿性的特点。青少年是网络欺负的高危人群,应从青少年自身、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欺负行为以及女生欺负行为具体研究结果入手,讨论了女生欺负行为的特点和具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欺负行为以及女生欺负行为具体研究结果入手,讨论了女生欺负行为的特点和具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陈欣银等人修订的儿童社会行为量表、社会提名法等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考察中小学生受欺负的状况,及与其行为表现、同伴关系之间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中小学生受欺负的发生率比较高,且相当稳定;(2)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同伴接纳显著负相关,与同伴拒绝显著正相关,即儿童受欺负频次越高,其同伴接纳越少,同伴拒绝越多;(3)在中小学中,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儿童受欺负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受欺负频次通过社会行为中的攻击行为和羞怯-退缩行为间接地影响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8.
白20世纪80年代开始,校园欺负行为开始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被进行系统的研究。心理学者迫切的希望找到有效的干预策略以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解决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心理问题。本文对于欺负行为的概念,原因及干预进行讨论,望能指出校园欺负干预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丈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痔此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通过正视校园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途径,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241名3~6年级受欺负儿童,发现学龄儿童的受欺负对象、受欺负后的求助行为及心理、同伴关系与同伴地位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主要受一个男生欺负,女生主要受几个男生欺负;受欺负男生向教师及朋友求助的比例低于受欺负女生,也更少体验到求助成功的积极体验;受欺负男生的同伴接纳程度低于受欺负女生,其同伴拒绝程度高于受欺负女生;受欺负男生的受欢迎比例低于受欺负女生,其被拒绝的比例高于受欺负女生。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