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庄章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南方方言的读音情况复杂,如果从音类着眼,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读音类型:(一)知庄章三分型;(二)二分型,包括三种情况:⑴知、照对立型⑵知二庄、知三章对立型⑶开口、合口对立型;(三)擦音游离型;(四)合一型。  相似文献   

2.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知 ,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 ;行 ,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明代哲学家王守仁 (王阳明 )提出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1 ] (传习录上 ) “知之真切笃实处 ,即是行 ;行  相似文献   

3.
新編中学地理課本以自然地理知識为基本内容。自然地理知識包括普通自然地理知識和区域自然地理知識。这里所說的普通自然地理知識,主要是指关于地球本身的一般特征和地球表面主要地理现象的分布規律(以下簡称地理規律)的知識。这一部分知識,不仅是学  相似文献   

4.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即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即行),引导他们做到言行一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足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结果。而知、情、意、行在形成人的思想品德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和互相转化的。道德认识(即知)是产生道德行为(即行)的依据,而道德行为(即行)在实践过程中,又巩固和发展了道德认识(即知)。思品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知行统一,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深化思品教学。  相似文献   

5.
知识三重观认为完整的知识由“内容之知”“能力之知”和“价值之知”共同构成,与“内容之知”共生的“价值之知”(包含“品格之知”)和“能力之知”对应学科核心素养,这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能获得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相一致。现有中学化学课程的主题或模块结构契合知识三重观的分类标准,而且课程内容总是“内容之知”“能力之知”和“价值之知”同体共生的。指向“素养为本”的课程实施,应该基于知识三重观视域,从“内容之知”“能力之知”“价值之知”三个方面发掘和组织课程内容,为知识素养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脑筋急转弯     
(1)什么海里没有鱼?(2)吉普车在急转弯时哪只轮子没转动?(3)什么你不知,我知:天穗凸,地知?鞋 艘毪脑筋急转弯@江帆  相似文献   

7.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p.1516)。数千年前,古人就倡导教学相长的教师专业成长观。时至今日,在  相似文献   

8.
长沙、湘潭两市毗邻,语音面貌近似.它们在知三章组读音上表现基本一致,中古开口呼大致分立ts、ts‘、s(知二庄组) 和t(s)、 t(s)'、(s)(知三章组) 两组.综合比较湖南长潭地区的语音及其变化,发现知三章组读音 (t(s)系) 虽然一致,但长沙话的t(s)是由ts而来,这是受权威方言影响发生的权威逆转.而湘潭话的t(s)是由t(s)或t(s)演变而来,这是一种自然音变.  相似文献   

9.
在行、知、言三域的框架下,“也就是”是由概括说明义(行域)、主观小量义(知域)、唯一排他义(言域)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构式系统。其中,行域说明义为基础义,经过基础义原型构式的高频使用,配合语境吸收以及构式压制的相互作用,引申出知域贬抑义,再衍生出言域凸显义。“也就是”的话语功能可分为行域注解、总结功能、知域贬抑功能以及言域排他功能。  相似文献   

10.
"觉知"这一概念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领域的引入,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提供了新的方法。现阶段,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相继开发出了一系列"觉知"工具,这些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觉知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行为、认知、社会性交互三个方面。对计算机环境中的觉知工具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两个核心问题:如何产生可供学习者觉知的信息;如何让学习者对觉知信息产生觉知。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觉知信息可能会造成的对学习者隐私的侵犯、对学习的干扰、信息过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教师教育》2016,(3):56-59
在以"以境启知,以知怡情"为主要特点的数学情境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连接"境"与"情"的关键环节。而有效地启"知"(即从情境化的问题到问题的知识化过程)策略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启"知"前,创设情境立足教学任务;启"知"中,去情境化时渗透数学化思想;启"知"后,再情境化时注重数学应用。  相似文献   

12.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知与不知的矛盾。有矛盾就有疑问,从不知到知,是一个提出问题(发现疑难)到解决问题(解决疑难)的过程。“学则需疑”,疑置得好,等于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自己研究了一种新理论,探索了一个新问题。因此,置疑与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13.
趣味成语ABC     
A.成语与古诗(填古诗,知成语) 1.我功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降人才。(龚自珍《已亥杂诗》) 2.__________不知何处去,__________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相似文献   

14.
在德育中,教育者始终都面临着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否统一的困境,即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如何沟通实然与应然?这是道德哲学难以回避的问题。和传统德育强调知当然对行当然的逻辑在先不同,王阳明的良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道德认知要真正落实于人心(良知);德育要注重主体的始终在场;行纳于知,知寓于行等,并透过"知当然—明本心的知实然(内化于人心)—行当然(良知对行的指引)—行实然"的过程,明晰了知当然和行当然之间的关系,化解了应然和实然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15.
长沙、湘潭两市毗邻,语音面貌近似。它们在知三章组读音上表现基本一致,中古开口呼大致分立ts、ts‘、s(知二庄组)和t■、t■‘、■(知三章组)两组。综合比较湖南长潭地区的语音及其变化,发现知三章组读音(t系)虽然一致,但长沙话的t■是由ts而来,这是受权威方言影响发生的权威逆转。而湘潭话的t■是由t■或t■演变而来,这是一种自然音变。  相似文献   

16.
作为音乐表演之一的歌唱,是一个包含了知(认识过程)、情(情感过程)、意(意志过程)在内的复杂的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知、情、意的心理过程是普遍的,任何人都具有的。  相似文献   

17.
词序颠倒,是指词语相同、顺序颠倒的一种修辞现象.如词语"编选"与"选编", "洗白"与"白洗";成语"异曲同工"与"同工异曲","如日中天"与"中天如日":短语"知而行"(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与"行而知"(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得见人"与"见不得人";诗词"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与"黄河流入海","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文章"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与"汝之不惠,甚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鲁迅《药》)与"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广告"看《买卖世界》,做世界买卖"(.《买卖世界》),"是名家写的好看小说,非名家写的看好小说"(《上海小说》),等等.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不同学派的许多论者都借用"第一人称视角"来作为承认主观心智现象的理由或根据,但不究其运用条件。分析表明,"第一人称视角"的本义是:能成为"我"的在者对本身的自知状态,它以有觉知能力为条件。由于觉知是主观心性,其所知内容也必为主观现象,故而有知在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觉知自身时只能主观地澄明自身而显现主观现象。因此,没有觉知能力的东西将不能有第一人称视角(来产生主观现象)。若赋予毫无觉知的物理系统以第一人称视角(而能有现象概念)则是僭越行为。  相似文献   

19.
老蔡 《现代教学》2002,(11):44-45
三知画板2.0 在初中、高中的学习中,需要接触到不少函数,像什么y=sin(x)等等。函数是一个又枯燥、又抽象、又乏味的概念,学好的诀窍就是“数形结合”。三知画板应运而生,它为你一展各种函数的芳容,为你掌握函数运用奠定基础。三知画板(FunctionViewer)2.0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一)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见避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a)时也。吾尝三战三走(b,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公子纠的家臣)死之,吾幽(c)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d)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也,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