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总结网球的发球技术和战术,在此基础上,深化研究发球技术理论体系对于网球技术的影响,指导网球实践技术活动。在发球技术环节的传统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重点从更新和深化相关内涵,丰富相关网球发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男子网球竞赛中第二次发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  周淼 《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54-55,57
运用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5年年终世界排名前八的网球运动员和2005上海大师赛冠军——纳尔班迪安的二发进行研究,并探索世界男子网坛第二次发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二发在网球运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稳定性和攻击力往往左右着比赛的胜负。  相似文献   

3.
网球发球动作的生物力学与解剖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球在网球技术中,是唯一由运动员自己掌握,不受对方制约的重要技术,发球技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的胜负。通过对网球发球动作进行生物力学与解剖学的剖析,对部分业余优秀选手与世界强手的发球技术的比较,找出差距所在,提出解决的对策。为我省普及阶段网球发球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发球是网球运动中较难掌握的技术之一,发球的动作速度、用力协调性和动作节奏是发球的关键技术环节。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知识,对网球发球的技术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创造网球协调发力的条件,加快“鞭打”环节的动作速度,运用合理的动作节奏和战术策略,对提高网球发球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影响发球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等方法主要从发球的技术动作、发球的落点和旋转等方面出发,分析和探讨了网球运动中发球质量的影响因素,从而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发球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以《状态-特质焦虑调查表》为主要测试工具,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浙江师范大学第五届网球锦标赛男子网球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对网球比赛中发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赛前的状态焦虑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球有重要影响,状态焦虑与发球得分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把微格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在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网球发球教学中,经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其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引入优化后的微格教学方法后,实验组的三种网球发球技能效果有着显著性提高,并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别了解末端释放训练和不同负荷强度的传统抗阻训练对高水平男子网球运动员平击发球速度与准确性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及其最佳时间节点的变化。以7名高水平男子网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4×6混合实验设计,利用手持式雷达测速仪与记录表分别对对照组、实验组的Pre与Post3、6、9、12、15 min时间节点上的平击发球速度与准确性进行科学验证与监测分析。结果发现:(1)对照组在12、15 min时间节点上的发球速度与Pre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12 min节点上的发球准确性与Pre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末端释放训练组的发球速度在6 min节点达到了峰值,9 min后逐渐下降,3、6、9、12 min时间点均与Pre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5 min节点上的发球准确性达到了峰值,与Pre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30%1RM传统抗阻组的发球速度在6 min节点达到最高值,之后保持平稳变化,在15 min时达最低点,6、9 min与Pre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6 min与3 min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6个时间节点上的发球准确性呈波浪式变化特征,在12 min时达到了峰值,其中,6 min节点的发球准确性与3 min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2 min与Pre相比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80%1RM传统抗阻组发球速度在3 min节点最低,然后缓慢上升,并在12 min时达到了峰值,9、12、15 min与Pro相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发球准确性在6 min达到峰值,与Pre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5)在3 min和6 min节点上末端释放训练组发球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80%1RM传统抗阻组发球准确性在12 min节点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末端释放训练明显提高了高水平男子网球运动员3 min、6 min和9 min时间节点上的一发球速,其中在6 min节点上达到了峰值,明显早于大负荷(80%1RM)传统抗阻训练在12 min和15 min的最佳PAP节点,末端释放训练和传统抗阻训练对网球平击发球准确性的PAP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找到专项体能测试中与网球发球球速的相关指标,为网球运动员发球技术训练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名优秀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素质进行测试,并对其发球速度进行记录和分析,将测试指标与发球球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球球速与部分专项测试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部分专项体能素质指标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发球球速有密切联系,建议在提高运动员发球速度的训练过程中优先选择这些动作作为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对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07、08级网球专修学生发球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部分网球专修学生的引拍动作不规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动作概念不清和身体素质较差,尤其是腹背肌力量、上肢力量及协调性差。  相似文献   

11.
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采用高速立体摄像和现场调研等方法,对我国男,女网球选手的发球技术进行了分析,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抛球,击球动作技术冯及动作节奏问题的本质做了探讨,认为抛球高度落差过大是造成球爆发用力动作不连贯的主要根源;提高发球重点是要发挥躯干力量,就采用螺旋式向上用力技术,上技心地球折有最后加速功能,但更重要的是控制用力方向和球的落点;新、旧发球技术在用力节奏上有着本质性区别,新的发球动作节奏更符合动作作目的和人体  相似文献   

12.
简易网球自动发球机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才烈  陈涛  张铖  付豪 《体育科研》2008,29(5):71-72
针对网球训练的技术要求,研制了简易网球自动发球机,并对其基本结构、发球的频率、角度、力量等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实验证明简易网球自动发球机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提高网球平击发球成功率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蒋中伟 《体育科学》2000,20(4):41-43
运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不同初始条件下平击发球轨迹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击球点越高,发球成功率越大,发内角球比发外角球成功率大,在一定范围内,宁可降低击球点高度而使击球点靠近球网,可提高发球的成功率。给出以不同初速度和高度发球时球拍角度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4.
浅析发球新规则对乒乓球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乒乓球发球新规则出台后,当今世界乒乓球技术产生的变革及今后乒乓球技术发展趋势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不同落点(T内角、Body追身和Wide外角)网球侧上旋发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规律。方法:采用2台三维高速摄像机拍摄10名网球运动员侧上旋发球技术动作,使用北京体育大学视讯解析系统采集运动学参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和归一化处理等(Fc=10)。结果:1)抛球引拍阶段:抛球时左肩水平投影角呈显著性差异,左肩、右肩和左膝关节角速度变量呈显著性相关(R=0.82),站位方式无显著性差异;2)"挠背"阶段:不同落点发球时发力顺序协调一致,由下至上逐步将力量传递至击球点;3)挥拍击球阶段:击球时刻不同落点间分速度和击球角度差异性显著,外角侧旋>追身侧旋>内角侧旋,内角上旋>追身上旋>外角上旋,外角Angle>追身Angle>内角Angle。击球点高度与身高的倍数为外角(1.32)、追身(1.25)和内角(1.21),击球点由内至外逐渐向右偏移;4)随挥阶段:击球后重心位移和速度分量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膝关节角度变化均值39.7±1.8°。结论:我国高校网球二级运动员亟需储备发球隐蔽性、击球点空间位置、挥拍轨迹和击球速度分量等方面的意识体系。应当继续以运动生物力学为手段加强网球各类型发球技术动作、各环节运动特征和发球所致损伤因素等进行系统化和精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录像解析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女子网球选手李娜在2012、2013两届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发球技术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两届比赛来看,李娜的发球技术运用趋向攻击性,各项发球方面的技术统计都表明其发球技战术运用的进步,这是李娜能在2013年澳网再次取得亚军成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within six body component actions for the overhead serve in tennis and to determine if such actions should be validated through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sequences, hypothesized for two components during the preparatory phase and four components during the force production phase of the overhead tennis serve, were used to classify the videotaped serving actions of 30 male and 30 female tennis players. Sequences hypothesized for the Preparatory Trunk, Elbow, and Forearm/Racket actions met the prelongitudinal screening criteria proposed by Roberton (1978); Roberton, Williams, and Langendorfer (1980); and Langendorfer (1982). Sequences for these component actions should be validated through longitudinal study. Steps within sequences for the Preparatory Backswing, Trunk for Force, and Feet/Legs are apparently misordered or not characteristic of a developmental process. Further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hese component actions prior to longitudinal study i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2006年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的表现,针对女网选手普遍存在的发球技术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方略。建议对罗迪克式的发球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并在我国的网球运动训练实践中推广,以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