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人类语言与高级心理机能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可以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即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低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和一切动物都具有的心理机能,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的特征。事实上,人与动物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经由“刺激→加工→反应”这一套反射系统而构成的。所不同的是,动物对刺激的加工只能通过知觉的方式,而人类对刺激的加工不仅仅有知觉的形式,还有言语思维的加工。  相似文献   

2.
一陌生的生活环境环境心理学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均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和心理反应,而压力则是由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所共同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的波动。有心理学研究人员认为,压力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应付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内心紧张和压抑状态"。行为局限理论则认为压力和个体控制环境的效能有很大关系,当个体控制环境的能力和行为失败时,很容易引起负性的情绪体验,当个体在进行控制环境进  相似文献   

3.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是指人随着环境的变化,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改变其活动的一种现象。人对环境的适应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二是改变环境;三是改变自身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在这三个方面都不能改变,个体心理同客观环境不能协调一致,就会发生不适应或适应不良的现象,导致心理适应的问题,即所谓心理不适应。 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在心理上很难一下子适应,无法迅速开始有效的学习,一些严重的心理适应不良者,还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入学后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心理不适应的主要表现,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心理辅导中,如何使学生在自我适应和适应环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对个体的自我概念、社会适应性等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但个体的适应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涉及的心理因素较多,因此,本文拟从理论上对个体适应的含义、心理机制及其相互联系等问题作比较概括的分析。 一、人类个体适应的含义 “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一切有机体都必须适应它们的环境,才能生存、繁衍。动物的心理活动使其能在环境中探究、定向,作出合适的反应。人类是动物演化阶梯的最高阶段,它不仅具有生…  相似文献   

5.
我从一名侃客那里听来这种说法,说上帝刚开始创造天地万物时,并没有想到创造人这种动物,而且也没有创造老虎这种动物。那时成千上万的动物都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虽然在蛮荒时代,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大家得应付大自然各  相似文献   

6.
一心理学意义上的紧张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6卷256页上是这样来解释“紧张”在心理学上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生理表现的:紧张刺激或紧张状态又称为———应激(stress),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中指任何可致机体正常功能紊乱的过劳或干扰因素。人类将心理防御和生理防御结合起来,形成对肠理和心理应激的反应。如果应激过程过强防御应激不当,就会造成身心疾病或精神障碍。紧张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现代社会技术中一个特别复杂得现象。一个人能否成功地控制紧张情境,无疑对其心理和生理状态都有深刻影响。紧张是人类和动物经受和体验的一种心理生理状态。在人类,由于心理意识的复杂作用,紧张成为一种带有不愉快色调的、带有压力性质的情绪状态。在紧急情境中,应激(紧张)导致知觉狭窄,行动刻板,注意力被局限,抑制在正常情境下应付策略的变式选择,减少思维利用的线索,导致心理操作效率的全面下降。导致应激(紧张)的刺激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以及社会文化的诸因素。但是这些刺激物通常不能直接引起应激。在应激与刺激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介因素,如个体健康、个性特点、生活经验、应对能力、认知评价、信念以及所待社会性支持的质与量等,均可引起重要调节作用。应激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的标准作过这样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人的健康应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康。人不最简单的、独立的,也不是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进行的特定代谢过程的生物有机体,而是不断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精神的和身体的复合体。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必须在其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对所感到的环境刺激,有选择地相应地作出各种心理和生理的反应。人类疾病是有机体在与自然环…  相似文献   

8.
动物对外界的很多反应是后天的,而有些行为是遗传的,不过动物要表现出这些行为还需要受到外界的刺激。遗传的力量在人的发展中是不可否认的,先天遗传的各种人的生理构造.人类世代相传的智力、个性、体质等.人类文明所带来的人的机体的进化等.给人的后天发展提供了各种发展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是为什么只有人类才能区别于动物语言,具有独特及超常的思维。即使与人类最接近的“猩猩”.也不可能在人类和教育下发展成与人类相仿的智力或人类的语言,如:把黑猩猩与人类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环境里养育.或特意支教黑猩猩们说话。  相似文献   

9.
1.学说的一般性质皮阿杰本来是研究动物学的,所以,他在研究人类的行为时,总是将人类行为放在其他生物行为的更广泛的关系中来考虑。对他来说,关键的问题是:动物如何适应他们的环境?人的智力也被看成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必须着重指出,皮阿杰所关心的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他不是把注意集中在人们一般都知道的“智力测验”上面。皮阿杰致力于发现——并加以说明——人的智力的正常发展过程,他坚信智力发展的正常过程是存在的;我们的智力发展是依  相似文献   

