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片断一:老师请小朋友们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读时教师板着脸,毫无笑意。读完后,老师淡淡地说:“读对了,请大家一齐读。”然后仍然无任何表情地看着学生读生字。学生见此情景,也读得有气无力。片断二:老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自己则站在讲台前看教案。等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时,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演,自己则背着手站着不动,学生见老师这样严肃,演的劲头也弱了,激情迅速降低。以上两个片断是我们在课堂中经常看到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课堂里,有谁愿意自己的老师总是板着一…  相似文献   

2.
片断一: 老师请小朋友们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读时教师板着脸,毫无笑意。读完后,老师淡淡地说:“读对了,请大家一齐读。”然后仍然无任何表情地看着学生读生字。学生见此情景,也读得有气无力。  相似文献   

3.
片断一: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师:想听老师读读课文吗? (教师配乐入情入境地范读,学生陶醉于教师的范读)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好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和这课的生字是好朋友。你们要想也把课文读好,首先就得认识这些生字朋友。请把你刚才标△的字多读几遍,自己读完后,再跟同桌互相检查,看是不是把这些字都读准了。老师相信大家会想出办法把这些字记住。 (生自己识字,同桌互读互听) 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本课的生字读准。电脑依次出示:脚、步、悄、丁、冬5个课文第一小节的生字,指名认读,又把生字放在诗句中让学生认读。之后,出示第一小节,让学生练读。  相似文献   

4.
先说两个小故事。其一:教研组一位同事上课,笔者随堂听课。生字教学这一环节完成了,看来效果还不错。突然有个学生举起手说:“我还有个字读不准。老师,‘晴天’的‘晴’读qin还是读qing?”同事一愣,旋即答道:“不是叫你们课前预习就要把字音读准吗?”  相似文献   

5.
片断一:老师请一位学生朗读《燕子》第二小节。其中“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一句话,学生读错了两处。老师有些不悦,说: “怎么读的?一句话读错了这么多地方!坐下!听别人读。”学生涨红了脸,惶恐不安地坐下去了。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应该怎样"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位老师所提的问题,使我想起一位年轻教师说过的一件事: 她向一位名师请教如何进行阅读教学,那位名师说:一个字,--读!集体读个别读,默读诵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老师读学生读,睁眼读闭眼读.  相似文献   

7.
下面是小学语文一年级的一节公开课(《“红领巾”真好》)里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配上音乐)。师 :老师读得好不好?一学生 :(质疑)老师 ,你为什么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得那么大声呢?(课文的最后一句是 :小鸟在枝头高唱 :“‘红领巾’真好!”)师 :(笑眯眯)你真用心听 ,连老师哪里重读都听出来了。你对课文可能有自己的看法 ,等一下你可以按你的理解来读。片断二 :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小节。这位学生一朗读完 ,就有一男生举手表示有意见 ,老师请他发言。生 :我觉得××同学读得太快了 ,我认为应该读慢一些。师 …  相似文献   

8.
笔者最近听了两节课。一节是二年级识字课。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12个生字。随着上课铃响,老师走上了讲台,拿出一张生字卡片,带领学生读拼音、读字词。读过3遍之后,老师要学生从第一组开始,一个接一个,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读。每次学生读完,教师都笑容可掬:“读得真好!”。为表示赞赏,老师还不时引着学生鼓掌。  相似文献   

9.
谈永康 《上海教育》2009,(17):51-52
带我们开启语文之门 韦政勤老师教一年级语文,兼任班主任。 学习“云”字,教师一般都要出示生字,注上拼音,然后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读。读几遍后,教师就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之后带大家一起书空。学完课文,抄写三遍,第二天再默写。这几乎是学习汉字的普遍过程。韦老师在教这个字时,突破常规,提到了我们班上一个同学:“王云康同学名字里的‘云’就是这个生字。”这么一句话,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19课)1.认识本课生字、生词。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水是会变的,知道雨、雪、冰雹是水变化形成的。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1.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2.布置学生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直观感受,激趣导入教师拿出变形金刚玩具,问:“这个玩具怎么玩?谁愿意来玩给大家看?”点名演示。引导学生说出它可以变。“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位也会变的朋友。”板书:“我是什么”。读题。二、自主朗读,认识生字1.出示“我会读”图标,自由读课文,借助…  相似文献   

