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扶桑》在历史叙事中引入女性视角,在独特的拼贴式叙事中探索了女性叙事重写历史的可能性。小说中女性视角下元叙事的叙事策略,也成为了女性努力确认自身身份的一种隐喻。作者在对叙事形式进行大胆探索的同时,又复归了经典叙事重视文本意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在其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创作中,其叙事角度有别于传统的全知叙述视角,而是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有限叙述角度,通过多个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力量,全方位地塑造了毕巧林这个人物形象。对《当代英雄》的叙事角度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当代英雄》在现代性叙事文本中的地位,而且也可以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不同的视角地位对塑造人物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在叙事策略上别具一格:运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和自由间接引语这种独特的叙事技巧,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探索变化多端的人的内心世界,展示真正的人性。伍尔夫小说叙事技巧既是对传统叙事的革新,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写作形式。  相似文献   

4.
日本当代作家井上靖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其长篇小说《孔子》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与视角,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叙述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方式等角度分析《孔子》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东西《回响》中的叙事美学展现出极具特色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东西将叙事语言、叙事视角作为独立的审美因素,通过限知视角、反限知视角之间的不断转换、纠缠,呈现出流动视角的艺术效果。他采用陌生化的语言与日常语言杂糅的寓言性语言,将叙事对准时代、人性、记忆,围绕揭开小说人物冉咚咚生活和内心的秘密,呈现出当代现实与人性的复杂与悖论,凸显出时代映射下人的精神裂变与情感危机。这部作品的叙事之力,体现了东西向新叙事类型创新的努力,同时也通过叙事传达出东西对人性的细微体察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叙事结构,进而探索卡尔维诺对小说形式创新所作的努力及其意义。《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是卡尔维诺探索小说形式创新的典型文本,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小说创作达到空前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幕》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瑟夫·海勒继后现代主义经典《第二十二条军规》之后的续集。如果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资本主义统治集团的腐败与荒谬,那么作为续集的《最后一幕》更以幽默诙谐的后现代主义叙事艺术形式,揭示了荒诞病态的美国现实世界,并且直接表现出"第二十二条军规"在90年代的美国社会更加肆无忌惮,疯狂肆虐,最终会使人类走向灭亡。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和黑色幽默等方面探讨《最后一幕》独特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以及作品蕴涵的对当代美国"混乱""荒诞"病态现实的嘲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秦腔》是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进行了艰苦执著的叙事探索。这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态度的沉潜,以及对东西方叙事技巧的自觉融合上。当然,限于驳杂的文本内容与狭窄的叙事视角之间的张力和矛盾,小说中的叙事探索也存着局部的不纯粹与不和谐现象。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为研究文本,以佛克马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从语义场这一特定视角来论述小说后现代叙事代码的运用。通过存在于文本中的五个语义场——同化、加倍与排列、感觉、运动、机械化,探索卡尔维诺对小说形式创新所做的努力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劳拉·费雪的《奇怪音乐》采用三条独立故事线,利用文类转换和叙事视角转换的策略,将平行叙事与生命虚构叙事相联系,在当代语境下表现女性主义以及废奴主义思想,从而实现其社会-政治意图。本文拟重点分析《奇怪音乐》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剖析平行叙事对经典文本的继承与颠覆,以及平行叙事和生命虚构叙事对现代社会政治议题的推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小说《历史的天空》题材的叙述视角、人物形象设置的叙述策略、人物革命动机新说,历史真相的探秘与留秘几个方面,论述了作品的叙述特点,从而指出小说融合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奥秘所在,并指出这是21世纪初年值得注意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2.
在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照下,重新解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对潜藏着许多不确定之域的小说文本,努力进行意义建构,探寻新的意蕴。不惑于作家自己说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之说,从文本内在情节结构和发展脉络着手,发现作品直刺人性的黑暗、呼唤真人出现这一新的主题。小说也因此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国当代文豪君特·格拉斯于195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铁皮鼓》,叙述了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以个人的视角倾诉和反思了这段混乱的时月,力图借此唤起人们对"理性传统"的反思,从而进行第二次思想启蒙,重估当代人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17年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史诗式的展现。在新时期文学中,“现代性”则更多表现为对“个人主体”的探索。80年代初期,启蒙现代性又回到人们的视域,“现代性”一度成为文学主题,为文学提供了终极价值和梦想。但直到90年代以来的“后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性”的追问才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反思“现代性”,并走向多元价值判断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党建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不断适应新形势,转变工作理念,努力探索实践,创新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工作,需要结合专业学科特点,贴近学生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软件技术影响力不断扩大,软件人才供不应求。因此,高等学校软件学专业的党建工作需要贴近学科专业特点,增强思想引领,...  相似文献   

16.
从教育学史视角把脉当前我国教育学学科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能够发现教育学学科发展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教育学在文化传承上的断裂。新文科是应对当前科技革命、社会需求的重要策略,是对传统文科的更新与升级。聚焦新文科背景下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在教育学发展历史中挖掘既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新的教育学发展路径,坚守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坚持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工具取向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在坚持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形成跨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17.
《暗示》的批评文章,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文体”。在并不深奥的层面上,它最受注意,也最引起争议。具体说到《暗示》究竟“是什么”,不同文章有不同理解,有时同一文章也经常出现判断上的犹豫。在“文体”上,《暗示》的评论提出的另一问题,是它的出现能否看作“传统”小说艺术形式疲惫、衰落的一个征兆?答案似乎是,《暗示》于小说整体变革之间的征兆式关系是否能够成立,现在还不得而知。如果说《暗示》是一种“新的”文体,那么,对批评者来说,就需要寻找文本中的“新的”元素,观察各种元素如何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一些批评文章中被提到的几组关系有:“叙事”(具象描述)与说理,“真实”与“虚构”,片断与整体等。《暗示》的出版似乎意味着一个“事件”,原因是出于《暗示》本身的力量,部分则由批评的合力所促成。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历经了教学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做课”走向设计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过程;从提问、支离破碎地分析课文走向“整体感知”、重感悟、重积累;从“一课一得”走向“一课多得”;教案编写从千篇一律走向具有创意这一探索过程,它对提高全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对21世纪湖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继续探索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小说《拉格泰姆时代》充满了作者爱德伽.劳伦斯.多克托罗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具特色的历史修撰风格,他用极为巧妙的真实和虚构来描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二者之间形成完美的融合。本文将透过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拉格泰姆时代》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揭示《拉格泰姆时代》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充分展现作者的新历史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演进幅面加以审度,还是就地域文学的审美价值构建体系进行探析,作为地域范畴的“当代西蜀文学”都无疑是当代四川文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文学部落,并日益为文学界所瞩目。但作为一种更多地富于了地城文化价值意义的文学形态,它又有着属于自身的发展历史、演进律则、美学象仪和特出的个性内质。本文正是通过实证方法对它在地域文化内蕴、历史演进成因、现实发展态势以及成就与地位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当代性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探究,力图揭示它作为地域文学形态在边缘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意义和审美价值。并以此召唤对地域文学存在价值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