10.
蔡素文 《江苏教育》2023,(30):73-74
<正>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认知行为疗法目前已成为各个心理治疗与咨询流派中的颇具影响力的主流学派。艾利斯和贝克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艾利斯认为,人们的不合理信念往往会导致不恰当情绪和行为反应。贝克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自适应不良的认知。国内学者陈福国在《实用认知心理治疗学》一书中提到,认知行为疗法是以情绪、行为和认知这三个通道来解释人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适应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的能力,即个体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生活需要的应付和适应能力。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他们各个年龄阶段相应的心理发展的综合表现。因此,孩子智能的判断很多也基于社会行为的成熟状况。如果孩子既没有器质性疾病,又无社会心理的损害,其智能的发育主要以适应功能的发育来判断。  相似文献   

12.
一、学校精神文化的解释范式精神一词,内涵丰富,统指人类的一切精神现象。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之处,就是人有思维、有思想。因此,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实质之所在,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组织文化等实质都在以不同形式体现着精神创造。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它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心理层面,即人  相似文献   

13.
一切有机体的活动之中,都有学习活动的存在,这种学习活动是有机体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一种手段。有机体在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经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凡不能根据主体的先天反应倾向、成熟或暂时状态(如疲劳、酒醉等)来解释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皆可称为学习。这是就人和其他动物共有的学习活动来说的。而人类却具有动物无可比拟的学习能力,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没有学习就没有今天,因此学习对于人类来说更有着特殊重  相似文献   

14.
人种也称种族,是指具有同一起源的人类,受迁移流动的影响,各自生活在条件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在其体质形态等某些方面产生了一些具有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现代科学证明了人与猿是同祖的。人类的进化与环境演变密切相关,归属于人科的原始类人猿动物,出现在渐新世晚  相似文献   

15.
多数家长和老师常常对学生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和心理反应感到疑惑和焦虑 ,为他们的成长和前途感到担心而又束手无策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这些行为表现的呢 ?这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拿破仑·希尔说 :“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作出积极反映的人 ,便是心理健康的人。”“而有少数人 ,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环境 ,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均与常人格格不入或不协调。他以固定的思维方式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在知觉与思维方面产生适应功能的缺损 ,或增进自觉的痛苦 ,并作为倾向组成对自己对社会都不公正不得体…  相似文献   

16.
一、认知疗法概述 认知疗法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主要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是基于细胞、组织、器官、人际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构想。在新千年中 ,人们最关心的是行为、环境、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促进疾病的恢复、保持心情愉快以及抵抗疾病中的作用。应付压力机制与社会、行为因素密切相关 ,该机制可以很清楚地说明外部环境压力和由某种心理反应而引发疾病的情形。压力和消极心理及社会因素对身体和细胞的免疫状态和功能方面都将产生影响。未来几十年我们不但要关注行为和心理社会因素通过神经生理机制对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而且更有必要揭示有利于健康和人体机能最佳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综合因素。此外 ,还应推进初级预防科学。  相似文献   

18.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儿童的智力也不能例外.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但在生物界中又居于一个独特的位置.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切动物(植物),在生存竞争中,那些具有能适应其环境变化的能力的,才得继续生长,留传下来,否则不免趋于灭亡.动植物既由于这样受环境所左右,所以离开了环境的变化,虽有遗传素质,其发展也是无从实现的.它们整个发展史走不出生物学史的范围之外.但人则不然,人由动物的适应自然环境,而发展到能改造环境来适应自己时,就超越了生物学的境界,而其发展也和一般生物的生长大不相同了.  相似文献   

19.
寄宿制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宿舍,过上集体生活,难免不习惯,依赖他人,有想家的思想情绪。寄宿学校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封闭式的,学生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友谊和关怀。可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常由于心理健康欠佳,人际关系不好,导致有焦虑、恐惧、孤独之感,有的甚至对人有怀疑、敌对、攻击之举。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有近半数以上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及问题行为,如厌学,离家出走,与家长、老师情绪对立,拒绝接受其教育,甚至还出现过自杀事件。这些情况在寄宿学校学生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寄宿制学校学生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发展是生长着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脆弱的或有缺陷的人格往往跟其所生活、学习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不论是由家庭进入小学,还是由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发生变化,需要在短期内很快适应,并完成个人角色的转变。如果没有做到这点,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有的烦躁、不安,有的变得抑郁,有的变得喜怒无常,无缘无故地乱...  相似文献   

20.
韩敏婕 《甘肃教育》2009,(10):56-56
展示设计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的“时空艺术”,是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人类的需求创建出一定的人工环境,以此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思想和行为要求的一种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