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熊 《华夏文化》2016,(1):38-39
正对儒家经典《周易》的研究,目前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就有从具体概念入手来研究。现有从概念入手来研究《周易》的成果,主要涉及到"诚信"、"象"、"天地"、"周"、"小"等,对《周易》"中"概念的研究则不多见。此外,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形而上学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从具体概念含义的演变来考察儒学形而上学化趋势,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希望通过对《周易》"中"含义的解读,来显现儒学发展的形而上学化。  相似文献   

2.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鲁迅名作<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但孔乙己真的死了吗?欢迎大家走近'艺术人生'.我是朱军,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这一期的主人公是谁了……"……  相似文献   

3.
正"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这是咸亨酒店中身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唯一酒客对店内小伙计的发问。发问人是谁?不须多讲,大家应该都知道,那就是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落魄书生,本名不详。"孔乙己"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的一个绰号"。鲁迅先生提到的"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便是传统的习字蒙书《上大人》。民间通行本《上大人》作"上大人,孔(或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文本虽仅有短短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我的《〈论语〉读本》,这是在20年前我的《〈论语〉浅解》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0年来,我在学校从事中国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直没有中断对《论语》的学习、研究和介绍。回顾这20多年的过程,也有一些体会。围绕着百家讲坛的一些节目,展开了一场关于普及文化经典的讨论。其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经典与读者(听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注释、讲解、传授文化经典,目的全在于让读者(听众)了解经典,使经典得以传承。而要达到此目的,就要架桥;注释、讲解、今译都是架桥的工作。20年来,我也…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时期,《诗经》很少被称作《诗经》,当然,我们在《礼记.经解》、《庄子.天运》等中发现渐渐有了变化;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除过六首笙诗,共三百零五首。这三百多首诗的编辑整理,还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但大体上人们认为和鲁国的乐师有些关系。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相似文献   

6.
正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约前446—前385)是古希腊雅典的旧喜剧诗人。说他是"喜剧之父"或"喜剧之源"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说他的戏剧是"元戏剧"恐怕就得有些说明了,因为我们知道,有关元戏剧的说法其实是20世纪中期的事,准确地说,是有关后现代的事。在当代戏剧理论家阿贝尔看来,元戏剧的基本因素是:伪装、欺骗、角色扮演、操控、自我戏剧化等(见《元戏剧:戏剧形式新论》)。"热内和贝克特的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生活在二三十年代,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变得麻木不仁.其穿长衫而又唯一站着喝酒的特殊身份,不仅让短衣帮穷苦人看不起,连小孩子也看不起,更受长衫主雇的欺凌.因为窃书几次就被丁举人吊着打,最后打折了腿.这样本来就好喝懒做的孔乙己更是只有死路一条了.……  相似文献   

8.
每年春节前后,各种媒体上讨论鸣放鞭炮的文章就多起来.这些文章对鸣放鞭炮的危害性分析得越来越深刻,不准鸣放鞭炮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策也提得越来越具体,有的甚至要求人大立法、政府下令,不许再鸣放鞭炮.许多地方也这样做了.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收效甚微,而且一年比一年放得更加热闹.有些已禁放多年的城市,又重新开禁.这到底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作为经典引用传诵。可是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怎样解释才符合孔子的思想呢?我们选择两种不同的说法来解释这三句话。第一种解释:孔子说:学习了而且到一定时间就去练习和实践它,不是很愉快的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而我并不恼怒,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这样讲,三句话就没有必然联系,只是说孔子讲了对三件事的看法和态度。第二种解释:孔子说:一种学说思想和主张被社会所接受,就太令…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对书法略感兴趣的人,大多会说出汉隶、魏碑、唐楷之类的将时代与书体相提并论的若干术语。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自是有时代使然的缘故,那么,时代又是怎样  相似文献   

