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赵璐阳 《新闻世界》2014,(3):139-140
践行广告道德,本是媒体建构其公信力的要求,但是近年来,我国商业化媒体的广告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目前我国《广告法》中对于媒体广告道德自律的规制,以及学者们对媒体的建言,基本上忽略了商业化媒体践行广告道德的困境。这些困境来源于财政、利益、监管、机制、从业人员、政治等方面,在内忧外困背景下,唯有对商业化媒体正确定位,尊重其运行规律,并培育广告道德氛围,方能使其走出困境,完善广告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3.
《新闻天地》2010,(5):70-71
江苏卫视因为《非诚勿扰》一炮打响,来相亲的部分男、女嘉宾也因为《非诚勿扰》一夜走红。这一档婚恋交友节目,不经意间正在开创中国本土真人秀节目的春天。说话大胆出位的马诺,爱打抱不平的武潇,相貌最出众的马伊咪、发言理性的谢佳等女嘉宾,  相似文献   

4.
所谓"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过多,人为制造笑料、噱头、"戏说"过滥,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甚至用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令收视率增高。①泛娱乐化是近年来电视节目的趋势,其中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以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为例,对这一社会现象做初步分析,同时揭示泛娱乐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中,笔者主要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整改前的节目为文本,认为除了普通的身体快感体验,《非诚勿扰》为男性和女性受众提供了开放性的文本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各自生产意义,结合时下的社会,并生产快感。这不同于以往真人秀节目的深层快感产生机制,是《非诚勿扰》受到追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进行探讨,阐述了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下的发展,并以《非诚勿扰》为例解释了电视相亲类节目热播的社会背景及原因。认为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背景下不仅应满足受众精神消费的需要,还应担负起建立社会正确道德价值观标准,完善道德建设监督体制和自律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公益传播的模式,为整个社会营造出一个"人人可传播、人人可公益"的大环境,推动公益在全社会的普及.但是,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公益传播也存在明显的伦理困境,各种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本文分析我国社会化媒体公益传播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推动我国公益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影<非诚勿扰>以嵌入式广告的方式较为集中展现了海南等地的形象,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打造一个地方形象时,要努力利用电影这种传媒样式"走出去"和"请进来".  相似文献   

9.
媒体道德辩护—兼论传播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媒体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们的社会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成为至少一种传媒的忠实“俘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大众传播活动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类组织普遍性的传播参与,传播道德问题显得日趋突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因为职业自律、侵犯公众隐私权、传媒的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等等道德“罪行”,大众传媒被推上了当代社会的道德法庭,正接受社会的道德审判。在这里,每个人都成了理所当然且理直气壮的审判官。诚然,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不仅囿于报道、劝说、陈述、娱乐,人们还有理由期望它能把握事实总体上的责…  相似文献   

10.
林玲 《东南传播》2013,(8):62-63
2010年以来,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为代表,在中国的电视荧幕上掀起了一股"电视相亲"热潮。与以往的"电视相亲"节目不同,这些节目以一种全新的婚恋交友节目类型出现,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同时也吸引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很显然,这种节目类型在中国电视节目类型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个显著的个案。本文从"80后"、"90后"的情感婚恋、价值观念的呈现与交锋、具有"品牌效应"的主持人选择两个层面展开论述,试图探究新的婚恋交友节目热播背后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邓涛 《新闻爱好者》2011,(11):28-29
“相亲”是2010年中国电视的关键词。而江苏卫视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节目推出后持续攀升的高收视率引起了学界、业界和民间的广泛探讨。但是,节目的真实性、话题性以及其中透视出的婚恋观、价值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将以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为理论基点,对《非诚勿扰》做传播学视角下的解析,并从传播伦理的角度探讨节目所处困境的解困之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婚恋类节目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非诚勿扰》的出众之处,给婚恋类节目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思路。只有不断从形式和内容上拓展新亮点、更好地反映生活,婚恋类节目的生命力才会更长久。  相似文献   

13.
《101个人生悖论》是马丁·科恩的一本伦理学著作。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是他的另一本书《101个有趣的哲学问题》的续篇,不仅都是101个问题,而且在体例上也是一致。这里所谈的伦理问题其实是哲学问题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2006,(9):43-43
《青年记者》2006年第3期发表孤独水的文章《去他的时尚,还有杂志》。 文章说,时尚这简单的两个字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现代与否的代名词,时尚杂志似乎已经成为了青年男女的惟一读物,时尚也已经成为了一部分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和生活方式,而且这部分人正在逐渐地膨胀……  相似文献   

15.
自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而竖起舆论监督大旗以来,《南方周末》紧随其后,各地方媒体的舆论监督一度呈燎原之势,1994年也被称为"舆论监督年"。但是之后媒体舆论监督正逐步走向低谷。媒体上的舆论监督栏目便纷纷更弦易辙,或改版或弱化,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集体失语已成媒体的"同一首歌",媒体已步入"后舆论监督时代"。①但是在舆论监督上的集体撤退不是媒体的常态,无论对媒体还是对社会,都是  相似文献   

16.
"相亲"是2010年中国电视的关键词。而江苏卫视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节目推出后持续攀升的高收视率引起了学界、业界和民间的广泛探讨。但是,节目的真实性、话题性以及其中透视出的婚恋观、价值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将以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为理论基点,对《非诚勿扰》做传播学视角下的解析,并从传播伦理的角度探讨节目所处困境的解困之道。  相似文献   

17.
江苏卫视的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根据央视索福瑞34城市收视率调查统计,3月27日《非诚勿扰》全国平均收视率为2.48%,超过《快乐大本营》(2.08%),连续3周成为全国卫视综艺节目收视冠军。《非诚勿扰》的火爆,得益于其较好地把握了市场需求、新颖的内容设置和主持人与嘉宾形成的谈话场。  相似文献   

18.
江苏卫视的电视交友栏目《非诚勿扰》,在经历了2010年的整顿风波之后,不仅没有淡出观众的视野,反而因其在节目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调整在同类节目中更加引人关注。作为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整改后的《非诚勿扰》在实现服务功能的同时积极开拓自身的文化意义,产生正面的社会影响并有效引导电视观众,从而找到了该节目真正的立足之本。本文试图从人文关怀、女权主义与男权社会的关系以及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几个方面分析《非诚勿扰》栏目的文化内涵,从而解释其获得成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里蕴涵着一个主角单一、层次明晰、戏剧冲突不断的故事,一个男人和24个女人的故事,主角是男生,配角是女生。在故事的演绎中,男生拥有最后的选择权与拒绝权,而女生则只拥有相对有限的拒绝权。看的主体永远是男性,而被看的客体永远是女性。  相似文献   

20.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行业期刊逐渐陷入了受众减少、影响力下降、盈利模式遭受重创等困境.该类期刊融媒体进展缓慢,与刊社对媒体深度融合的认识不到位、对融媒体发展路径缺乏有效探索、无可复制模式参考等原因分不开.文章通过对10家林业期刊的随机问卷调查,结合自身办刊实践,提出构建以特色内容、合适技术、优秀团队和畅通机制为架构的行业期刊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