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前期,汉文帝为了拱卫王室,推行郡国并行制,始立河间国,封赵幽之子刘辟彊为河间王.在西汉的河间王中,不仅有酷爱经学的刘德,也有了骄横不法的刘元.而东汉后期的四位皇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皆为河间孝王刘开之后.这些是研究两汉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汝南郡处于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地带,社会经济和前代相比得到了较大发展,文化教育特别发达,出现了众多历史名人和高级官吏,对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儒法斗争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西汉前期,从汉高祖到汉宣帝,这几代皇帝都执行了法家路线。汉元帝以后,儒家思想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而法家路线则被封建统治者所抛弃。东汉初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挺身而出与儒家展开斗争的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4.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描绘汉代的江南是“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其实并非尽然如此,我们从苏州郊区土墩所出土的汉墓来看是非常密集的。釉陶系中常见的器物。如鼎、壶、罐、仓、灶、井、盆、瓿等大量出土。横塘与冶金厂附近有汉墓群。这许多汉墓出土器物,说明汉代生齿繁多,遍地而葬。再从人防工地挖到的汉井来看,如果标一张图,可以把苏城城厢内外标满,汉并分部密集,说明人口繁衍,生活居住环境并不稀疏。至于汉代早期苏南地区的生产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应该说司马迁所描绘的倒还是正确的。 一、两汉时期吴郡沿革 两汉时期,我国从割据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会稽郡以苏州郡为郡治。由于秦二世过度使用民力,秦二世的暴虐统治,苛法严刑,激起了苏州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他们在项羽领导下举起了农民起义的旗帜。项羽在公元前209年  相似文献   

5.
禁锢是指对犯罪者取消为官资格。禁锢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两汉尤其东汉时期发展为朝廷镇压士人的手段之一,且禁锢的范围有所扩大。禁锢打击了士人入仕的积极性,削弱了王朝的政治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社会上的复仇之风十分盛行,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透过这一现象,可窥见儒家思想在汉朝社会中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及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法律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关中的私学教育极为发达。私学的教师以名儒为主,占全国私学教师的25%左右。私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师们在教授生徒的过程中,也勤奋著述,积极地促进了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在两汉四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部分名儒为主的经学家族,尤其是产生了以家学相传的家族,为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关中的私学教育极大地补充了官学的不足,培养了大批人才,提升了关中的政治文化地位。同时,为古代关中的女子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两汉名实思想在先秦名实理论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论述主要体现在《淮南子》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淮南子》认为名所表达的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同时主张操名责实,并主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名实关系,同时看到了名实关系的多样性;董仲舒则对名号关系做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与先秦时期纯理论研究的理性因素相比,两汉名实思想主要是为了达到"正名以正政"的政治伦理目的,表现出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官吏致仕的现象,西汉时期官吏致仕制度正式形成。致仕制度既是汉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导致的身体状况不佳。汉代官吏致仕,形式上是主动退休,实质上是在礼俗和制度约束下的被动退休。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家养老的基本费用得到保障,保证其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而且很多官员受到政治礼遇,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汉代官吏致仕后死亡时也享有一定的丧葬待遇。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兰陵出现了一批造诣很深的儒学大师,他们或参与政事,或从事儒学教育,在历史上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与兰陵深厚的儒学底蕴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2.
音乐赋作为赋体文学的一个特殊种类,自汉代起就不断有人创作,受到文人的普遍喜爱。本文对汉朝音乐赋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音乐赋的定义、起源,然后总结了汉朝音乐赋的分类和范畴,最后对汉朝音乐赋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南越,亦称骆越,《后汉书·马援列传》注:“骆者,越别名。”它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即五岭以南直至今越南中部地区。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户215448,口1372289。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七郡有户375624,为前汉七郡户的1.7倍。口1931843,为前汉七郡人口的1、4倍(《后汉书·郡国志》对郁林、交趾两郡户口没有记载,著者暂按《前汉书·地理志》所载之数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4.
陇右自古是中原各王朝为自保和向外拓展的基地之一,两汉王朝为了自保和向外拓展,很重视对该地的开发,因此,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本文将从气候与农业、统治者与农业以及生产要素与农业等方面对其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关于匈奴人的社会文化的史料记载比较丰富,然而由于视角和评价尺度等原因,使得这些记载存在偏颇。匈奴人的价值观和国家观是其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匈奴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构筑了匈奴的社会文化。正确认识匈奴社会文化,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族群关系史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现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都有启迪借鉴之功效。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1.西汉时期尊师重教的标志;2.尊师重教风尚形成的历史原因;3.两汉尊师重教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由此系统地评价了两汉时期封建教育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7.
灾荒是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给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害,乃至生命的危害;荒政是封建统治者为防止、挽救这些损失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在两汉四百多年历史中,水灾、旱灾、蝗灾、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断袭来,人们经受了春秋以来自然界最沉重的打击。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显得无能为力,有的流离失所,有的嫁妻卖子,更有甚者“人相食”。随之而来的是封建经济波动,社会的动荡,直接威胁着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赈贷救灾的措施。本文在探讨两汉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封建统治者的这些“善政”后,旨在进一步探索两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同自然灾害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河西地区直到汉代才得以开发,依托于两汉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从武帝时代起开始进驻设置郡县,同时移民边疆组织屯田,并兴修水利和推广农业,这些使得河西地区在两汉时期后来居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两汉时期,河西走廊不仅是匈奴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主要基地,而且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在匈奴政权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占领河西走廊也就成了两汉政府的主要对外政策.河西走廊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与统治稳定,关系到匈奴的盛衰存亡,因而,汉匈双方为争夺河西走廊在300年间曾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以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廊远遁西方而为结局.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在匈、汉统治政权中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统治者们逐渐意识到忠心耿耿的大臣对维护统治的重要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了对忠君观念的宣传.许多大臣在统治者的宣传和灌输下自觉的将忠君看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主要表现在和平时期的直言极谏、推荐贤才、治理地方;乱世时的抵抗佞臣等。忠君的言论也屡屡出现在大臣们的著作、上书以及谈话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