11.
一线教师都极其强调读教科书。教科书,是众多专家撰写的,是权威部门审定的,是老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圣经”。一位英语老师告诫她的学生:“英语课本要年年读、月月读、天天读。”“一天不读英语书,26个字母都认不出。”一位物理老师则告诉他的学生:要将物理课本读熟读透,所有的知识才会“都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英语课本要熟读,物理课本要熟读,其他各科,也不例外。用老师们的话来说,就是:“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无法活。”老师们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又是怎样看的呢?北京市育英学校初三年级的一…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到小学里听一位一年级老师教《她是谁》一课。有两个小镜头可把我吸引住了。当这位老师教了部分生字词让小朋友自由读课文以后,问:课文里的“她”说的是谁呢?有一个小朋友答:“她”说的是“老人”。另一个答:“她”是  相似文献   

13.
听语文课,学习生字词,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首先是找出生字生词.一位老师要学生按照课后的生字表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而另一位老师则是要学生找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结果,第一个班级的学生找出的生字词是相同的,而第二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有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生字生词.  相似文献   

14.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第五册上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以“送——访”两字构建故事情境 ,结构简明 ,文字浅显 ,融思想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根据童话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可通过“读”、“悟”、“赛”、“演”等进行教学设计。一、读一读 ,把课文读通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师生可以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读准生字字音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不添字、不漏字。学生交流识字和朗读情况 :1 .出示 1 1个生字 :麦 礼 迫 保 防 搬 访 仍 俭 秘 获。鼓励学生自学 :这些生字 ,哪些不用老师教 ,你们…  相似文献   

15.
20 0 1年 11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会上有 5位教师为来自全国 38个实验区的上百名教师做了观摩课。其中 ,来自浙江宁波市实验小学的崔丽霞老师执教的是实验教材第一册讲读课文《雨点儿》。崔老师上的是这篇读讲课文的第一课时 ,在这节课中 ,学生需认读 12个生字。上课伊始 ,崔老师首先出示富有动感的美丽画面并配之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性语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看见这个画面 ,你们不想说点什么吗 ?”待学生畅所欲言、说得兴致勃勃之时 ,崔老师一句“想知道课文讲些什么吗 ?想知道就自己…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引领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初步领悟文章内涵。如果学生连这些要求都不能完成,试想我们的孩子拿什么去进一步学习。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读通”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在第一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试读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手课本一手字典,高声朗读,静静默读,同桌互读,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并解决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对生字新词、难读句段教师应引导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在难点处教师要指导读、示范读,要让学生回读、反复读,以期…  相似文献   

17.
朱作仁 《山东教育》2000,(13):23-24
(接上期)18.提倡教师自问自答,特别对那些估计学生难以说清的词语或问题我们提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精讲”、“把时间还给学生”等,并不是否定教师必要的讲解及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一位教师执教《小池》一课,在学生初步读背的基础上,自我解决生字(词)的形、义问题,然后,教师有目的地提出启发性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诗中的‘晴柔’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时候去郊游,感觉如何?这就叫‘晴柔’,懂了吗?”这样,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把过去曾经历的相关表象呈现脑际,与当前要理解的生词联系起来,巧妙…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常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例如,老师问:“这一课我们学了几个生字?”学生答:“十一个。”老师便说要“把话说完整”,然后重新找人回答,直到答出“这一课我们学习了十一个生字”,才算符合要求。这个要求有无必要呢?  相似文献   

19.
学完课文《秋天》,像以往一样,我把听写本发给学生,说:“老师先给大家一分钟复习生字新词。”学生很快翻开了书,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把生字新词读了一遍,有的甚至只是看了一遍,便胸有成竹地拿着笔等老师来报生字新词。可我却说:“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些生字新词默写在听写本上。”话音刚落,学生先是楞了一下,随即便写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一、精心设计导语 ,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兴趣把生字分类 ,并把生字出现在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 ,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 :在开学的第一天 ,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朱老师。你能说说你的名字吗?”学生会很乐意地说 :“我是×××。”这样 ,利用老师和学生见面谈话的第一时间 ,我就相机出现生字 ,让学生认识“同学、你们、朱老师、名字、我”。又例如 ,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都喜欢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