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博览     
电视新闻忽视观众感知的主要弊病研究观众看电视新闻时注意的行为方式很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在采编过程中更尊重观众的感知特点。当前电视屏幕忽视观众感知特点的主要弊病:一、声画两张皮,平分秋色。电视新闻无疑应是以图像为主声音为辅,然而,当今的大多数新闻声画两张皮,以图像填声音,大多应着重突出图像的新闻图像没能充分突出,图像模式化,  相似文献   

2.
博览     
五 W 一 H 的认识作用五 W 一 H 六个要素在认识中可以作为三个层次。具体地说,Who、What、When、Where,属于第一个层次,它们确定一事物的几个最基本的特征,规定了一事物在时间、空间中的具体存  相似文献   

3.
博览     
制定新闻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新闻要立法,是各方人士的共同呼声,更是新闻界多年来的愿望。但是,起草工作举步维艰,从一九八四年研究起草到现在,连初稿都未能问世。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在有关新闻立法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认识不一。分歧最突出的有以下四个问题; 一、关于立法目的,一种意见认为,宪法第三十五条中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新闻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的延伸.制定新闻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这种权利和自由。另一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新闻自由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新闻自由,而是一些报纸和记者滥  相似文献   

4.
博览     
新闻活动须站在历史高度宋晓男在《新闻与历史比较的启示》一文中谈到,新闻活动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这就首先要求新闻必须对历史负责。今日之新闻,必须是明日之良史、信史。新闻既要为今人提供新鲜的报道,也要为后人留下翔实的史料。新闻评论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从历史的高度向新闻提出了真实性的要求。新闻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的第二个含义是,新闻不仅要在报道具体事实时努力做到翔实可靠,向历史负责,而且还应当在评论、分析新闻事实时,努力做到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历史运动的某种变化。  相似文献   

5.
博览     
新闻传播与人的社会化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新闻传播是影响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新闻传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几乎涉及到了社会化的一切方面,而且伴随着人的一生,在社会变迁中,这种影响尤为显著。与社会化的内容相比,新闻传播的内容要更广泛,报纸要有适合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人的多种类型,广播、电视也要有为不同的人安排的丰富多彩的新闻节目,人们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相似文献   

6.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三是‘版面观念’。现在记者写东西,摆在  相似文献   

7.
博览     
努力增强法制新闻的社会服务功能 (一) 析案讲法,进行系列报道。社会上的矛盾现象常有一定的趋向性,集中归纳某一方面的普遍性的矛盾纠纷案例,以析案讲法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系列的专题报道,能够比较全面地帮助广大读者运用法律正确处理问题。 (二) 以征答的形式,进一步提高读者的法律知识水平。经过普法教育,许多读者学习了一些法律常识,但知之不多,对运用法律解决具体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可是困难很大。还有遍布在乡镇上的法律服务所,遇到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许多问题在法律条文上找不到现成答案。这些读者都希  相似文献   

8.
博览     
北京亚运会的主新闻中心在亚运村的西南角、北四环路北,一座八层楼高的土黄色建筑已经拔地而起,目前正在进入紧张的室内外装修阶段。这座建筑就是北京亚一运会组委会总部和主新闻中心昕在地。主新闻中心将设在这座新楼的一、二、三层和地下层,面积达二万平方米。主新闻中心有约三千平方米的地方供各新闻机构租用,可设立办公室。世界各地的主要新闻机构、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新闻机构都将可以在楼内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立  相似文献   

9.
博览     
「本质真实」的争论源于概念混淆孙旭培在《「本质真实论」剖析》一文中认为,概念的混淆是造成新闻学中「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争论不休的一个原因,「本质真实」的概念严格说来是不能成立的。新闻学本来有自己常用的范畴,如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等,而真实性要解决的只是是否  相似文献   

10.
博览     
我国新闻学发展现状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现状怎样?总的来说,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正处于从传统理论进入现代学说探讨的「拉锯」阶段,并从「书斋」走向社会,使新闻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已得到了正式承认。第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为所谓「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正名到向西方新闻学的引进和借鉴。在实践方面,引进了西方盛行的全盘采访、立体写作、中性新闻以及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等形  相似文献   