11.
关于这位诗人的死,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最早的说法,长期以来这也是唯一为公众接受的说法——诗人自杀身亡。第二种说法是不久前提出来的——他死于别人的枪杀。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生命的最后几分钟发生了什么事呢?早在1930年4月14日晚上列宁格勒的《红色报》就报道说:“今天10点17分,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居室里用左轮手枪自杀身亡……今天早晨他有事外出,不久即坐出租车返回,陪同他的有莫斯科高尔基模范剧院的女演员N。不久从马雅可夫斯基的房间里传来了手枪的射击声。女演员 N 随即从房里跑出来,呼唤紧急救护车,但是救护车未到,马雅可夫斯基就断了气。”  相似文献   

12.
罗志田 《中国文化》2010,(2):186-201
<正>傅斯年曾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说法,他的见解常受人误解(详后),但其特别强调史料的重要,窃以为仍应引起今日治史者的关注。实际上,若"史料学"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解读和运用,还真可以说是大体上涵盖了史学的主要内容。这正是傅斯年的意思,他曾把近代史学方法界定为"排比、比较、考订、编纂史料之方法",在此意义上,"近代史学亦可说是史料编辑之学"。①而从搜集到运用的整个史料处理进程,都牵涉到一般所谓"史识",愈到后面的环节就愈明显。若把对史料的处理提到史识的高度来认识,或更能理解傅斯年的意谓。  相似文献   

13.
人们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我家就有一本难念的经,而且这本"经书"的厚度还不小呢!现在,就让我来讲一两页吧. 南无阿弥陀佛--请看这页"经书",星期六全家放假,妈妈来了个总动员--整理这个被我们折磨了一个星期已变得非常"狼狈"的家.妈妈一声令下,我们都干了起来.但是,"一家之主"的爸爸,竟躲到客厅看电视去了.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以后的中国新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风格卓异而且富有时代敏感的优秀作家。她的作品不仅长久地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而且也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读者的兴趣,受到了中国文学研究者的注意。最近,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被中国中央实验话剧院改编成了话剧搬上了舞台。在首轮演出的一个多月中,这出强有力地抓住了观众并使他们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的好戏成了北京话剧界乃至文艺界的一个兴奋而激动的话题。剧评家们纷纷撰文盛赞它;现代文学研究者按照各自的思路探究着它成功的奥秘;有些热情的观众则一遍又一遍地到剧场去观看。有人…  相似文献   

15.
杨子东 《大理文化》2013,(12):13-18
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这是大理州文艺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也是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6.
一我觀察到的西方某些學者研究"中國學"的三個新視點 中國學術思想要走向世界,也許應對"海外中國學"有所瞭解.最近閱讀了一些這方面的材料,有些想法,很想和大家討論.  相似文献   

17.
一年一度,我都要去赶三月街.三月街,已成了大理人的一个情结. 步入三月街的街门,我便看到了“观音古市”几个篆书大字,很多人或许都会忽略,但于我而言,这却是我的兴趣点所在. 研究或关注大理文化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理人对什么事都讲究个说法,都要像树有根、水有源一般让每一件事情都有个来龙去脉,从而让子孙后代懂得溯古知源,懂得归去来兮.而且一般只要是有些历史的文化现象或习俗行为,其源头,必定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大概就是大理文化之根,就深藏于宗教迷宫之内的最好明证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参透了大理宗教的本质,也就领悟到了大理文化的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18.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从传统跨入现代有两个标志:在政治上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与文化上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很明确,先例也很多,例如法国大革命、"土耳其青年"(Young Turk)革命,和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就复杂多了,因此它的性质有种种不同说法。最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它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胡适很可能就是这么看或者期待的:例如,他所指导、推动的学生杂志《新潮》就有Re-  相似文献   

20.
领略清晰舒适的“视”界——眼镜今昔谈王心喜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窗户出了毛病,当然要修理,那就需要配戴眼镜来矫正视力。不过时至今日,眼镜越来越突出它的新功能——装饰。戴一副适合个性的眼镜,能使人们更有性格,更具魅力。关于眼镜的起源,人们有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