11.
博览     
记者怎样认识英雄?诸晓在《变革观念才能打破模式》一文中认为:「穷、苦、脏、累、死」成了英雄的一种模式,主要还是要从记者的观念上去找原因:一是记者如何理解英雄人物的时代本色;二是记者如何从自身陈旧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时代的英雄不仅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具有献身国家、事业的强烈事业心,而且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很少受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站在前  相似文献   

12.
博览     
评论的冲动评论带点感情色彩,其论点将更加鲜明。但是,新闻评论,特别是党报上的政治评论,它既要有感情,也要善于控制感情,切忌冲动。因为「冲」应有「冲」的方向,「动」要有「动」的范畴。写评论要讲究准确性,注意政策,尊重事实,尽最少用些极端词句。评论的冲动,其实是评论员的冲动。这就要求评论员在冲动时,学会控制,先凉一凉,冷静地想想党和政府的政策,想想背景和前景,想想读者的承受力和消化能力;还应掉换一个位置,站在评论对象的地位上想想他们会不会心服口服;还要从历史的角度,想想评论发表若干年后还站不站得住脚。  相似文献   

13.
博览     
新闻改革如何深入? 文汇报总编辑马达在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会上说: 对新闻传播工具的功能、作用和效应的认识和评价,在观念上要有改变。报纸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从最重要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上说的,但这并不包括报纸的全部内容、功能和作用。它应该有满足人民对传播信息、传播知识、文化娱乐等多方面需要的功能。各种报纸应  相似文献   

14.
博览     
记者怎样认识英雄? 诸晓在《变革观念才能打破模式》一文中认为: “穷、苦、脏、累、死”成了英雄的一种模式,主要还是要从记者的观念上去找原因:一是记者如何理解英雄人物的时代本色;二是记者如何从自身陈旧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时代的英雄不仅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具有献身国家、事业的强烈事业心,而且在  相似文献   

15.
博览     
逆反心理什么是宣传中的逆反心理?卢纯田在《逆反心理分析》一文中认为: 读者对与其原有价值标准相抵牾的宣传,有时受思维定势的支配,会不加思索地发出抵制,这就是逆反心理。它所产生的定向的心理反射,总是随着传播者主观意图的贯彻而日益增强,宣传得越多越深入,抵制也不断强化,以致产生与传播者主观意图完全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博览     
马克思论报刊与人民译文新论有几段马克思论报刊与人民关系的话,经常被引用,但现有中译文有几处明显的不准确,影响到对马克思新闻观点的理解。一、‘出版物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表露。’(《马恩全集》)第一卷五十页)其中‘英勇喉舌’可译为‘毫无顾忌的表达方式.’‘公开表露’可译为‘公开的形态’。马克思的这句话是要说明,出版物(可译为‘报刊’)本身应该是表达人民精神的可以看得见的物质形态。现在的中译文体现不出马克思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博览     
徐惟诚谈一九九○年进行舆论引导所做的几件事徐惟诚在全国青年报刊总编辑研修班的讲话中,谈到一九九○年关于舆论引导的一些做法时,说:我们无产阶级的新闻则要求绝对真实,用真实材料进行舆论引导。这几个月就是这么做的,主要是这样几件事:  相似文献   

18.
博览     
报纸新闻是不是商品! 新闻的商品性问题,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就有人提出过。一九八二年以来,新闻界又重新开始讨论,现将讨论中谈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①新闻属于意识形态,而不是商品:杨飙认为:新闻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存在「转手」和「过渡」形式的交换。樊勇修认为:我国新闻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所以不成其为商品。  相似文献   

19.
博览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博览     
识别新闻价值的三种意识 (一)增强‘喜新厌旧’的意识,识别新闻稿件自身的价值。构成新闻价值最重要的因素是新闻事实的新。我们所追求的‘新’,或是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或是过去发生,刚才发现的;或是当时公众所关注,欲知而未知的事实。追求‘新’,并非猎奇,要像导游一样,把‘游人’逐步引入更新的意境,让受众永远没有厌倦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